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了保卫你们这些小兔崽子,与倭寇大战,损失了一条胳膊,险些搭上了性命。你算老几,在这儿猖狂?”
奎烁步步向前,走到那人跟前。
那人见奎烁走来,满脸怒气,杀气腾腾,吓得赶忙后退。
奎烁上前,左手一把抓住那人的前襟,直接举过头顶,而后重重地摔在地上,紧接着一脚,直接踢出三丈之外,痛得那人口吐鲜血,哇哇大叫。
这时,另外几名起哄的人看见奎烁发怒打人,也是吓得赶紧闭嘴,再也不敢多言。
奎烁怒视一周,大声喊道:“三关旅刚刚来到我们玉宁府,你们说敢站出来说,让三关旅怎么去消灭倭寇?”
奎烁再次怒视一周,大声喊道:“消灭倭寇,需要战船出海作战,你们谁出钱出船,给三关旅配备战船?”
众人听后,一个个沉默不语。
此时,突然有一人跳了出来,说道:“即便不能出海作战,难道在陆地上就不能保护我们吗?”
有一人说话,其它人都是纷纷跟上,有的说道:“他们为什么不在府城之内和各县驻军,而是集中在一起?”
又有人说:“这就是典型的混吃混喝,还要让我们养着。”
奎烁走到那人跟前,大声问道:
“三关旅在东海三府征召东海水师退伍士兵,目前已召集了6000人,你狗眼瞎了吗?没有看见吗?
这6000人每人每月一两饷银,向你伸手要钱了吗?你掏半个子了吗?”
那人听后,吓得连连后退,生怕奎烁再次动手打人,再也不敢说话。
此时,云生站在塔楼之上,大声说道:
“乡亲们,我们三关旅初来宝地,情况不太了解,导致东琉倭寇乘机袭扰玉宁府各县。在此,我代表三关旅大军向众位赔礼道歉。
目前,我们已在东海三府征各地集退伍将士,当前仅在玉宁府内已征集到6000名退伍将士。
我相信,待征召工作全部完成,那时应该能够达到一万多人。
到了那时,等我们训练完毕之后,将在各县成立保卫团,保卫各县的父老乡亲们不再受倭寇袭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驱逐倭寇,也非一时之功。在此,我请求大家给我们三关旅多一点时间。
我保证,消灭不了倭寇,我们三关旅将与大家同生死,共存亡”。
“你是谁啊?说话可曾算数?”一人问道。
云生道:“我叫云生,乃是三关旅总镇。”
那人又道:“你说得天花乱坠,与我们同生死,共存亡。如今玉宁府一府八县全部遭遇倭寇袭击,死伤过万人。你们三关旅有人死了吗?”
云生道:“刚来宝地,情况不熟,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
那人又道:“你说得跟玩似的,以后会慢慢好起来的。我告诉你,倭寇不除,倭患永不解决。”
此时,旁边又有人喊道:“说得是,倭寇不除,倭患永远解决不了。你就说罢,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倭寇?”
“对!对!对!你就说什么时候能够消灭倭寇?”此时,又有十几人一起喊道。
“对,你说什么时候能够消灭倭寇?”更多的百姓喊叫起来。
云生沉思片刻,说道:“且容给我一点时间,好不好?”
“不好!你就说什么时候能够消灭倭寇?今日没有一个肯定的答复,我们便不走。”
“对!对!对!今日不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复,我们便不走。”又有更多的百姓喊叫起来。
云生略作思考,说道:“一年时间,如何?”
“好!乡亲们,大家听好了,云生总镇可说了,一年之内消灭倭寇。”有一人大声喊道。
“好,一年就一年!”众百姓们一起喊道。
“云生总镇,你可要说话算数啊!”此时,又有人喊道。
云生点头,说道:“我说话算数!”
众百姓听后,也都不再作声。几名闹事的主导者见目的已经达到,遂相互使了一个眼色,转身便走。
其它百姓这才逐渐散去。
众人回到旅部会议厅,烨新桥道:“总镇,我三关旅大军皆为骑兵,怎么能够主动出击,出海作战呢?”
奎烁又道:“总镇,消灭倭寇,需要出海作战,你一没战船,二没水兵,怎么消灭倭寇?”
略经天也道:“这明显是想置我们于死地啊!”
月掷钊道:“总镇,这是有人故意挑唆百姓,制造矛盾,逼迫我们去送死啊!”
云生点头,叹道:“众位兄长,你们莫要着急,我们的总体原则不变,绝对不会骑兵变水师,让三关旅的兄弟们去送死。”
众人听后吃惊,峙岳道:“总镇,我们骑兵不变水师,又如何寻找倭寇作战呢?”
云生用右手抚头,苦恼地说道:“不急,我们再慢慢商议。”
众人见云生心情不好,遂不再多问。
晚上,云生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怎么消灭倭寇。但是思来思去,云生却是没有一个好的办法。
次日,早饭过罢,奎烁便带着十几名退伍将士来找云生,说道:
“云生总镇,‘重锤’破弩图纸已出,经我们多人仔细推敲琢磨,认为图纸的构造和尺寸,都与东海水师战船上配备的‘重锤’破弩一模一样。”
云生听后,心中大喜,最近一段时间太忙,先是应对倭寇袭击,后又侦察道路,以致忘记了‘重锤’破弩图纸之事。
一番研究完毕,云生特意将奎烁留下。
云生道:“奎兄,如今我仅在玉宁府便已征兵6000有余,我又准备派人到镇当、武门另外两府张贴征兵榜文。
估计以后两府的退役将士看到榜文后,还会陆续到来。这些人我想请奎兄管理,不知奎兄意下如何?”
奎烁拱手道:“抗击倭寇,本是我东海子民理应之事。总镇如此看得起我,我也定当义不容辞。
不过我们如今没有战舰,我等只能被动应付,而不能主动出击。”
云生道:“那奎兄有何高见?”
奎烁道:“最近一段时间,倭寇活动猖獗,大多渔船都不敢出海,停靠在港之内。如果总镇想组建水师,可以征招。”
云生想了一会儿,又道:“不用征招,直接买下便是。不知一艘承载百名将士的大船需多少银两?”
奎烁笑道:“总镇大人是有所不知啊,渔船大多为小船,载人不过十几人而已。
要想承载百名将士的大船,唯有大型商船而已。”
云生点头,又道:“那大型商船需要多少银两?”
奎烁道:“五千两纹银即可,只是民船不同于战舰,无法发挥战力。”
云生道:“为何?”
奎烁道:“第一,民船无弩箭,只可近战,不可远攻。第二,民船仅靠张帆行驶,速度慢。
而战舰有底舱,人可坐于其中,摇动船浆,可极大提高航速。”
云生又问:“民船可否改造?”
奎烁笑道:“大型船只为避免海水打湿货物,都将货物放于底舱之中。如果要想改造,均都可以。
但是,商船改造,耗时耗力,费用高昂,却是划不来。”
云生又道:“那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