难道他们真的抱定必死之决心,要为皇帝陈曔报仇?
或者是他们要学楚霸王,觉得就这么撤退,无颜北上见江东父老?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这些不愿意北撤的大陈军其实是大陈军攻下福盛、德普一带之后,招降、收编的当地的地方武装。
这些地方武装先前见大陈军一路势如破竹,便十分识时务地投降了大陈军。这一会儿,大陈军要带着他们北逃。北逃就意味着从此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北逃就意味着从此抛弃家中的妻儿老小,北逃就意味着家中的妻儿老小在占城军复克福盛、德普等地之后很可能惨遭杀害……
想到这些,这些地方武装自然不愿意北逃了。可是如果不跟着大陈军走,以后就只有占山为王这一条道了。因为他们之前投降过大陈军,难保日后占城军不找他们算旧账。
思来想去,这些地方武装的几个头领一合计,决定还是“好马吃一回回头草”,再度投降占城军更合算。毕竟从眼下的形势来看,大陈军兵败如山倒,没个三、五年根本恢复不了元气。
可就这么回去投降,他们还是担心占城军跟他们算旧账。因此,他们决定给占城军交一个投名状,也算是将功折罪,给占城军一个大大的惊喜。
这个大大的惊喜,便是献上大陈右路大军主帅、兵部尚书阮正伦的项上人头。
于是,就在子时的光景,几名先前投降大陈军的当地地方武装的小头目忽然找到阮正伦。这几名小头目谎称他们知道一条从此处直通广义的小道,可以避开占陈军的追杀。
阮正伦一听有这好事儿,当下大喜。主要是当时兵荒马乱的,阮正伦也没功夫去过多考虑此事,想想这几人都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知道有通往广义的小道也很正常。
就这样,这几名小头目骗过阮正伦的亲兵,来到阮正伦身边。
可怜的阮正伦还在盘算着他最大程度地减少伤亡的撤退方略,便被这几名地方武装小头目下了黑手。等得阮正伦的亲兵反应过来,那几个小头目带过来的兵士也向阮正伦的亲兵先下手为强了。
经过一番乱战,双方兵士互有伤亡,不过阮正伦及儿子阮齐的脑袋双双被割下。割下阮家父子的头颅之后,那帮地方武装也不恋战,迅速朝西边的树林中逃窜。
因为他们的南边还有阮诃、阮八索率领的铁甲军和铁枪军,他们可不能直接朝南闯,去迎接他们的新主子。他们必须在树林里暂避,等得大陈军都过去之后,他们再去向新主子邀功。
主帅阮正伦被刺身亡,大陈的右路大军瞬间崩溃了。当阮诃、阮八索得知消息,也顾不得许多了,立即是带着精锐的铁甲军和铁枪军迅速向广义逃窜。
当那几名地方武装的头目拿着阮正伦父子的头颅来降之时,占城军终于知道大开杀戒的时候到了。于是,占城军主将一声令下,大军追着大陈溃军的屁股猛杀。
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季牦、阮多方、陈显抵达蓬山地域的前一天夜间。因此,当季牦、阮多方、陈显带着近七千人的残兵抵达蓬山之时,他们已经被占城军堵住了北上的归路。
怎么办?狭路相逢勇者胜!对于季牦、阮多方、陈显三人来说,他们没有任何退路。
季牦向来心高气傲,就算是死,他也不会投降占城军;阮多方父亲、兄弟皆被杀,他与占城兵已是不共戴天;陈显就更不消说了,他要是落在占城国手中,肯定会死得很惨。
季牦认为,占城军占领了蓬山城,必定将重兵布防在蓬山城以东。因为按照正常情况,大陈的残兵北逃,肯定是沿着海岸线北上。不仅仅是因为沿海岸线北上路线最近,可以随时等到水军从海上的接应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奢望。
经过分析,季牦决定铤而走险,从蓬山城的西边穿插渗透过去,北上广义。对于季牦的这个分析,阮多方是举双手赞同的。阮多方心中清楚,虽然自己年龄比季牦大两岁,从军也比季牦早两年,但论行军作战的天赋,他自己其实差季牦很远。
至于陈显,断臂的伤口时不时就会剧烈疼痛,他哪有心思去研究敌情。再说了,陈显也十分清楚,自己也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料。要不是自己的老子是太上皇,他别说当上太尉了,当个六、七品的小校尉恐怕都是奢望。
按照季牦的思路,近七千人马继续昼伏夜出,从蓬山的西边穿插。在付出了伤亡一千多人的代价之后,终于在二月初七夜间抵达了广义。好在当时广义尚在大陈军手中,这要再晚两天,估计又悬了。
在广义,季牦他们不仅与阮诃、阮八索、阮快、阮云儿等人率领的右路大军一万三千残部汇合,他们还见到了左路大军的统帅黄奉世。
只能说黄奉世的运气可比阮正伦好多了。当初听到占城兵故意放出的溃兵传来皇帝驾崩的消息,以及收到御沟王陈勖亲笔写下的招降书之后,黄奉世就确信皇帝陈曔真的是驾崩了。黄奉世没有弹压士兵,也没有严惩散布皇帝驾崩“谣言”的兵士,反而是迅速准备退兵之事。
还不待广义方向的确切消息传过来,黄奉世便已退兵。由于黄奉世退兵在先,当时阮正伦还在蓬山坚守,占城兵反而不敢大规模北上追击。也正是这么阴差阳错,黄奉世率领的三万左路大军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待得季牦他们三人抵达广义之后,广义一带已经有了近六万大陈国的兵马。虽然六万人马已不算少了,但占城国兵马更多,且自己这边士气低落,对方士气高涨。不待等得太上皇陈叔明的命令,陈显、黄奉世、胡季牦、阮多方、阮诃、阮八索、阮快、阮云儿等将领经过商议,决定只在定义留下少量兵力,主力退守岘港。
陈显以太尉的身份决定,退守岘港兵力以黄奉世为主帅,阮诃、阮八索、阮快、阮云儿等原归属于阮正伦麾下的将领均受其节制。而胡季牦、阮多方二人则先护送陈显回升龙城。大军的粮草供给暂由粮草督运右使胡季貔负责,待阮多方、胡季牦从升龙城返回之后,再各归其位。
陈显之所以坚持让胡季牦与阮多方一同送其回升龙城,而不是让胡季牦在此负责督运粮草,也是这次确实被吓怕了。皇帝陈曔、右军主帅阮正伦皆被降将所杀,昔日被陈曔恩宠的御沟王陈勖竟然投降了占城,陈显现在几乎不敢相信任何人。唯有胡季牦、阮多方二人是与他一路从安仁城走过来,让他有些许安全感。
二月底,陈日炜、杜子平二人护送着皇帝陈曔的遗体回到了升龙城。见到亲弟弟的遗体,陈叔明悲痛欲绝。
陈日炜、杜子平二人就前方的战况向陈叔明作了一个详细的汇报。二人预计,整个南下尸耐港、偷袭占城国都阇盘城的大军,除了他们带回来的这五千余人,其余应该是全军覆没了。这其中包括陈叔明当时唯一的儿子陈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