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河东韩琦所请之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商讨结果如何?”李俨突然想起一事。
“陛下,三省意见不一,汪中丞闭嘴不言,陈尚书令认为理所当然,而臣?”
“你反对?”李俨有些意外:“高帅临死之前所奏请提拔之人,应当不会有错吧?”
田令孜躬身道:“陛下,以前臣也是这样认为的,但人是会变的,张仲武当年提兵前往卢龙之时,何尝不是国之栋梁,但如今呢?”
李俨一惊:“你这是什么意思,是说韩琦有不臣之心?”
“这个臣不敢断言!”田令孜却是打起了太极拳,道:“陛下,臣听说,苛岚军,忻州军在高帅指挥的最后一役之中,不顾安危,奋勇追敌,伤亡惨重。退回河东之后,便一直受韩琦与李存忠的逼迫。现在更是被二人吞并。至于早前的横野军,代州军,更是高帅最后战的主力,反而是韩琦指挥的大同军,在最后一战之中,什么也没有干,倒是保存了实力,现在成了一家独大了。”
“还有这样的事情?”
“陛下,还有云中守捉张嘉,亦为韩琦所逼,不得不放弃驻扎之地云州,冒着极大的风险移师蔚州,要不是得到了李大将军的支持,早就被卢龙军队给灭了,现在张嘉站稳了脚跟,便立即出兵威胁妫州,为李大将军围困幽州出力呢。”
“韩琦想干什么?”李俨有些恼火地道。
“臣不知道!”田令孜道:“韩琦想当河东节镇,而河东节镇在名义之上也是属于北地行军大总管的麾下,陛下何不诏令问一下李大将军,看李大将军是什么意见呢?这既显示了陛下对于李大将军的尊重,也避免了让韩琦埋怨,如果李大将军不同意,陛下只需将这个结果告诉韩琦就好了,反正韩琦这个留守,行的也是节度使的职责,区别并不大嘛!”
李俨沉默了一会儿,这里头的区别当然大了。不过田令孜这么说,也有道理,看起来李大将军对于韩琦是很不满意的。
“那就如此办吧!”李俨点了点头:“李大将军是北地行军大总管,韩琦亦是他的部下,大将军说明年开春他就要发动第二次进攻,要让卢龙治下无法顺利进行春耕,使得卢龙在来年更加困难,希望韩琦到时候能够多立功勋,那时再加封他为节度使,想来李大将军便也无话可说了。”
“这个自然!”田令孜微笑着道。
走出宫城的田令孜心情快活得不得了。今日这一番话,自然是有因而发,为了让他说了这番话,千牛卫左将军公孙长明为此付出了十万贯的代价。
韩琦当不上河东节度使,便为河东留下了隐患,武威手中还握着张嘉这张牌,到时候便能以此为引子,挑动河东内乱,最终将河东彻底纳入怀中。
拿下河东,李泽才能成为真正的北地之王。
第三百七十四章:莫州浩劫
邓景山默默地看完了张仲武派人加急送来的手令,沉默了半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仗就这样输了。
涿州的失陷,让他陷入到了极其尴尬的境地,他与幽州的联系已经被切断了。
“准备撤退吧!”他抬起头来,看着堂下文武官员,幽幽地道。
数十员文官武将闻听此言,却是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大家都清楚,当涿州被武威军攻陷之后,他们的撤退就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否则,必然会被武威军包了饺子。
现在正值隆冬,天报情况极其恶劣,但正是恶劣的天气为他们挣取到了撤退的时机,如果天气良好,适合作战,他们对面虎视眈眈的柳成林,又岂会容他们从容撤退?而在涿州方向的武威军又岂会不来夹击他们的道理?
“往哪里撤?”大将王喜上前一步,拱手问道。
撤退,也有不同的目的地,他们可以往幽州方向撤退,作为幽州的援军,前往蓟城,作为牵制涿州武威兵马的存在,另一条道路,就是撤往蓟州渔阳。
“节帅命令我们撤往渔阳。”邓景山道。
堂内又是一阵长长的吐气之声。
如果让他们前去支援幽州,那他们的境地,说实在的还不如呆在莫州,凭借城墙与柳成林抗衡呢!
一听说是撤往渔阳,众人不禁是松了一口气,但同时,又是一阵阵的悲哀袭上心头。撤往渔阳既然是大帅的命令,则意味着大帅已经放弃了幽州,而幽州对卢龙军意味着什么,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清楚得很。
在此之前,张仲文已经率先撤往平州,张仲武的主力也从幽州离开,现在正在向平州进发,而蓟州渔阳等地,作为平州的门户,是张仲武下一步的战略重点,必然会得到张仲武的大支支持,他们撤往渔阳,等于是张仲武将看守门户的重任交给了他们。
虽然被交付了重任,但屋里所有人都轻松不起来。
如此一来,不禁是涿州,幽州,便连妫州,檀州,也统统被放弃了,卢龙领地,一下子便被腰斩,而且丢失的还都是人丁众多繁盛的地方。如果再加上瀛州,莫州,卢龙的势力几乎三去其二。
纵然平州,营州等地的地盘并不比前面的地方小,但奈何那些地方,是真正的苦寒之地,杂胡众多,野人横行,是真正的荒蛮之地。
那片地方,绝大部分地方,还是没有开化的不毛之地。
如此想来,大家的前景,当真是让人忧虑啊!
行军司马宋煜上前一步,拱手道:“邓刺史,如今莫州军兵共计三万五千人,契丹骑兵约七千人,不管莫州各县秘辖丁口,光是莫州城内便有户一万三千户,超过八万丁口,撤退是怎样一个章程?还请刺史示下。”
判官柯荣亦是向前一步:“刺史,如今仓储粮草有粮二十万石,如果只支应军队的话,以每人每天两斤定量的话,则坚持不了一个月,如果一天以一斤定量的话,则也只能支应一月半,这还只是军队,没有算上战马及其它牲畜的消耗。不知渔阳等地,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大军放驻的粮草?”
“还有,现在隆冬,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棉衣,棉被,帐蓬等物,野外行军,需要大量的取暖之物,这些,也都还没有准备。在城内,还有城墙,房屋可以抵御严寒,一旦离城进入野外行军,就算天气不再变得更坏,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场艰难的行军。如果天气进一步变得恶劣,只怕非战斗减员会大幅度增加。”
厅内众人都是默然不语,这样的天气,大规模的行军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场的人,又有谁会想不到呢?
“这一次撤退,我们只走军队,剩下的人是顾不得了。”邓景山的声音如同屋外的寒风,让屋内所有人的心里都凉嗖嗖的:“一切以军队为重,给各部三天时间,尽可能地搜集更多的粮食,包括棉衣,棉被等一切可以御寒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