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等到时机成熟、我“意外身亡”之后,只有霏儿一个人在应天处理后事,似乎是人手太少了一点儿,因此,她坚决要求留下。
思淑这一要求留下,兰儿和未了又不干了,她们两个也坚持要求留下。如此一来,四位夫人就“争执”了起来。
出现了这种情况,我当然得及时干预。我让大家都稍安勿躁,就算她们不肯走,那也得为孩子们考虑呀!因此我建议兰儿和未了带着孩子们先走,这样,等到我们准备在应天展开“行动”的时候,才没有后顾之忧。
可兰儿和未了却不肯听,非说如果只是护送孩子们先走的话,完全可以让特战队员来执行,她们两个留在应天,也是能达到更好地掩人耳目的效果。
虽然兰儿和未了这个说法我同意,如果大家都留下,这戏是能够做得更真。但如此一来,她们想要再大规模地全身而退的难度就更大了。
关键时刻,我跟兰儿讲了一个道理,让她不得不乖乖接受先去大陈国的安排。
我的这个道理便是,一大帮孩子们去了大陈国,爹娘都不在身边,纵然那大陈国皇帝陈叔明是我结拜大哥,纵然还有桃儿和杏儿,那也是不保险的。
历来后宫之内都是凶险万分,皇上的亲生骨肉往往都被暗害,何况是这些无父无母在身边的孩子。万一他们少不更事,卷入一些风波,恐怕陈叔明都无暇顾及他们。
而兰儿去了大陈国就不一样,就算没有我和陈叔明这一层关系,就凭着她和桃儿、杏儿的关系,也可保这帮孩子无虞。
我这么一说,加上有霏儿和思淑在一边帮腔,总算是定下来了。我当即宣布,由兰儿和未了带着一大帮孩子先去大陈国,等咱在应天“金蝉脱壳”之后,就立即带着霏儿、思淑她们来大陈国汇合。
谁知我这话一出,霏儿又打了个岔。她说等我和思淑安全离开应天之后,她就在应天留守,而且还是带着俨儿和姣儿留守。
什么?霏儿还是不走?俨儿、姣儿也不走?
思淑提醒我,别忘了咱们的姣儿和刘聚大哥的儿子可是有婚约的。如果咱们一走了之,如何对得起刘聚大哥。
另外,她长期留守应天不仅没有危险,反而是有诸多好处。
首先说这没有危险。朱同在应天好歹也混了个一官半职,照顾一下姐姐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且霏儿是朱升女儿之事,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的。一旦我“意外身亡”之后,朱元璋犯不着跟一个孤儿寡母过不去,何况这位寡母还是功臣之后。真要那样的话,朱元璋的脊梁骨都得被别人给戳破了。
另外,再过几年,刘才和姣儿越来越大了,也该成婚了。刘聚大哥虽然不在应天,但谁要敢在应天欺负霏儿她们,刘聚大哥还是有能力收拾他们的。
还有蓝玫一家,与咱家频繁往来,蓝玉现在也是徐达麾下得力战将。
想想有朱同、刘聚大哥及蓝玫他们这些关系,霏儿带着俨儿、姣儿在应天肯定是能够平平安安的。
对于霏儿所说的,她和俨儿、姣儿在应天没有任何危险,我肯定是相信的。但是如果她不跟着去大陈国,那就意味着她的下半生将是夜夜苦守孤灯,真的要“守活寡”了。这次离开应天之后,我肯定是不可能再踏足应天半步了。
当我说出这些话之后,满怀疑惑地看着霏儿之时,霏儿拉着我的手说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跟你去大陈国,为的是我自己;不跟你去大陈国,为的是俨儿和姣儿。俨儿聪慧过人、敏而好学,我相信他将来必有一番作为。如果去了大陈国,顶多只能成为一个偏安小国的臣子,那是白瞎了他的天赋。刘才与刘聚大哥比起来,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姣儿跟着他,将来不说荣华富贵,至少也是衣食无忧、幸福满满。”
霏儿说出这话之后,我是点了点头。当时,瑾儿、和儿都还年幼,暂且不论。而季牦、季貔、俨儿三兄弟比较起来,虽然俨儿年纪最小,但却是学业最好的一个。论天赋,我相信俨儿是最好的一个。
既然霏儿要用自己的下半生苦守孤灯,来换取两个孩子的幸福,我又有什么理由来阻止她呢?
事情既然确定下来,行动日期就确定在正月十五晚上看花灯的时候。按照计划,这天晚上应天城内必然热闹非凡,处处都是看花灯、看杂耍、猜灯谜的人群。
而咱们一大家子自然是要全员齐出动,去街上凑热闹。在这个凑热闹的过程之中,我和霏儿、思淑、俨儿、姣儿走在一堆,而兰儿、未了则带着其他孩子与我们“走散”了。
而拱卫队的人,注意力自然是在我的身上,不会去关注兰儿、未了她们。这个时候,二分队的崔道远则带着麾下的十六人,负责将兰儿、未了她们带出城,交给早已在城外守候的四分队的汤国栋他们。
汤国栋的四分队自然是早已备好车马,连夜护送兰儿、未了她们前往松江府。
而此时的丁德义早已率着三分队的十五人在松江府联系好开往大陈国的船只。只等着四分队的汤国栋将人送来之后,他们就立即启程。
为了稳妥起见,我让丁德义直接去周庄找沈贵,让沈贵安排郑奇的船专程送兰儿她们前往大陈国。且不说这次我成功救下沈大哥,就论咱们之前的关系,沈贵也必须给我这个面子,为我安排船只。
而兰儿、未了她们自登船之后,就由丁德义带着三分队全程护送。而汤国栋的四分队将兰儿、未了她们交给丁德义之后,自然是返回应天。
想想这次离开应天之后,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怎么着也得跟刘聚大哥告个别吧!但为了不引起拱卫队的注意,我自然是不便离开应天,只好让人给锥子山的刘聚大哥带个信,让他过完年后,无论如何要到应天联络点来一趟,我要当面跟他商量个重要事情。
一切准备妥当,就在准备行动的前一天夜晚,也就是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正月十四晚上,事情再起了变故。因为就这这天傍晚,不满三岁的和儿突然生起了病,发起了高烧。
虽然给和儿灌了药,但没起半点儿作用。到了半夜,不仅高烧没有退下来,还说起了胡话。未了是抱着和儿,一夜都不曾合眼。
说实话,和儿这个状况,明天晚上上路,肯定是不行的。但事情到了这个节点上了,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丁德义他们已经赶往松江府了,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我特意让汤国栋他们两天之前就出了城了。这个时候,肯定是不能临时更改计划了。
我当即做了一个决定,将和儿留下,到时跟我一起走。其他人还是按原计划行事。
虽然我是好说歹说,但未了就是不同意,她非要留下陪着和儿。
还是霏儿、思淑更能体会未了这个当母亲的心情,她们也建议,就让未了和和儿一起留下来,到时候跟我一起走。其他孩子都跟着兰儿先走。
看未了为和儿担心的那个样子,我也不忍心再赶她走,只好叮嘱兰儿,一路上照顾六个孩子的重任就全拜托她了。
兰儿也知道自己是重任在肩,也是郑重朝大家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