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婵在后面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赵洞庭又说:“朕还想在设封二十四功臣的同时,编撰咱们大宋光复山河事的经历,再有名将榜、能臣榜。呵呵,朕当年给他们爵位、勋位,总难免有些偏颇,但他们谁都没有站出来说不满的话。朕总得让他们这些人真正名垂千古,光是在史书上还不够,毕竟谁知道后人会不会对这些史书感兴趣。要让民间流传他们的故事,如此,他们才能够流芳百世。之前,朕能够给他们的封赏也就这些,之后能为他们做的也就只有这个了。”
“婵儿,张老监察令说去便去了,朕总不能让世间就此好似没这个人似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这皇宫里边,能够让赵洞庭无所顾忌,敞开心扉说话的,也就是他的这些女人。
而其中,又以乐婵最是知心。
乐婵任由赵洞庭拉到怀里,道:“皇上你有这样的心,张老监察令九泉有知,也会欣慰。”
说着便瞧向书桌上的那些名册。
赵洞庭轻笑,道:“文武各十二人,我现在还在犹豫选哪些人。蝉儿不如帮我出出主意?”
乐婵稍微思量,然后道:“皇上你写的这些人,从功勋上说,我以为都是能够上榜的。只是……时下朝中大臣派系驳杂,有从硇洲之前就跟着你的那帮忠心耿耿的老臣,也有后面才被你挖掘重用的年轻能臣,以及鬼谷学宫、元朝旧地等势力投奔或是纳降的人。他们中间也有许多人是有功绩的,妾身以为,是不是也该考虑考虑给他们留些位置?”
赵洞庭微怔。
这倒是他之前出乎的。
之前光是从树立标榜的方向来考究人选了,却没有想过对时下朝廷的安稳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不出意外,山河阁二十四功臣名单确定以后,名单上的人声威名望都会有空前的提升。若是光选上那些大宋旧臣,后来投诚大宋的那些人心里会如何想?
莫说二十四功臣,就是名将榜、能臣榜,也该考虑考虑给这些人留些位置。
既能显示大宋朝廷的大肚能容,海纳百川,同时也能激励这些人。
四海归心。
他点点头,“你说得在理。”
心里也是有了些主意。
如大理旧势力的中流砥柱鬼谷学宫,再有之前元朝的那些旧臣,都选个代表出来就行。
再就是元朝旧地那些主动投奔大宋的人里,也同样如此。
鬼谷学宫中,之前的鬼谷宫主当仁不让。
他曾任大祭酒,虽为官时间不长,但学识得到大宋儒林不知多少大儒钦佩。
在科举、文献等方面,也是有颇多功劳。
虽是远不如陆秀夫等人,但若上榜,也不至于引起太多非议。
而元朝旧臣,当以乃颜、王恽两人最具威望。
现在两人虽然都已不再参政,但元旧宗亲多以乃颜为首,而那些旧臣派系,则是王恽为主要代表。乃颜是王叔,身份过于敏感,还是选王恽较为合适。
打心眼里,赵洞庭是不觉得鬼谷宫主和王恽有资格位列二十四功臣。
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没有办法。
为大宋朝廷的长期安稳考虑,不得不树立他们做个“改邪归正”的榜样。
现今距离大战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民间大享太平,想必连当初的仇恨也已忘却了。加他们进去,也不至于掀起太大波澜。
就这样,赵洞庭在文臣上面又添了两人。
文臣十二人仅剩一个名额。
这,却是需得从元朝旧地投诚的那些人中挑选了。
赵洞庭又为难起来。
第2691章2367.名单初定
直到脑子里突然冒出个名字。
梓高义。
原元虢州知州。
当初他是自主投宋的,而且是带着城内文武官员投诚,并说服不少元时任汉人官员投诚。为赵洞庭破开元朝边境防线可谓立功不小,虢州投诚后,直接连通京兆府路与南京路两路,导致元军节节溃败。
且其人颇为正义,忧国忧民,虽曾侍奉元朝,但在当地颇具声明。
只当初赵洞庭忙于战事,虢州投诚后,仍然只是让梓高义治理虢州。
其后到真金称臣,他大幅启用元朝旧官之时,梓高义才再度出现在他的眼中。那会儿提刑省对元各地旧官员进行调查审核,梓高义的民望是最好的。虢州百姓几乎人人说到他时都竖起大拇指。
大义投诚,让虢州免于战火。而且治理有方,让虢州民生始终强于周围州府。
在吏部推荐,国务省核定以后,赵洞庭将梓高义提拔为京兆府路转运使。
又是做得有声有色。
数年前又提拔进皇城,时下任水利部尚书。
梓高义这人,是有才能的。
大宋之前连年水患,在他治理之下,这些年水患骤少。
只是因为他为人低调,而且身份又颇为敏感,既和那些元朝旧臣走不到一块,又和大宋的老臣们谈不上亲近。所以在朝中才没有太多的存在感。
想起他,赵洞庭倒是突然想起件事情来。
前两年雨水连绵,湘水泛滥。河堤虽已加固,但仍然发了大水。
身为水利部尚书的梓高义亲上堤坝,指挥着官兵将士接连奋斗了八天八夜。最后把堤坝堵住的时候,梓高义自己也昏死在堤坝上,还因为重病卧床,直休息了两个月才缓过来。
当时赵洞庭还亲自去他府上探望过他,并封他“镇河侯”的爵位。
山河阁,镇河侯,倒也相得益彰。
梓高义威望资历虽然差些,但在民间,民望可是不低。
“你觉得水利部尚书梓高义,如何?”
赵洞庭沉思半晌,问乐婵道。
乐婵也想了想,道:“挺好的。当初他在湘水堤坝上鏖战八天八夜,不知救下了多少湘水沿岸百姓,让他们免遭了家毁人亡的结果。妾身听说,自那以后有不少人在家中供奉起他的长生牌位,还有甚者说他是龙王转世呢!”
“呵呵。”
赵洞庭只是轻笑。
若是有些皇帝,大概会因为这句话就导致对梓高义生出不好的印象。
但他自然不会。
他点点头,道:“那就这么办。”
随即在纸上添上梓高义的名字。
山河阁十二文臣算是有了初步定论。
至于武勋,有了乐婵帮他解开思路,当然也是不难了。
虽然原元朝的那些旧将肯定是不能上榜,他们手上沾着太多大宋将士的鲜血,且大宋破元以后再无战事,他们虽然投诚,却也没有多少可以拿得出手的功勋。但在元朝旧地兴起助宋灭元的那些人却是可以。
这拨人里,首推当初三原城举起白锦军旗号的凌成志。
他们当初可是为收复三原城立下不小功劳,而且其后率先投诚于大宋,成为义军中的表率。凌成志的白锦军虽然只是被收编到蜀中军区的成都府守备军里,自己只是个区区都统,但在行军打仗上很有天赋,颇有草莽英杰的风范。
成为都统以后,屡立战功,其后职位渐高,也成为元地义军领袖们中的主心骨。虽然战功定是远远不如岳鹏他们,却也能和那些总都统们相提并论。赵洞庭当初授勋时,也是授了他大统领的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