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李思城所在的筹建外隶属于集团下属的工程公司,仅有三个人。主管是一个年近50的老工程师,名石梁成,大家都叫他老石。老石老实,从事建筑行业多年,对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拆迁、土建、市政、装修等都很在行,当过小工、木工、泥瓦工、指挥员、技术员等等,后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承认的工程师资格。老石盖了一辈子房子,而今却没有房子住,和多病的老婆、上大学的女儿住在东直门外天桥底下一间没有暖气、墙皮脱落的小平房里,而这还是给亲戚租的。老石是一个没有北京户口的北京人。上山下乡那年月,他作为首都知识青年下放到陕北农村,去支援老区人民建设,干上了建筑这一行。风风雨雨,勤勤恳恳,一干就是二十年。孩子学会了陕西土话,而乡音未的老石想回到生养他的北京。调不回来,安置不下,京城已挤得没有老石的容身之地。老石理解政府的难处,毕竟他是一名党员,觉悟不低,找了几次有关部门,便没再去无理取闹。可老石最担心的是自己那个宝贝女儿。老区教育水平上不来,而且出路不明显。自己这一辈毁就毁了,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做父亲的有责任把孩子安顿好。老石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思考,终于狠狠心,把破箱子里那几张字迹模糊、皱得像手纸的存折拿了出来,只身又折回北京,凡是能找能托的人都求遍了,终于把女儿的户口迁回北京,老俩口高兴得哭了整整一夜。在老区的单位效益不好,老石决定回京,一来好让女儿进名牌中学,二来自己在女儿身边也有个照应,便举家迁徙,在京城寻得一平房落脚。十几平方米的小房,被隔成两间。女儿在里面写作业,老婆在屋外的露天厨房烧煤球做饭,老石则于外面的小桌上画他的工程示意图。

老石进天远集团已是三年前的事,在这个跳槽现象频繁的时代,算得上公司的“元老”。老石在公司做过销售员、干过食品加工、室内装潢。工程公司在朝阳区盖的那座“飞鹰”大厦,让老石干了近一两年时间。老石对李思城传经:“要想在一个地方呆住,有三个起码条件:一是踏踏实实,二是不挑不拣,三是少说多干。”以前和老石一起进公司的同事,如今已走得一个不剩,不是被辞了,就是辞别了。老石像一块石头一样默默无闻,从不参与公司内部的拉帮结派,从不背后说人长短。所以,不管老总还是员工,不管老同志还是小青年,见了他都“老石老石”地叫。老石也曾被重用过。建“飞鹰”那阵,他是项目经理,每月两千块钱,那时候员工们叫他“石工”或“经理”。老石的表情很平静,依旧是那种淡漠;后来工程完毕,老石被安排到食品公司搞销售,什么也不是了,每月拿800元钱,老石的表情依然很平静,依然是很淡漠,依然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年前,食品公司负债太多,回天无力,宣告破产。肖总就让老石把七楼一间仓库腾出来,搬了一把椅子,一张桌子,一台破电脑,一张破沙发,形成了食品公司的现状。食品公司虽隶属天远集团,但有独立法人和账户。肖总把食品公司的财产往别的公司一挪,让那法人回家躲避,托病不出,而老石就成了食品公司的经理。老石每日倒杯茶水往破办公桌前一坐,来了催账的人,老石说,这就是食品公司,你看有什么值钱的拿走抵债吧;来的人很多,有的直在老石面前晃拳头。老石老僧入定般枯坐,不理。想动武者见老石满脸皱纹,头发蓬乱,镜片后双眼死灰,是个落魄之人,又怕把他吓出心脏病来,便破口大骂而去。有的到六楼大骂。肖总也没让保安把催账的人轰走,让他们发扬光大中国的骂人技巧。后来的某一天,工商局几个带了制式牌牌的工作人员来,撤销了那个布满灰尘的营业执照,老石才完成任务,等待老总的分工。

老石运气总是比较好。食品公司刚散伙,长期没有业务的工程公司又开始筹建一个什么科技大厦,老石便被任命为工程筹建处主管,月薪1500元,加班另算。老石仍表情淡漠地上下班,有时会好心地为初来乍到的李思城提点意见。李思城认定老石可交,平日对他尊重有加,即使写了一个小稿,也请老石删改。老石对李思城爱护有加,常常到杨希那里夸赞李思城,并经常邀请李思城到厕所里去吸烟。老石烟瘾奇大,两块钱一包的“哈德门”,他一天要抽一包半。老石经常给李思城讲,“哈德门”是好烟,没有假的。他是绝对不抽95%都假货的“红塔山”的。

第一百八十八章公司的秘密

在筹建处,李思城才感到要筹建一座大厦牵涉太大,光政府部门就有计委、规划局等。前一段时间,李思城跟着老石天天跑规划局查图纸,看筹建处的规划与国家的规划有没有冲突。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忙得连水都喝不上,前去查图的单位和个人排成长队,有的翻到了图纸,见其上有修建天桥或公路的标记,便惨叫一声,大呼可惜。老石花了三天才把规划筹建大厦的地域弄明白,见那片地方还没有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便复印了一份回来向杨希报告。杨希便开车把老石和李思城拉到规划地,反复查看地形,研究居民拆迁情况。这十几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散居居民居多,杨希认为在近郊盖两座居民楼就可解决,但其间最头疼的是有一所职业高中,另有政府部门的一个饭店,很是棘棘手。肖总指示,不管采取什么办法,一定拿下。杨希便拉着老石和李思城到教委谈判,希望教委出面把学校移走,一切经济损失由公司承担。教委的同志很热情,但管事的领导认为那个地段有利于教学,新的校址不好找地方,回绝。杨希并不气馁,让李思城起草长篇大论的可行性报告,力陈建这座科技大厦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材料写得文采飞扬,颇具煽动性,那领导被拉出来洗了两次桑拿,便说可以考虑,待研究所再定;而肖总则催促杨希必须双管齐下,一边打通关节,确保地面搬迁达成多个协议,一面又要形成正规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杨希急得嘴唇长了泡,连夜同老石、李思城以及打字员小张加班,反复推敲这份报告书,借阅的资料成捆成堆,写废的稿纸就有两筐。李思城累得只要一靠桌子就立马进入梦乡。

由于这个大工程牵扯的部门、团体、单位极多,杨希简直有些力不从心。待疏通关系找到那位教委的领导,那领导正在交接,已准备调走了;而那个国营饭店的头更难剃,认为饭店所处的地段是黄金地段,要搬迁绝不可能。后来肖总亲自指示,让筹建处画一个大厦的效果图来,制作成彩页,拷进手提电脑向谈判对家演示。李思城和老石便开始画图,画一遍被否定一遍,只得推翻重来。再谈判时,杨希答应让那家饭店在大厦盖好后迁入二楼,依然做它的餐饮,那边才稍稍松了口。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忙乱的工作中一天一天过去。每日,李思城都加班到晚上九点半,才下楼打卡,骑车回清华园。孙虹多次打电话约他去郊游,他都推辞了。直到有一天,他在忙乱中回过神来,才发现街道两旁的树已郁郁葱葱,春天已悄然来临。

这一日,李思城和老石下楼晚了,食堂已不开门。二人来到路边的一个小笼包子店,要了两笼包子。李思城看见那个卖包子的妇女用满是白面的手擦了擦鼻涕,顺手揩在脏乎乎的围裙上,心下怵然,便不吃。老石却拿起包子,香喷喷地咬了一口,说:“小李啊,快吃吧,哪有那么多讲究?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老石一向俭省,经常到这个包子店光顾,花三四块钱吃饱算数。李思城说:“石工,我不饿。我们成天瞎忙乎,您看,这座大厦能不能盖起来?”

老石白了他一眼,说:“你管这个干嘛?叫你干啥就干啥吧!我跟你讲,咱公司可是计划盖很多大楼的,可真正又盖了几座?有时是计划不如变化快。这个科技大厦,我看够戗。你想,就别说有那么多阻力了,就是一点阻力都没有,那十个亿的资金从哪来?而且,立项审批的手续全部下来,没有个三两年能行?你认为就那么容易啊?”

李思城说:“那我们成天瞎忙,到头来却是什么结果也没有,这不是无用功吗?”老石说:“什么是有用功?老板叫干的活,肯定有老板的意图,你认为老肖是傻子?他才不会白养一帮人哩!”李思城不解。老石用醋浸了浸包子,边咬边说:“老肖是想让这个计划受到国家的重视,然后拿着批件找合作伙伴,把人家的钱套进来用。你知道什么叫融资?这就叫融资。你住的那个破公寓,为啥不报批使用?为啥不出租销售,成天养几个看管的闲人?老肖是把它抵押给银行了,估价师是他找的人,自然抬高了价位,银行便贷款,老肖就有钱经营别的项目。”

李思城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所住的所谓公寓,基本没有装修,上百套住房一律闲置,几乎天天有前来洽谈的人找杨希,就是不租售。李思城住的那间还是自己简单装修的,看来这是肖总的一张牌。有时候,李思城躺在床上直骂肖总傻瓜,居然把盖好的房产闲着。现在李思城发现自己才是傻瓜。

李思城讷讷地说:“那我们多委屈,万一盖不成,岂不白干了?”老石说:“你到公司来是盖房子的还是挣钱的?给你工资得了罢。”李思城不语。

第一百九十章军阀老总

草根青春励志成长小说:梦想在远方》小说在线阅读_第1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怀旧船长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草根青春励志成长小说:梦想在远方第1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