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先锋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杨展的儿子杨景新。
杨景新这一段时间,可以说卧薪尝胆,一意报仇。作为一个营官,每日操练兵马,他所在的营,可以说夏军精锐,唯一可惜的是,因为防备川南明军,在争云南的时候,杨景新并没有参与。所以在进入云南之后,大规模封赏官员的时候,并没有杨景新的分。
当然了,这也是有原因的,并非李定国嫉贤妒能。而是杨展与大西军之间的恩怨太深了。李定国有容纳他的心胸,李定国担心其他人没有。杨展在川中大展雄风的时候,不知道多少大西军士卒死在杨展手中。
这样的事情,不是
说放下就放下的。李定国担心,杨家的战旗出现在战场之上,对面的军队就会士气高涨。想要报仇雪恨,对于李定国限制战争规模,努力营造出是他与孙可望内部争夺权力的气氛不符。
说起来,杨景新本人还是很有才能的。
或许与他父亲,杨展相比,自然有几分虎父犬子的感觉。但是毕竟是杨展在身边一手带大的,言传身教出来的。
所谓,将门。就是如此。
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固然有赵括这样的纸上谈兵之辈,但大部分人都还是值得信任的。杨景新就是如此,他或许不是大将之才,但是做先锋,却是足够了,再加上杨展在四川的影响力。
杨景新一打出来杨展的招牌,立即有数路明军来投奔。
他们就是杨展的旧部。
当然了,有多少人拥戴杨展,就有多少人嫉恨杨展。特别是瓜分杨展地盘的人。对杨景新的出现,是决计不能容忍的。故而不用吴三桂招呼,他们就大军聚集,抵挡杨景新。
随后李定国大军入川。一方面势如破竹。但又让川南各路军队,感受到熟悉的感觉。
他们纷纷联合起来。
怎么说,在他们看来,而今是所谓夏军,不过是当初的大西军换了一张皮而已。
川南明军大部分都是军阀,而他们这些军阀是怎么来的,都是被张献忠的大西军打出来的,张献忠将四川的统治结构给打乱了。上不知下,下不知上。只是在地方士绅,还有各地官员的主持之下,重新组织起来的人马。
也就是他们的根基不在朝廷,而在地方。虽然借了明朝的名义,但是与朝廷之间联系已经很薄弱了。
这一点,或许是川中能出杨展这样敢战的大将的缘故,也是为什么最后清军要将四川杀成无人区的缘故。
所以说,这些军阀包括杨展在内,与大西军都有深仇大恨。
杨景新如果知道他会被李定国统辖,他当初也未必会投奔夏朝。只是世事无常,到了这个地步,他没有再次改换门庭的勇气了。不过,杨景新这样的人也有不少,就算是滇军之中的主张靠近朝廷的一派,与刘文秀,艾能奇等人意见相左。
不过这样的人在云南不多,但是在贵州却有不少。
而吴三桂从重庆撤军之中,直接加入川南战场后,李定国与吴三桂就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李定国是名将,但是吴三桂的手段也不弱。真要惹急了,与清军掰掰手腕,吴三桂本部也未必会输。
李定国出兵的时候,为了防止云南土司做乱,带来了大量的土司兵,还有战象。不过,李定国也明白战象在现在的战斗之中,起不到决定做用,多将大象用于运输辎重,毕竟从云南到四川的道路并不是太好走的。
有大象帮助运输就好的多。
在战场之上偶尔一用,效果也不错。
而李定国对用土司兵,似乎用处了心得了。
不管是贵州土司,云南土司,广西土司,乃至四川土司,在本质上土司对下面的士卒都压制不轻。他们之间的社会结构,还在奴隶时代,说这些土司兵愚昧也好,淳朴也好。
他们都是实心眼。
只要对他们好,他们就对你好。
李定国就与那些土司商议,将这些土司兵所有权归为朝廷,任何用汉兵几分之一的待遇,就让这些土司兵感恩戴德了。特别是贵州土司跟随李定国大破孙可望,对李定国敬如神明。信服的不得了。
只是这些土司兵在山间倒是好用,进入平原之中,吴三桂的骑兵就发挥作用了。
一时间双方相持不下,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个时候,胡澹看到了机会,极力支持贺虎头出兵西向。于是乎贺虎头带着数千人马出重庆,倒是到了几个县城。大抵吴三桂认为重庆方面是疥癣之疾,根本不在意。
胡澹竭力统合地方人力物力。征兵纳粮,扩充军队。
似乎是因为张轩自己对他重庆的支援有限,故而对重庆开放了不少限制。比如说扩军的权力。征税的权力,等等。地方事务无须上报,可以自行决断。
不管怎么说,重庆方面的实力日益增大。
四川的战局一时间晦暗难明,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因为四川的地理形势,还有吴三桂聚集的实力,李定国远道而来,从云南运粮的现实情况,都说明一件事情。
四川战局一时间恐怕分不出胜负。
不过,这个消息对张轩来说,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当张轩知道四川详细消息的时候,已经在武昌了。
襄阳的事情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大军陆陆续续的从北方撤回,一同撤回的还有袁时中,金声桓,王光恩,王光泰诸将。整个北方防线,兵力最少抽调了一半以上。
不过张质已经陆陆续续的将新兵派过去了。大抵在几个月之后,北方防线在数量上,就与之前相差不多,只是具体在战斗力上相差多少,就不好说了。
第九十七章大朝会
北方防线暂且风平浪静。而西边李定国与吴三桂之间的征战,暂且可以说无虞了。
张轩安堵北线,西线之后,就可以集中精力东征了。
张轩从武昌回来之后,与张质多次商议筹集后勤物资。张质在大夏中枢担任阁臣,虽然在罗玉龙内阁之中,好像挺没有存在的感的,但是身居高位的锻炼,让张质真正有了宰相心胸。
当初在临颍的时候,张质不过是刚刚丁忧在家的一三甲进士,小知县而已。
而张轩也不过,刚刚提拔的小将领,刚刚打了自己平生第一场胜战,对行军用兵之道,刚刚才入了门。
而多年之后,张轩已经有统率一方的枭雄气度,而张质也胸有平湖的宰相胸怀了。
人才与时势从来是相互促进的,如果单单看结果的话,刘邦身后的沛县功臣集团,朱元璋的身后的淮西功臣集团,一个个都人才鼎盛之极。似乎是天意要两人成就大事,故而有这么多人才辅佐。
其实不然,而是与他们同一等级的人才从来不少,而是没有机会显露而已。之所以知道他们,是因为他们走到最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