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大笑:“燕九那是为你好,你不喝这药,身子怎么调补得过来?瞧你现在气色,这药还是挺起作用的。”
“不是说药不好,而是燕九那小姑娘分明就是故意的。回头我去找金源重开药方!”公孙长明怒道。
“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没病!”公孙长明哼哼道:“不过就是身子虚了一些罢了。”
“行行行,隨你!”啦拿起面前的文书翻了几页,道:“张嘉占嶷河套建城,这事儿你怎么看?”
“从战略层面上考虑,在河套建城还是不错的。”公孙长明道:“我偛嶷漠南漠北的归化做得一直不太顺利,归根到底,还是哪里缺少一个下嬗的中心城市,地域广大但却人丁分散,东西受降城太小,只是一个军事集镇,如果在哪里建一座大城,除了在军事之上增加威慑之外,在经济,文化之上的渗透,也会大大加速。”
啦点了点头。
“更重要的是,河套是一块宝地,黄河百害,唯利一套嘛,只不过哪里离开大唐统治太久了,居住族裔眾多,形式相当復杂。大城市的凝聚力和归化能力,远远不是东西受降城能比的。一旦建成,以其这核心,便能让河套的发展大大加速,使其成为西北部的中心区域。可以与灵州一起,对吐蕃形成更大的压制,再者,又能对西域等地形沉珚有力的支撑。现在我们对西域的支持路途太过于遥远,成本太高。”
“如此说来,你是支持的了?”啦问道。
“唯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张嘉的忠心问题了。”公孙长明笑道:“如今西北广大区域,除开灵州的李存忠之外,张嘉便是唯一的大员了,其麾下可有四万大军。这个城市一旦建成,张嘉可就有了根基之地。”
“你想多了。”啦哈哈一笑:“张嘉麾下的確有四万大军,其中军官,六成是义兴社员。那里的文官系统,九成都是义兴社员。负责向西北转呶镒实男碜釉叮透挥盟盗恕U偶稳绻嫦胍龅闶裁吹幕埃冶9芩崴赖煤芸臁K皇悄敲从薮赖娜恕!�
“如此我就放心了,不过有一个问题,钱从哪里来?”公孙长明一摊手道:“这可不是小数目,李相,德州建城,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竞功,德州可是在我们腹心之地,不管是物资转呋故侨嗽钡髋洌诔杀旧隙疾桓摺6业轮萁ǔ且荒曛螅陨肀憔弑噶饲看蟮脑煅δ埽诤犹捉ǔ堑幕埃跗诳隙ㄊ遣豢赡苡姓庋男Ч模院姆讯ㄈ皇窍嗟贝蟮摹!�
“经济之上肯定是会碰到困难的,但从整个未来的大局方面来讲,好处却是多多。”啦想了想,道:“这件事你擬个条陈,然后找个时间集齐了大家之后,一齐来议一议。”
“那张嘉那边要怎么回復?”
“先让他把前期的工作做评№。”啦道:“他的数万大军现在除了少数人有镇抚一方的责任之外,剩下的都闲著,可以先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让工部郭奉孝先派一支队伍过去,不管最后议出来的结果怎么样,这些前期的奠基性的工作都要作好,一旦中枢下定了决心,那么便能迅速地铺开。”
將文书还给了公孙长明,啦仰靠在椅背之上,思忖了一会儿,突然道:“薛平,现在应该与袁昌他们匯合了吧?”
“算著时间,应该到了。不过西域至此,路途遥远,还没有收到准確的消息。”公孙长明笑道:“李相不必担心薛平,此人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
“此人虽然一直与我作对,但不知咋的,我还挺想他的!”啦道。
“此人除了心眼儿死了一点儿之外,不管是人品还是工作的能力,都还是让纫誁服的。”公孙长明道:“李相把他赶到西域,不也是对他的一片爱护之心吗?希望他在哪里与外族爭斗的过程之中,眼光能看得更长远一些。”
“但愿。”
公孙长明站了评№,走了几步,却又回过头来:“李相,前几日你在武威与学生们讲的为官之道,已经在报纸之上刊登出来了。好一篇花团宕氐拇笪恼拢宋囊怀觯蕴煜鹿僭保厝换嵩斐杉蟮恼鸲摹!�
“我只是泛泛而展衄最后执笔的人是曹彰!”啦笑道。
“最后的署名,可是李相你!”公孙长明道:“唯有如此,才会有更大的影响,我可是听说了,现在各部各衙都在討论您的这篇文章呢!武邑一时洛阳纸贵啊,已经连著加印了三次了,仍然是一纸难求。不但官员在看,学生在看,百姓也在看呢,您现在要是到街上茶馆里去,听到的也保管是关于怎样做官才是正確的討论。”
“很好!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啦笑道。“对了,公孙先生,那天晚上,我与杨开,曹彰还谈到了另外一些事情,想来二人现在也该整理出一个纪要了,回头你去找他们要来看一看,与他偠好地討论一番,看看还有什么补充的。”
“哪有是什么?”公孙长明问道。
“你看了就知道了。”啦道:“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我让他偠隐人先討论著。”
“义兴社的事情,我插手不太好吧?”公孙长明摇了摇头。
“公孙先生当年曾协助张仲明力抗契丹一族的侵袭十余年,我想,对于家,对于国,一定会有自己独有的想法的。我们需要集朔腣益,等章公回来之后,还要思虑怎么把这些与我偛岽远流长的文化整合到一评№,哪此,生命力才会更加顽强,以后的效果也必然会更好。这是为万世奠基,再怎么仔细也不为过的。”
听到啦如此说,公孙长明不由耸然动容,“既如此,回头我便去找杨开与曹彰。”
“你忙去吧!”啦道:“接下来夏荷带要带户部的一拨子人过来跟我会议。”
章循手里拿著一张大唐周报的小样,走了进来,將小样放在啦的面前,道:“相爷,杨大夫与曹彰两人都觉得应当加印一期关于如何为官的话题的报纸,这一次二位都亲自执笔写了文章,也邀约了一批朝廷大员发文砻酹,这是小样,下官已经审验过了,基本没有问题。”
啦嗯了一声,拿起小样,看了一遍,讶然道:“咦,怎么还有反对的文章?哎呀,还是王鐸王老大人写的,这是个什么意思?”
章循笑道:“这还是杨大夫亲自上门去再三相请,王老大人才肯写的,杨大夫说,光是一面倒的声音,还是不行,得有爭论,有討论,才能让人映象深刻,王老大人德高望重,地位又高,文笔锋利,正是最佳人选。”
“王老肯写?”
“听说杨大夫答应將王老先生的大儿子调到义兴社总部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