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叶赫之战最重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统一女真之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万历十一年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始,奴尔哈赤便走上了艰苦卓绝的统一女真之路,他先是统一了建州五部,然后又统一建州女真,收服东海女真,至万历四十七年时,除叶赫之外,所有具有一定政治和军事实力的女真部落均已臣服,惟独叶赫凭借大明朝的支持,仍然在与奴尔哈赤分庭抗礼,成为奴尔哈赤的一块心病,是奴尔哈赤统一女真道路上的最后一道障碍。
所以在取得萨尔浒之战胜利后,奴尔哈赤调转兵锋,集中力量进攻叶赫。八月,奴尔哈赤发下誓言:“不克叶赫,誓不回师!”亲率大军征叶赫,奴尔哈赤连砧板上的肉(沈阳、辽阳)都不吃,而先杀叶赫,可见这叶赫的重要性。
现在这个奴尔哈赤亲率八旗精兵围攻叶赫,这叶赫出战不利,金台石、布扬古二位首领分别固守东、西二城,战况正是最惨烈之时。
这叶赫是大明小弟,当日杨镐四路大军攻奴尔哈赤,就有这个叶赫的一份,这个大明坐看叶赫被灭,也是他们威望全无之时,朝中大臣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主张反攻抚顺,反攻抚顺就是救叶赫。
原版的袁应泰,布十余万大军于抚顺一线,天真的希望迫得这个奴尔哈赤大军回援,谁知这大明军实在是太烂了,皇台吉率一旗几千精兵,就压得这个十多万大军不能动弹,还导致辽阳兵力空虚。
建奴大军一日攻下沈阳,接着猛攻兵力空虚的辽阳,十日时间,拿下辽沈,一统辽东,用实力打大明朝廷大臣的脸。
在实力面前,一切的阴谋诡计,只是纸上谈兵,只是一个笑话,大爷有实力,平推过去,一切都烟飞灰灭。
对于这一个机会,米柱也没有办法了,因为他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也是是战略大师,可以将局布至这个叶赫。
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所有的人的布局,导致天下大乱,连米柱这穿越者都始料不及。
第77章招揽大将
米柱是承认,坐看奴尔哈尔大军灭掉叶赫,这是一大失着,这意味着以后这个建奴以后再无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南下攻略大明。
但是现在大明,根本拿不出精锐之师北上,与这个建奴抗衡,最好的方法是战略守势,冒险出兵,就会落得原版的,十日丢失沈辽,辽东全境沦陷,建奴拓地千里。
只是朝中诸臣不识问题的严重性,不识自己的严重不足,也不识这个建奴大军的锋锐无双。综合各方面情报,一味摧促他们出兵收复失地,救叶赫。可见熊廷弼压力之大。
现在米柱亲临一线,也明白一点,不要说是叶赫,就是自己的部队,他们也没有能力去救,他们己尽失这个沈阳之北的控制能力。
这一点米柱没不迟疑和犹豫,他和熊廷弼联合上书,指出了主动出击的可怕后果,就是削减沈阳、辽阳的防守能力,让他们随时沦陷,丢失整个辽东。
现在是十月,冰天雪地,大雪封路,奇寒无比,北部又是山地林区为主,不利大军展开,他们冒着如此恶劣的环境主动出兵,除了说找死,没有别的结果。
下午,米柱在他的钦差行辕,会见了他们当地的各界代表,地方贤达,三老长者等,这辽阳知府张玉成,辽东巡按御史张铨等文武官员也都来旁听了。
米柱玩的是突然袭击,他们还没有准备好钦差行辕,这是暂时的住在军营,现在是移驻锦衣卫分部里,他们厂卫一家,他与许显纯的关系极佳。
米柱蟒袍玉带,居中而坐,说道:“建奴作乱,无数忠臣良将为保卫大明抛头颅洒热血,牺牲性命,保家卫国,皇上有感辽东军民巨大的牺牲精神,决定在辽阳建祠,建念和供奉为剿灭建奴而牺牲的军民们,忠臣良将,士兵义民,忠魂可嘉,应该永远受子孙及官府的香火,米维新奉诣督办此事,深知责任重大,诚惶诚恐,所以不敢擅专,专门的邀请诸位贤达至此,出谋划策,共商大计。”
这个消息米柱在进城第一日,就宣读了圣诣,但是听米柱说到,还是相当的高兴,这对于地方是大好事一件,皇上亲自下诣建祠,这对于地方来说,这是极大的荣誉。
皇帝经常会下诣为那些大将们在战死的地方建祠,但这一次不同,是为建奴之乱后,全体战死的军民们建祠庙纪念,他们一时之间是议论纷纷,提供建议。
张铨对米柱一揖,说道:“听闻此事是米大人向皇上提的,本官代表辽东军民感谢米大人。”
米柱忙道:“不敢!这也是本官的工作之一,本官有责任和义务提醒皇上,他所疏忽的事,此事全凭皇上圣断,本官不敢居功,这内帑是拔银十万,用于建祠,不过本官认为,这建祠,当以地方意见为主,今日我等先成立一个执行委员会,作为这建祠的理事,然后征集更多的民众的意见,集思广益,求同存异,争取办得十分漂漂亮亮的。”
张玉成点头道:“米大人计划周详,非常老成。”
米柱道:“这个计划是以地方意见为主,所以本官希望由张大人及地方人士负起重任,负责主要工作,本官长居京城,还是以监督为主。”
张玉成欣然道:“本官当仁不让。”
在这个建祠的事初步达成一致后,米柱将权力下放,交由地方来搞,这件事急不来,要搞的东西也多,这个皇帝也是希望他在辽东呆上一阵子便回去,而不是呆在那里。
米柱接着在他的钦差行辕接见了一位江湖豪士毛文龙,这毛文龙是随着运输队来的,这运输队运来了二十六门红衣大炮。
他们是终于购来了三十门红衣大炮,没有像原版的层层克扣,而是留了四门在京城,用于研究,这个二十六门全拔往前线,米柱作主,这个辽阳十三门,沈阳十三门,放置在城头,这个红衣大炮体积巨大,移动不便,但是射程远,威力巨大,用于守城,最好不过,有这个米柱在,他们建奴想不攻城而下沈辽二城,除非他死了。
这个毛文龙跪伏于地,大声道:“臣叆阳守备毛文龙拜见钦差大人。”
米柱道:“毛将军请起!”
“谢大人!”毛文龙道,这个人长得极是雄壮,熊腰虎背,一身铁甲,相当有威严。
万历四年正月十一日,毛文龙出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忠孝巷。祖父毛玉山,原在山西经营官盐,后因生意需要,举家迁往杭州。
父亲毛伟,弃商从儒,纳捐为监生,娶妻沈氏。沈家乃杭州望族,有“杭州甲族,以沈为最”之称,毛伟与沈氏共育四子,第三子夭折,余为长子毛文龙、次子毛仲龙、四子毛云龙。
毛文龙九岁时,毛伟病故,其母时年二十六岁,携子依弟沈光祚居住。沈光祚是杭州名宦,万历乙末科进士,历仕开封府推官、山东布政使、顺天府尹等职,后毛文龙从军,曾得这位母舅提携、推荐。
万历三十三年春,毛文龙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毛得春为嗣子,遂只身北上,先顺道入京拜访了母舅沈光祚,被其荐于宁远伯李成梁帐下,开始了在辽东的军事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