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困扰京城的难民,先因贼军席卷北上后被鞑子一阵乱搅,京畿一带(河北,山东及河南)无一处完肤,无数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或因为被贼军裹挟或因要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北漂求生,以至于堂堂帝都人满为患,在卫生和治安方面造成了很大压力,那成千上万张嗷嗷待哺的嘴其实就是成千上万颗定时丨炸丨弹,一个处理不当他们就会原地爆炸,没饭吃活不下去了,要么暴动要么反随时危急京城的安全。
可如今你在看看,内城几乎是看不见难民的,原本水泄不通屎尿遍地的外城也很难看到成群结队的难民和乞丐了。他们去哪里?都已被潜移默化的给分散了,并非朝廷强制性,事实上是他们自愿离开的更多。
去哪了?
移民通州定居开荒种地种土豆的有数千人,京西郊监学堂,兵工院,军医院又分化了上千之众,还有更多的则去给八达通打工了,这也是崇祯帝最为庆幸的事之一,当时听常宇建议搞了个皇商,一来收买人心弄了个忠心耿耿的商会为朝廷服务,二来极大节省了朝廷在粮草采购运输上的成本,而第三则是意外之喜,竟然在灾害年为其提供了难以想象多的就业岗位。
八达通商会是皇商,他们主要业务是给朝廷采购运输粮草,但这不是唯一的业务,他们自己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还有分号商铺经营各种买卖这就需要大量的物流员工,拉车的,赶车的,押车的,装卸工等等劳力,加上如今又同山西两个藩王合作煤炭生意需要更多的劳力,而这些难民就是他们最划算的最低廉的劳动力。
而对难民来说,这年头管吃还能拿些工钱已是天大的好事了。
八达通还有个镖局,已更名为四通镖局,取意四通八达,镖局的生意也是火爆的很,战后滋生贼匪,如今商贾豪门不管是入京还是出京,不管走人还是走货都会请四通镖局的跟随,求个平安。除此外,八达通商会以及大明钱庄的往来银车押送也都是四通镖局负责,所以他们也需要大量的劳力,镖师啊,趟子手啊……
瘟疫控制了,难民的就业难题也解决了,那剩下便是如何应对饥荒。
这是令人挠腮抓眉的大难题,朝廷上下皆为此而素手无策,但却并非没有作为,其实从饥荒刚露端倪的时候朝廷便已努力的开始调粮,而后常宇更是在南边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截取军粮进行赈灾,更是联络了福建的郑芝龙家族请求协助,郑家为了示好也为了日后利益可以说尽心尽力,第一批救命种子就送了百余艘船,而后在福建收购粮米和番薯土豆走海运进京,两月间已送来两批赈灾物资极大的缓解了京畿饥荒,而常宇现在在南边的各种备手也陆续呈现了效果,粮米陆续进京,预想中饥荒带来的横尸遍野的景象没有出现,这让朝廷上下都出了一口气。
朝廷在这件事上确实出了力气,但所有人都知道最大的功臣还是那个东厂大太监,饥荒前未雨绸缪,饥荒时使出浑身解数不惜坑蒙拐骗强取豪夺……这事同样的背景同样的环境下换做任何人都无力乏天,你就是把大明朝历代最牛逼的几个内阁首辅,张居正,杨士奇,杨廷和,徐阶一起叫来,是否能做到这一步?
只怕难啊!
也是因此,朝臣们虽对常宇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非议,但现在就没人敢骂他个不是,比如缉拿皇亲国戚下狱,只是指桑骂槐不敢想往日那般指名道姓,不是因为怕,是因为心虚啊,打仗平乱抗疫赈灾无所不能,你骂他?那不是找骂么。
南边输送的赈灾粮加上通州农场的这次收获,京畿的饥荒虽不能说被解决了,但却可以说被控制了,压在眉头的难民之患也被分化的七零八落,京城里还是有难民估摸还有上千之众,多是妇孺老弱病残,但已不成患,唯一考虑的就是他们如何过寒冬,一个不慎没被饿死反被冻死那可就……
嘿,嘿,就在天气愈来愈冷之际,煤车从山西源源不断进京了,有好事人说这煤车啊从京城排到昌平,这个冬天有煤烧,冻不死的。
有煤烧,那你有钱买煤么?
不要钱滴!
南城外搭建了很多窝棚,大部分是难民自己搭建的家,也有是朝廷搭建的公共场所,这个冬天,这些窝棚无偿供应取暖煤炭,由朝廷出钱,供应商则是八达通。
八达通开了一家主营煤炭的门店,销售无烟煤,有烟煤,蜂窝煤,以及周边产品,炉子,蜂窝煤机子啊,火剪子啊……朝廷不能明目张胆的为企业打广告的,但却可以起带头作用,比如朝廷采购一批供应难民,各衙门各机关单位取暖也弃用木炭换煤炭,还有几个勋贵第一时间去八达通采购了套餐,虽没说话但用行动表态:俺们都烧煤。
更妙的事,皇城里的二十四衙门之一,惜薪司在八达通开门卖煤的第一天一大早刚开门就下了第一个订单,全城哗然,果然是皇商,皇帝第一个带头捧场啊。
皇家和勋贵出面其实就是软广告,但他们并不是主要的消费群体,普通老百姓才是。
但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成本价格,比之木炭的是否真便宜。
绝对便宜和实用,八达通的伙计们每天在店铺里各种吆喝和宣传,当然安全用煤是首要的宣传之一。
买卖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八达通有太多的这种专业人士了,常宇从来不操心这些。
他只负责引水。
水到渠成。
三日后,常宇一行出了山抵达洪洞县,没错就是那个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所在,据说但凡全球有华人的地方便有大槐树的后裔,正在看书的你我他十之八九也都来自于此,史料记载自宋便由此移民,明初达到顶峰,仅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有官方记录的大规模移民潮便多达十八次。
大槐树下,常宇仰头看树干虬曲苍劲,忍不住一声长叹:“此乃吾等之根也”众人亦绕树感慨万千,坤兴忍不住道:“这树怕是有几百年了吧”。
“传闻生于宋,已是近千”常宇淡淡说道,目光落在树根出,那儿发了一截新枝,应是后世能看到的第二代老槐树,其后还会发枝第三代:“闻当年迁徙百姓皆折枝而去,是以槐树遍布南北”。
“你真不会也会是大槐树的移民吧”朱慈烺随口说了句又忍不住笑道:“闻你乃是开平王之后,与太祖同乡,若你是大槐树移民那我岂不也是了……”
“或有可能哦”常宇轻笑环顾众人道:“汝等皆有可能”。
“可如何的确定呢?”陈所乐歪头问道,常宇则道:“传闻有很多习惯和特征遗留下来,对了,你老家本地如厕怎么说”。
“解手啊!”陈所乐脱口而出,常宇笑了:“那十之八九了”众人好奇原因,常宇便讲了,当初移民多是官方强制,老百姓都是被绑着手由官兵押解,途中要如厕什么的便让官兵把手解开,久而久之便以解手代指如厕,类似的还有很多等等。
众人听的津津有味,朱慈烺又按捺不住:“你到底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其实我还有个身份,民俗专家”常宇哈哈大笑,众人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