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柱看见这个朱由校这么快上线,开始做这准备功夫,这是十分欣慰的,这还是历史上的那一个木匠皇帝?
即使是他在守灵期间,也每日抽出时间来,与大臣们诏对,讨论这军机大事,这个魏忠贤正式上线,负责为这康熙皇帝批朱之责。
他还是那一个睁眼瞎,也没有再读书识字的意思,他会让御书房的小太监,读这奏折给他听,并逐字逐句解释是什么意思,然后他再做出判断,准还是不准、留中还是驳回。
这魏忠贤在这方面眼光准确,颇有手腕,所以这个王安,才会赞他不学有术,多谋善断。
现在最大不同,是这个移宫案变成了庚辰宫变,朱由校更快更完美的解决,东林党的骨干杨涟、左光斗等也不是拥立的主要份子,所以也没有造成东林党上台众望所归的政治气氛,这朝廷也不是东林党说了算。
虽然内阁四大阁臣,韩爌、叶向高都是东林党人,但这方从哲和刘一暻还在,双方是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平衡。
新皇帝的作风,好像是对东厂颇为看重,他提高了东厂的权利,短期内剥离了锦衣卫北镇抚司,这是皇帝要收权的迹象。
在这个国葬过后朱由校正式的亲政,经过十日的水陆道场,这个泰昌帝正式下葬于定陵,宣告了这个苦命皇帝时代的彻底终结。
这个朱由校亲政之后,追封嫡母太子妃郭氏为皇后,谥号孝元皇后,葬庆陵。
另追封生母王才人为王皇后,谥号孝和皇后,王才人初为东宫选侍,万历三十三年封王才人,朱由校继位,子凭子贵,追谥为皇后,迁葬庆陵。
而曾经风光一时的李选侍,这则是无人提起,没有任何封号,她都“以死殉情”光宗了,但因为出身太低、品秩太低,无份入葬定陵,另选万寿山一风水佳穴下葬,生女八皇女,公主之封号也是没有了。
在这个朱由校亲封的贵人之中,封这个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封没有八皇妹任何封号,反而封这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之外孙女杨如花为御妹,长平公主,颇受群臣不满。
你是皇帝的乳母,一个下人,喂养皇帝,照顾皇帝,这是你应尽的义务,何德何能,封为奉圣夫人?
还有这个魏忠贤,察觉到了不对,不去向朝廷大臣告发,而是秘密安排了自己的外孙女,守在太子身边,关键时刻保护太子,这就混了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公主,这也封赏也随便和幸进了,八皇妹都没有正式的封号呢?
至于东宫诸官,反而挑不出什么毛病,这李逢春、徐光启、洪承寿等都是进士出身,牌子够硬,经历了拥护新皇登基,这官升一级,也不是多大的事。
这个田礼义连升三级,也说得通,一个太监手下,粗鲁武夫,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出兵,勤王救驾,驱走了那些该死的太监宫女,打退了御马监叛军,保护了朝廷文武大臣,维护了朝廷颜面,还是可以升的。如果朝廷文武百官落入这个叛军之手,结果又将是另外一种了。
这个米柱,身处要职,这是令人不安的,一个圣眷如此厚的人,坐在这个关键之极的位置之上,大臣们很清楚的知道,这可以迸发多大的能量,掀起多么大的风浪,一个四品大理寺少卿,说拿就拿了。
但人家只是平调,连级别都不曾升上半级,你有什么闲话可说?这是天子亲军职位,他的任命,皇帝一言而决,根本不用问这个内阁。
不得不说,这些玩政治的老油条们,确是厉害,他们很快就意识到米柱身处这位的要命之处,可以对现有的政治平衡造成巨大的冲击,其父是两大亲军提督,魏忠贤是他的政治盟友,又有圣眷在身,在新朝这么新锐之士,最有实力的不是那些新获提升的各部官员、春风得意的言官们,而是这个不藏山不显水的米千户,牛刀小试,即拿下四品大理寺少卿,锋芒毕露呀。
而且,从他这个对付杨镐的手段来看,为求目的,不择手择,是一个厉害角色呀。
而且他轻易的说服皇上,剥离北镇抚司,向他负责,如此的厉害人物,真正的危险。
厂卫势力必须受到抑制,这是大臣们共识,这个韩爌首先开炮,在早朝后的奏对中上奏曰:“米维新人品出众,诗词写得也好,更是皇上潜龙时的伴读,供职于东厂贴刑官,确是有大材小用之嫌,微臣建议,皇上格外开恩,赐米维新进士出身,转秩翰林院,学习道德文章,养才储望,以后抚督一方,辅助皇上,出将入相,也是一个君臣相得的佳话呀!”
翰林学士一开始,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本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大官员的踏脚石。
不过你不入翰林,这是难以做到出将入相的,这是为米柱提供了一条大好的路子,如此光明正大的出身,前途又无可限量,这个米柱应该会感兴趣吧,以皇帝对他的宠爱,也应该会感兴趣吧?因为这个东厂的前途是有限的,而这个则是无限的。
这样就可以轻易的拔去这个米柱的爪牙,等他再次造成对内阁的冲击,这是十几年以后的事了。这个韩爌果然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这个朱由校果然感兴趣,以他和米柱的相得,自然是一生一世做兄弟,让他做东厂爪牙,确是有大才小用,浪费人才之嫌,如此光明正大的出身,前程远大,只好符合这个米柱呀。
第51章明升暗降
这个朱由校对米柱还是相当讲义气的,米柱帮了他这么多,立了这么多大功,才封了一个五品小官,对他实在的不公平,在东厂的发展是有限的,这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才是君臣相得之道。
朱由校问大学士刘一燝:“阁老以为何?”
这刘一燝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曰材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左布政使。
万历十六年,一燝与兄一焜、一煜同赴乡试中举,一门三杰,传为一时佳话。万历二十三年,又与一煜同中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光宗即位,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方从哲、韩爌叶向高同为顾命大臣,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科举猛人,其升迁路线,堪称完美楷模的大臣。
刘一燝道:“以米大人的才学,如果参加科举,这是可以轻易的中举的。转秩翰林,储才养望,这才是成为一代名臣之道。”
这方从哲和叶向高也都附议。仿佛不这么做,就是浪费了一大好的苗子了,他们这是为朝廷储备人才呀。
这是他们计划的巧妙之处,明升暗降,突然袭击,这个皇帝下诣,米柱是不从也得从了,不再掌管这东厂的米翰林,这还不是任由他们拿捏?
这个朱由校对此是相当感兴趣的,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才是正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