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只能这样了,没有赶尽杀绝,所以韩爌也附议,其实他们这些东林大佬们,谁不知李三才极其豪奢,谁人不受过他的冰敬碳敬?他们只知道这位漕运总督,是天下最有油水之位,是非常有钱的,但这钱怎么来的,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总之与灰色收入有关。
但现在数额这么巨大,绝不是灰色收入可以解释,在皇帝如此震怒之下,无人敢为他开躲,现在形势,就是皇帝要诛灭其三族,这都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只是追脏,是非常好的结果了。
朱由校道:“东厂所查抄的财物田产,全转交户部,诸位大臣可拟一份名单,明年大赧天下,尽量免却一些地方的苛捐杂税,让天下百姓减负。”
米柱道:“皇上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微臣佩服,微臣建议,在东厂成立一个反贪局,专门调查贪官污吏,以为为官不仁,贪官污吏者鉴。”
皇帝还没有开口,韩爌就道:“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都有此功能,何必另设部门,令权责重叠,浪费钱粮?”
米柱道:“在这方面,三法司是失职的,过去的数十年,又有多少官员因贪污而入罪?况且,这是东厂内部事务,下官自己就有权决定,现在只是循例向皇上汇报,与韩大人没有多少关系。”
以东厂和锦衣卫的权责,他这位名震天下的东厂督主,是可以调查这些当官的人,他成立反贪局,只是让任务细致化,专业化。
朱由校道:“准奏!至于李某人,夺其功名,削职为民,终身不得讲学。”
叶向高他们想想,还是没有提出反对,因为这确是东厂的事,他们反对与否,没有什么关系。东厂和锦衣卫,在这个问题上,那是想查就查,他们可以派往朝廷各大衙门派坐探,你又能如何?
查李三才,东厂真的没有捞取什么好处,全部交由孙承宗的户部了,收归国库,最后会免去许多地方的钱粮赋税,这一切体现在让百姓受惠,做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来了这么久,终于做了一件于民有利之事,米柱十分的欣慰,达则兼济天下,这才不枉此生。
另外他势组建了反贪局,光是这个名子,就足以令贪官们为之胆寒,是专门对付贪官污吏的,而且从现在开始,巨额财产来历不明,这也是罪行了,查抄贪官,更加名正言顺了,更加有力了。
《大明日报》专门评论了此事,虽然有不少人为李三才喊冤,这时代那个官员不做生意,不从事商业活动?谁人不捞得盘满钵满?叶向高、方从哲、韩爌、刘一燝、周嘉谟等其实都是大阔佬,个个有钱有势,但没有一个人的财产有李三才这么多,又这么高调,持才傲物的。
《大明日报》指出,李三才不利用本身的特权,不可能赚这么多钱,君皇授予的公权,不为百姓办事,办国家效力,这其实就是犯罪,就是渎职罪。
朝廷对于李某,籍没其家,是有过于严苛之事,但在一家人哭和一路百姓哭之间,皇帝的取舍没有错,皇家不给权他,李三才什么也不是,现在只是皇帝收回了给他的东西,没有了权力和功名,李三才就是普通人一个,不准其学讲,关了书院,更令其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
第219章番薯
铲除李三才,不是计划中的事,但顺手铲了,也对米柱造不成任何的影响,他将全部收益转至户部,也不是怕了东林党,要讨好东林党大佬孙承宗,而是充实国库,国富民就强。
东林党作为仕人集团代表,与米柱是天然的敌人,不用调和,如果他们当权得令,米柱未必会有留下俸禄和祖屋的待遇,所以米柱是有自知之明,也不作幻想。
成立反贪局,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只要他大权在握,这些当官的,就始终不是他的对手,要搞那一个就搞那一个。
在搞倒李三才后,米柱也没有什么自得,他上班第二日,即去约见了徐光启和李逢春,两位都是皇帝的亲信人物,都是庶吉士出身,都在太子詹事府干过,同在庚辰宫变之中冲锋陷阵,保过太子,扶幼主登基称帝,同为巡抚级人物,徐光启巡抚辽东,李逢春巡抚福建,他们将在元旦后离京赴任。
作陪的则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亓诗教、户部郎中洪承寿等。
米柱则与他们是莫逆之交,共同相扶前进,同是帝党人物,李逢春虽然是以帝师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军民事,但他的资历太浅,人脉太浅,又无主政一方的经验,到了地方,就怕别人玩死,所以他对于赴任福建,颇为踌躇。
米柱道:“李老师尽可放心,到了地方,上有天子圣眷,下有李旦大人、洪郢中的支持,自然可以从容施政,一展抱负。”
李逢春道:“维新呀!你且说实话,你让李旦成立一个海上北镇抚司,意欲何为?”作为福建巡抚,一方首长,自然对海上北镇抚司这种可以改变地方势力平衡的机构关注,特别是李旦是海盗,福建人,海上北镇抚司,陆上驻地设在泉州,这令李逢春为难,这可是多了一个婆婆,锦衣卫的性质,代表了地方势力不能干涉,也不可以管。
米柱道:“李老师放心,海上北镇抚司的权力在海上,在陆地没有执法权,与地方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李逢春道:“甚好!维新招安了这股海盗,可保大明海疆太平。”
米柱毫不讳言:“大明海疆太平,水师就做得到,这是一支海军,进取的力量,他们有义务把皇帝陛下的福音传往更多的地方。”
徐光启道:“维新是盯上南洋了。”
米柱道:“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远在万里之外,都披荆斩棘,远涉重洋来此,我大明就在家门口,反而视如不见,智者不为?况且本爵封为澳洲伯,总得登上澳洲这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勿负圣恩。”
在公,徐光启和李逢春官位在米柱之上,又以侍郎出巡地方,但米柱有爵位在身,地位更高,兼况手掌厂卫,深得皇帝信任,办成了不少大事,这让他成为帝党的领导人物之一,米柱今日与俩位大佬相见,就是为了向他们推广三样东西,这就是缔造康乾盛世的三大法宝,马铃薯、番薯和玉米。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大明,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大明,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
上林苑即使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所以,此时马铃薯虽已被引进大明,却不过偶尔现身于富贵人家的餐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