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下楼的时候妹妹顺便把缴费单子递给了母亲,让她到时候来的时候别忘记拿单子了。母亲不认识字啊,所以便问妹妹多少钱,妹妹说,782块,母亲顿时就有些后悔了,念叨了半天,说个不停,说自己已经带钱来了,怎么你们还去交啊,哎,没有想到就镶这么几颗牙还要这么贵,早知道这么贵,就不来了等等.......

我们也懒得理她,母亲就是这样的人,为了儿女,多少钱都愿意花,为了自己,能省则省,能不用不就不用,其实这也不能怪母亲,她小从小大就是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就算是平时省吃俭用,也经常挨饿,自己有了家庭之后,一大堆孩子,一张张嘴等着要吃东西,自己当然更是不敢花一分钱了......

我们一行人在镇上转悠了半天,其实没有什么好买的,无非就是买了两斤油条和几斤糕点带了回去,接下来的几天,就是在家里帮助父母干一点农活啊,或者约见一下同学,朋友之类的,倒也快活......

7号,妹妹要回学校了,临走前约定暑假去深圳看看,不凑巧被母亲听到了,当场就告诫她说,你可不能去奥,你还没有毕业呢,去干什么啊?又不能找工作,再说了,深圳那么远,天远地远的,到时候肯定免不了要麻烦你二哥二嫂的,他们都还要上班呢,哪有工夫管你啊.....

听了母亲这一番说教,本来还很开心的妹妹立马就变得沉默不语了,梓彤赶忙把她给拉到一边,塞给了她2000块钱,告诉她没事,不要听母亲的,老人家嘛,都是这样的,等她放暑假了,直接从南京过去就是了,不过可不是白去的,到时候要帮她看店子才行。

这时候,妹妹才露出了笑脸,高兴的走了......

第二天下午,我们也辞别了家人,前些天那就已经和父亲,母亲商量过啦,请他们抽空的时候找人给看看日子,过年时候我们就回来办婚礼。

临走前,我就问母亲,家里不是有张邮政储蓄的卡吗,以后我每月把钱给恁打到卡上,什么时候恁要用的话就直接去镇上取就行了,也不用那么麻烦了,每次收到钱还得拿着单子跑镇上一趟。

母亲连忙摆手,笑笑说,不用了,不用了,其实也不麻烦,还要,你们俩只要能顾好自己就行了,家里现在也不缺钱,你们不要再给家里打钱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啊,娘知道的......

既然母亲坚持,我也就同意了,直到多年之后,我才明白,每当镇上邮递员拿着汇单,在众人的注视中,在一阵车铃声中喊着“唐**家的汇款单,深圳来的……”,母亲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那表明她有个儿子在外面,惦记着她,想着她,孝敬她呢,作为母亲,以儿子为傲.

母亲以我为傲,反过来,我也同样也以我的母亲为傲,在我的心里,她就像玉皇大帝一般重要,慈母万滴血,生我一条命,还送千行泪,陪我一路行,爱恨百般浓,都是一样情,即便十分孝,难报一世恩.万千百十一声长叹,叹不尽人间母子情.

我长大成人之后,经历了社会的艰辛之后,时常就有一幕出现在我的梦里,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早晨,母亲艰难的拉着一平板车大白菜去集上卖,虽然一车白菜也有几百斤,可是便宜啊,只要几分钱一斤,别说每次都卖不完。

在我的记忆中,好多次母亲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整整一天,也只卖掉几颗而已,毕竟正经的庄户人家谁会不自己种点白菜呢,所以,只好又拉了回来,其实,就算有人买,你这一车卖了个干净,,也不过才能换来十几二十块钱而已。

但是,正是这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正是这一分一毛的积累积攒,才能供我们兄妹几人上了中学,读了大学,其间的苦难,自不用说,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每次去赶集,从来没有在镇上吃过一个包子,哪怕是一碗热粥,她心里想的是怎么把这点钱拿回家去,因为开春之后,孩子上学需要,地里的庄稼也需要啊。

若干年后,我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了一幅图片,那是一个北方的集市,大雪纷飞,一个穿着棉衣,眉毛都沾了白雪的中年男人,跟前守着几颗大白菜,旁边蜷缩着一个几岁的孩子,他无助的眼神瞅着面前不时经过的路人,时而吆喝两声,“白菜,白菜”.......

很多人在下面留言,说是很震撼,直击心灵,似乎这样的事前所未见,让人难以接受,如果发生在他跟前的话,他定会甩出几张红票子把白菜买下,让他带着孩子早点回家去。

诚然,这些人是好心,爱心泛滥,可是,我认为,在他们的心里,并没有真的理解这位父亲,他们是发了很多的感慨,不过,他们永远不会明白,也永远不会了解,也永远很难想的透,他们只是觉得这位父亲真的有必要为了那几块钱,带着孩子在冰天雪地里受这份罪吗?这不是代沟,也不是无知,而是情感。

因此,我是真正明白的,我是真心了解的,因为那就是我小时候真实的生活写照,我和母亲多少次都是这么做的,每每想到这里,每每看到孩子们浪费食物,无论什么东西吃够了,吃腻了,无论多少钱买回来的,都是随手一扔,虽然我再也不是当初的那个身无分文的人了,但是我的内心深处却总是传来一阵一阵的揪痛,他们不会了解他们的爸爸小时候到底经过了什么,这些经历却是连接我和母亲内心情感的一条线。

母亲虽然是个半文盲,她从小到大没有上过一天学堂,只不过是在60年代的扫盲班上过几天课而已,认识了几个字,她经常自嘲的对我们说,我现在除了自己的名字还认识,其他的字都和着稀饭喝了,一起还给老师了......

可是,这并不影响母亲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人的尊重,她对我们兄妹几个的学习要求非常的严格。周末,或者寒暑假,我们在家里,看到父母和大哥那么辛苦,总想去地里帮个忙,可是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情况下,母亲她都不会答应的,一定都要我们在家里好好学习,唯恐因为干活二耽误了我们的成绩,真的要干的话,也是早上早起,趁着太阳不晒的时候,拉着我们几个去地里拾个棉花啊,逮个虫子啊,拔点草啊之类的轻巧活,然后等到稍微太阳有些大了,就赶快让我们回家去搞学习.

她常常在我们跟前说自己识字不多,没有机会上学,导致失去了很多的机会,其实我们清楚的很,是因为母亲小时候家里穷,姐弟众多,她作为大姐不但要负责照顾弟妹,还要早早的下地劳动,分摊父母的辛苦,这样子,才没法去上学的。正因为如此,她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她才教导自己的子女一定要勤奋读书,一定要出人头地。

让母亲很欣慰的是我们兄妹几个都很争气,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方圆十里,只要提起来我们家,十有八九者都会竖起大拇指的,不过,一直让母亲最是内疚,心痛的就是大哥,他因为特殊原因才没有办法去读书,曾经在80年代,大哥也有一次机会去市里的聋哑学校读书,可是家里却出不起那个费用,只好作罢,这也让母亲每每提起的时候,都非常的伤心,难过,一直觉得是自己没有本事,才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深圳的青春》小说在线阅读_第5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萨那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圳的青春第5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