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要与众人商议此事。”
“臣想要向王上保举一人。”赢箬此话一出,众臣皆惊。在许多人看来,自那日夺了箬公主的权力之后,辽东王虽然允许赢箬在朝议事,却不过是为了体面,有个好看的摆设。
赢箬也算有自知之明,朝会之上,也只是附和众人的意见,不偏倚任何一派。但此时,赢箬竟然再次向辽东王举荐人才,这虽是在朝官员的权力,赢箬却被默认没有这个权力的。
因此,赢箬此话一出,众臣都看向刘辟非。
刘辟非手上一直还拿着一块热毛巾,捂着自己的脸。此时毛巾凉了,刘辟非将毛巾扔在案桌之上,问:“你要举荐何人?”
“俞辰。他随臣在浑水筑城营地时,处理政务井井有条。臣认为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把俞辰召来。”
俞辰此时担任郎官,就在王府之中,听到召令,放下了武器,来到了朝堂之上。
“俞辰,箬公主保奏你为丹东令,你有何话说?”
“臣听从王上安排。”
“听孤的安排啊?原本市舶司新建,我需要一位心思机敏的人,来掌官三城的市舶司,你是孤的中意人选!”
原本,飒飒要为俞辰安排的,不过是浑水新城的市舶司令,可如今,俞辰不用去丹东,便可以统摄三城的市舶司,权柄也更上一层。比起丹东令,无疑好上更多。
此话一出,连屏风后为刘辟非准备热毛巾的虞小株都呆住了,手中拧干的热毛巾噗通一声,掉落进水盆中。
“臣愿意去丹东,为王上稳住丹东局势。”
刘辟非听了,不置可否,问道:“诸位对此有什么建议吗?”
全文杰从武将队列中走出:“王上,丹东局势不稳。尚缺一员武将镇守,臣不才,愿意随俞辰一起前往丹东,共同合作,保护丹东。”
众臣都能猜出全文杰的想法。丹东令被辽东王下旨,拥有征兵、用兵之权,全文杰一直被认为是虞小株一派,自是要帮着自己的主子抢夺兵权,防止箬公主任何做大的可能。
刘辟非面向赢箬,问道:“赢顾问,你怎么看?”
“全将军骁勇,若能有他前往辽东,马管水之东的部落就算联合,也必然不敢来犯!”
刘辟非摸着下巴思索片刻:“孤既然已经许诺丹东令征兵、用兵之权,若再派遣一员武将,未免是夺权。况且联合部落,若是知道我丹东有全文杰在,恐怕就不敢向西来了。全将军暂且忍耐,待这些部落向辽东宣战时,自有用你之处。”
刘辟非委任俞辰为丹东令,赐予虎符、印绶。俞辰从郎官的手中接过。
“此行前往丹东,你有什么要求吗”刘辟非问。
“臣之弟俞格一直有为陛下效力之心,臣想要为弟弟向王上讨个恩情,让他接替臣郎官职位,如此,臣在丹东也就放心了。”
刘辟非允之,当堂赐俞格郎官职位。俞辰谢恩。于当日离开了襄平。
第217章丹东令(三)
俞辰在一个黄昏抵达丹东。他从没来过丹东,但也在襄平听说过丹东商贸的兴盛。
商人无疑是对时局最为敏感的人。
韩嘉兵败后,丹东的贸易便急速衰落了下去。如今,丹东县内,大道之上客商寥寥,车马也没有几个。
这时,一个客商经过,行色匆匆。俞辰拉住他,向他打探县衙所在。
俞辰仗着脚力,沿着旧燕长城走来,此时衣裳破旧,狼狈不堪,仿佛遭遇了打劫一般。客商见他这副模样道:“县老爷不在,你去县衙做什么?现在可没有人为你做主。”
俞辰道:“我是辽东王委派的新任县令,是来丹东赴任的。”
客商见到俞辰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肩不能扛,手不能挑,像丹东这样的局势,辽东王应该派遣一员武人来做丹东令。
“也罢,我带你去县衙。县老爷在襄平是不是得罪了什么人啊?丹东令现在可不是什么美差。”
俞辰苦笑一声,也不回答客商的话,两人来到了县衙。
县衙也是一般的冷清。大门半掩着,门口连一个门卒都没有。
俞辰推开大门,进入院落,只见到一个老头,弯腰驼背,六十七岁的年纪,低着头,坐在廊内,手里拄着一扫把,打着盹儿。除此之外,县衙内再无别人。
俞辰上前将他晃醒了。那老头看到了俞辰,举起扫除就赶:“你们是谁?天大的胆子,敢闯入县衙来!快快离开!”
俞辰将自己的印绶拿出。
“我是辽东王委派的新任县令,是来丹东赴任的。”
那老头看到印绶之后,哭喊道:“天可怜见,辽东王终于想到丹东了。”
“县衙内只你一人吗?”
“不是,还有一班衙役,因为并无主事,人心离散,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
“他们有何事可忙?”
这时带领俞辰来县衙的客商发话了:“自然是忙着搬家逃走。县老爷还指望这些衙役保家卫国吗?”
俞辰没有想到丹东的局势已经恶化到这个地步、衙役如此,下面的百姓恐怕更是心存恐惧,盼望逃离了。
俞辰看向老头:“你知道这一班衙役的住所吗?”
“知道的。”
“带我去找他们。”俞辰现在是孤身来到丹东,手上没有一个差遣的人,正是要把衙役聚齐,才好办事。
还是那个客商泼俞辰的冷水:“都这个时候了,县老爷以为那些衙役会听你的话吗?”
“总有一两个忠诚之人。”
“哈,还真是天真呐。”客商嘲讽道。
俞辰不理客商,让老头在前面带路。
客商道:“我建议县老爷去找朱清。他手上有一帮子人,若能将他请动,或可能稳住丹东的局势。”
客商将朱清的事情与俞辰说了。
韩嘉向朱水索要造船工匠。朱水派遣自己的大儿子朱清,带领一帮高句丽造船工匠来到丹东。如今,丹东动乱,这些高句丽工匠在朱清的带领下,凝聚在一起,还不曾离开。
朱清不是不想带领工匠队伍撤离,但却不得不考虑辽东的态度。秦仲将军手握三千辽东军士在高句丽王城,随时可以威胁河甸。
朱清的打算是,等丹东的人逃的差不多了,他再带人离开,辽东王也无法责备他了吧。
却不想俞辰突然找上了门来。
朱清看了俞辰拿出的新造的丹东令印绶与虎符,诧异不已。看来,辽东王对这位新上任的丹东令抱着与韩嘉一样的期许,军政大权,委于一人。
“我奉辽东王令,整顿丹东局势。还希望公子助我一臂之力。”
“请丹东令吩咐。”
“公子手下有丹东造船工匠数百名,我要借用一下,将他们暂时充当兵卒,镇压叛逃丹东的百姓。”
用高句丽人镇压丹东百姓?朱清张大了嘴巴。若如此做,难道不会引起这些心高气傲的中原人的反弹吗?
丹东贸易的兴盛,还是诞生了一批地方势力。他们蓄养私奴看家护院,为一方之霸。
朱清倒不是担心打不过,而是一旦采取镇压手段,必然流血颇多,与丹东的中原人起了冲突,传到襄平城后,须不好看。
“大人这样做,恐怕会有人说大人勾结高句丽人,屠杀商人富户,抢夺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