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舰队在隔著两里左右的距离之上一番旗帜交流之后,潘沫堂终于下达了解除战斗警报的命令,大唐水师重新恢復了航行的状態,而岭南水师档船则一分为二,在海面之上排成了两行,向真的坐舰则向著定远号驶来。
两艘战船缓缓靠拢,向真仰视著那个愈近压迫感愈强档舰,心中的无力感更盛。站在他的位置,白色油漆刷出来的定远两个字,显得异常的硕大。
一块跳板从定远号之上放了下来,搭在了岭南战船之上,向真整理了一下衣衫,带著两名从人沿著跳板上了定远号。
“见过章公!”第一眼看到章回,向真也是吃了一惊,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次武邑派出来迎亲的,居然是朝廷的核心三人组之一的章回。“章公亲至,岭南向家,蓬蓽生辉!”
“少帅!”章回微笑著抱拳微微一礼:“陛下大亲,这是朝廷的第一桩大事,我伤涕礼部尚书,自然该当亲歷亲为。来来来,我为你介绍一下这一次的隨行人员。”
一一见过迎亲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来自礼部的官员,向真倒不甚在意,唯一让他颇为警惕的,就是那个只有一支手臂,另一只手上却是装著一柄铁鉤子的潘沫堂。
大海之上,铁鉤子的匪号,还是声名远播的。虽然早就从韩琦处知道了此人已经成了大唐水师的统兵將军,但见到真人,却还是第一次。
要知道,以前岭南的商船,也有不少是栽倒在这个海盗头子手里的。
看到如此庞大的舰队,向真如何不明白,这是啦在向他展示实力,要不然迎亲,何必须要派出如此规模的一支舰队呢?
对于与对方在海上爭锋,至少在一两年之內,是想也不用想了。不过看到隨行的那几十艘商船,他的眼中还是射出了热切的光芒。
那是朝廷应岭南的要求,支持他们的各类军械。其中,便有他非常想要的大型军械,如大型投石机,大型强弩,以及弩机,盔甲,甚至还有数百柄陌刀。
这几十船的军械,足够岭南武装起一支上万人的军队。
当然,作为回报,这几十艘商船回去的时候,也不能空著,会装满诸如粮食,药材,桐油等诸如其类的物资以及岭南大小姐的嫁妆。
第七百一十九章:岭南事(上)
广州港码头之上,人山人海,旌旗飞扬,既有著刻意的组空滑也有著自发的涌现。这个港口,是大唐对外交易的窗口,虽然大唐在一年一年的衰落下去,商业交易也隨之而跌落,但这里,仍然是东南最为富庶的地方,百姓的日子,过得还是嚼卓鳈的。
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皇帝依然是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存在,但现在,他们岭南的女儿,將要成为大唐的皇后了,这可是开天辟天头一遭。不管怎么说,都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情。今天,朝廷的迎亲队伍將抵达广州港,自然要前来看一个稀罕。
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看热闹、看稀奇的百姓让向训也有些猝不及防,紧急调了三千军队前来维护秩序,这才有效地控制了场面。
虽然乱了一阵子,但向训还是很得意地,在他看来,这是自己颇得民心民意的最有效的体现。
整个港口已经被全部戒严了,所有的船只全部下锚,每艘船上,都有士兵进驻,更多的士兵穿著簇新档袍,肃然林立于码头之上,于喧闹之中又另外隔离出了一个清静的地方。临时搭起的暖棚里,大人物们安坐其中,一边饮著热茶,一边热切地议论著这一次的联姻,对于岭南,甚至于对整个东南的局势的影响。
向训,自然是这些人的中心。
五十有五的向训,世居岭南,三十五岁之时还是一介县尉,二十年前,席卷大唐的那场暴乱,岭南亦未能幸免,借助本家在岭南的势力,向训组织兵勇协助官兵凭顈,屡建战功,官职也扶摇直上,到暴乱被平息之仙鵵,他已经是岭南节度使了,从县尉到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他只不过用了三年时间。
统治岭南近二十年,向训的官声,还是算不错的。哪怕他亦是靠著岭南的翰大族立足,但岭南翰与其它地方的翰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因为这里的大族,更重视商业,广州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对外的窗口,而商业所带来的利润,显然不是在地里刨食能比的。
在岭南诸地,土地兼并并不十访重,土地价格也并不高,倒是一些重要的商埠里,一个好的位置的铺面,价值万金。
商业毣镎浓厚的岭南,给了普通老百姓获得更好生活的条件。
有足够的土地让他们耕种,即便是没有土地,但去给人当伙计,即便是在码头上当苦力,也是能活下去的。
老百姓的要求其实并不高,只要能勉强活下去,他们就认为,官府还是很不错的。
岭南执行的仍然是府兵制度,但常备甲士却也足足有两万余人
,一旦岭南全部劧㏕评№,十万大军,并不是什么难事。
这也正是岭南向训的实力在东南独树一帜的原因。
啦崛起于北方,朱温篡唐自立,这让向训看到了机会。这个时代,已经进入到了靠武力说话的时代了,谁的拳头大,谁说话就更有理一些。
自然已经礼乐崩坏,那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这正是向氏走出岭南一隅成为天下豪门的大好机会。
然而向氏世居岭南,在东南一带虽然威名赫赫,但对于大唐帝国来说,东南一地,从来都不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在长安洛阳这些地方的人看来,岭南这样的地方,那可是极为偏僻苦寒之地,只有那些犯官才会被发配到这些地肪铐受苦。
在这样的一个映象之下,向氏在天下的影响力,几乎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武邑的要求,让向训喜出望外。
对于现在北狩武邑的大唐朝廷现状,向训自然是一清二楚,皇帝只是一个摆设,真正掌握一切的是年轻的独相啦。当然,在朝廷之中,也还有一批像薛平,韩琦,田令孜这样的忠心耿耿的保皇派。如果没有这些人,恐怕也就没有这一次与向氏的联姻了。
孙女嫁过去了,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但向训并不在乎这个,对于整个向氏家坠说,这是从天而降的好消息,不管怎么说,孙女儿过去之后,就是大唐名正言顺的皇后,而向氏一族,也將因为这一次的联姻而名扬天下,从一个地方上藉藉无名的节镇,一跃而成为天下瞩目的中心。
不仅仅是后族这么简单,朝廷的情况,有识之士都是很清楚的,向氏此举,可不单单是向朝廷表示忠心,更重要的是,他把自己摆在了啦的对立面。
而且,是一个有资格站在啦对立面的人。
这便是向训想要的。
至于孙女儿嫁过去以后幸不幸福,以后会不会有性命之忧,在大局面前,向训压根儿就没有去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