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李国泰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他必须举龙头邦国之力,去参与这场救援之战。如果赶走了海盗,不仅是保全了龙头邦国,这日后在新港口的建设、运营方面,必然也是会得到三佛齐国和渤林邦国的鼎立支持。
可就算是举全邦国之力,李国泰也只能凑出二十余条战船,人数也不过千余人。更让李国泰心中没底的是,这千余人的训练水平、装备配置也是良莠不齐,去凑凑数还行,真要指望这一千余人去扭转整个战局,无异于痴人说梦。
正是这种情况之下,汪耀南向李国泰隆重推荐了我。李国泰也不管我有没有汪耀南说得那么神乎其神,反正多一个人就多一分力。于是,在汪耀南父子的陪同之下,李国泰亲自登门拜访。
得知李国泰的来意,我实在是没有办法拒绝。不过咱们只有一条从大陈国来的大船,如果咱们的人都挤在上面,一是不便于展开手脚,另外如果没有小船的护卫,海盗从侧面攻击我们,就十分危险。
虽然龙头邦国有不少小战舰,但依靠他们来护卫咱们,肯定不现实。于是,我跟李国泰协商,让他调配两艘小战舰给我们,每艘小战舰上除了配备水手,还配备三十名兵士。
这点小事情李国泰答应得很爽快。为了鼓舞士气,李国泰当然得亲自率兵出海征战。两天之后,咱们大小二十余条战船从龙头出发,奔向东边的渤林邦国。
这一次,不仅是特战队员全部出动,罗仁、陈定邦、张天赐、吴成照、陈元贵等人自然也是都来了。天狼特战队龙头分队,由崔道远和汤国栋二人分别带队坐镇在两条小战舰之上,其余的人自然都跟着我在那条大船之上。
三月初九,咱们的船队终于看到了渤林邦国坤甸港口周边的海岸线。远远看去,那坤甸港口也泊着不少船只,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海盗的船只。
由于敌情不明,我们没有贸然向坤甸港口进发,而是调整航向,慢慢朝着坤甸港口北边的海岸线靠近。
咱们泊岸的地方,距坤甸港口约十多里,是一片荒芜之地,连个人毛都没有。为了尽快摸清敌情,李国泰派出四拨探子,去打探情报。
第二天一早,就有一拨探子回报,坤甸港口停泊的船只正是海盗的船只,至少有六、七十条。而此次来坤甸的海盗约有三千余人,已将渤林邦国的军队打退,正在坤甸港口及周边进行大肆抢掠。
听到这个消息,李国泰不禁皱眉道:“这不应该呀?”
原来渤林邦国作为三佛齐国下兵力最强的邦国,兵力足有五千余人。如果海盗只有三千余人的话,渤林邦国的兵力明显占优,而且还是在主场,怎么会被海盗打退,将坤甸港口拱手相让?
到了中午,第二拨探子回来了,这拨探子还带回了两个被海盗打散的渤林邦国兵士。从这两名兵士口中,咱们得知了大致情况。
据那两名兵士分析,这帮海盗应该是来自很远的北边,因为他们交战过程中,只听得对方叽哩呱啦地乱叫,一句也听不懂。似乎在整个南海海域中,他们都从没遇上过操这种口音之人。
据称,这帮海盗虽然人数还不及渤林邦国的兵力多,但点斗力却是相当强悍,组织纪律性也是非常严格。不仅身着统一制式的铠甲,面部还都戴有或铁制、或皮制的面具,看上去更添几分诡异和恐怖。
最让这两名兵士心悸的还是这些海盗所使用的兵器。据说,这些海盗几乎都使用同一种兵器,说刀不像刀,说剑不像剑。为什么说这种兵器说刀不像刀,说剑不像剑呢?因为在一般人的认知里,这刀身都是有弧度的,而且刀的宽度是要比剑明显宽一些的。
据那两名兵士描述,这帮海盗所使用的兵器,不仅刀身几乎没有什么弧度,且刀身比较窄,几乎与剑差不多宽窄。如果说这种兵器是剑吧,它又只有一面开刃,而且还是略带一点弧度。关键是这帮海盗使用这种兵器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刀法的路数,就是大力劈砍。
两名兵士告诉众人,如果说这帮海盗就是装束奇怪一点儿,使用的兵器奇怪一点儿,倒也不打紧。关键是他们的装束和兵器都很厉害。
先说这身着统一制式铠甲和戴着面具,就能大大提高防护能力。尤其是这面具,虽然戴上之后,会影响视线,甚至影响呼吸,但在战斗过程之中,也有利于保护面部不受致命攻击。
再来说说那奇怪的兵器,用这两名兵士的说法,那真是邪了门儿了。咱们的大刀与他们对砍,他们的那邪门儿兵器一点儿事都没有,而咱们的大刀往往折为两段。就这样,好些兵士才跟对方对上一招,就因兵器被砍断,被对方的兵器顺势砍中身体而亡……
听那两名兵士说到这里,我内心深处忽然生出一股既紧张又兴奋的冲动。照这两名兵士的描述,那奇怪的兵器似乎就是小日本的东洋刀呀?
话说这小日本的东洋刀虽然最初是仿自我国西汉环头直刀,后来又模仿咱们唐朝的唐大刀,但这个尚武且对技术要求严谨的民族,不断地改进他们的锻刀技术,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为了达到适宜劈砍的目的,这东洋刀刀身弧度的设计就十分合乎力学原理。为了达到兼具突刺的功效,这刀身的厚度由刀柄处依次由厚转薄,而至刀尖处最薄,刀尖之处的锐利程度可想而知。
以上纯属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析东洋刀的特点,如果从化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东洋刀也有让咱们吃惊的地方。
话说这东洋刀要经过反复揉合摺叠锻造,将属性迥异的庖丁铁和玉钢锻造在一起。庖丁铁韧性十足,锻为刀的外皮;玉钢坚硬无比,锻为刀的内心及刀刃部分。
这还不够,东洋刀淬火的时候,还会使用一种特制的泥土敷于刀身之上,且从刀背至刀刃由厚及薄,以达到刀刃坚硬锋利、刀身韧性十足的特点。
经过如此精益求精的多道工序处理,这东洋刀成功的克服了传统兵器过软或过硬的矛盾,成了一把软硬兼备的好刀。格斗之时,刀之两侧具有弹性,可充分吸收化解对方兵器攻击造成的震力,避免手掌被震得麻木而造成兵器脱手;而刀刃因坚硬的特性不易成缺口,甚至可以在互砍的过程中成功砍断对方的兵器。
也正是因为小日本十分重视兵器的打造,而华夏民族往往视这等技术上的进步为奇技淫巧,日军在兵器上比明军要先进得多,才造成了日后倭寇成为明朝东南沿海的一大祸患。
直至抗倭名将戚继光,才真正正视了这个问题。为了改变明军在兵器上的劣势,戚大帅通过其他渠道向日本购买了一批东洋刀。后来,戚大帅经过研究这批东洋刀,吸收其优点,锻造了属于咱们自己民族品牌的“戚家刀”。至此,戚家军在与倭寇的战斗中,才在兵器上不处于劣势,渐渐取得了主动权。
“师夷长技以制夷”,虽为清朝大学者魏源所提出,并且成为后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但这个口号的最早实践者,却是比这个口号提出者还要早出生两百多年的抗倭名将戚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