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虽然屡次出击,和蒙军作战,但是总的战略意图是用主力固守济南,坐待北方世侯的响应。以致在最关键的几十天里,他在军事上竟一无进展。
此时的北方,因为蒙国的长期统治,以宋为正朔的观念越来越淡漠,恢复宋室的号召没有多少影响力。汉人世侯们亲眼看到了蒙军的作战能力,也认识到诸侯之间实力均衡、互相牵制的复杂形势,所以往往满足于大汗君临之下割据一方的实权和地位。
在蒙国最高统治集团中,忽必烈的亲汉政策,被汉人世侯们视为最适合于推行汉法的君主人选。尽管这些汉人军阀在平时的私下谈论里或有诽议朝政的不逊之辞,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把握,他们绝对不肯轻易地举兵,反抗蒙廷的。
李璮反蒙后传檄四方,结果只有太原路总管李毅奴哥,达鲁花赤戴曲薛以及邳州万户张邦直响应。其他人非不支持,反而在蒙廷督责之下带兵参加对李璮军的围剿。李璮把成功的赌注完全压在不切实际的空想上,结果只能一步步地将自己引向坐而待毙的死路。
就在李璮顿兵观望的时候,蒙廷逐渐完成了围攻济南的军事部署。不久,济南郊外集结了十几万军马。蒙军树栅凿堑,围困济南。
忽必烈为了统一军令,下诏命右丞相史天泽专征山东,诸将皆受节度。史天泽接受军前行中书省参议宋子贞的建议,与前线统帅宗王合必赤商定,急增深沟高垒,围困李璮军。
蒙军又在原有围城工事基础上进一步构筑环城,济南被完全困死。李璮身陷孤城,不复得出。
上万宋军由海路北上,进攻沧、滨等州,是举或有接应李璮的意图,没有成功。除济南、益都等大城池外,山东东路大部很快被蒙军收复。
望着城外如蚁的蒙兵,李璮顿生绝望之心,他想起了刚刚归顺宋国时,宋国皇帝赵昀作的一首诗,专门赞美他的归宋之举,诗句如下:
九扶汉鼎赖元动,泰道宏开万象新。
声塈南郊方慕义,恩渐东海悉来臣。
凯书已奏三边捷,庙算全消万里尘。
坐致太平今日事,中兴宝运喜环循。
他本人呢,自然春风得意马蹄疾,兴高采烈之余,吟起了诗词:
腰刀首帕从军,戍楼独倚间凝眺。中原气象,狐居兔穴,暮烟残照。投笔书怀,枕戈待旦,陇西年少。欢光阴掣电,易生髀肉,不如易腔改调。
世变沧海成田,奈群生、几番惊扰。干戈烂漫,无时休息,凭谁驱扫。眼底山河,胸中事业,一声长啸。太平时、相将近也,稳稳百年燕赵。
史天择督军,加紧围城,并派小股军队不断袭扰济南城。李军竭力抵抗,奈何城中粮食告急,士气逐渐衰落。
李璮命令军士随意捕捉城内百姓子女,谁抓到就归谁,一时间,兵将乱抓城内百姓,不少百姓奋起反抗,被抓的哭声震天,城内大乱。
史天择命令大军攻城,李军抵挡不住,蒙军攻入济南城,李璮率军左冲右突,不能脱围。
李璮坐庭院中,拈香而拜,大呼:"李璮死于此!李璮死于此!"
第二天,蒙军杀向济南府衙,李璮见大势已去,手刃爱妾,乘舟自投城内大明湖中,因水浅未死,被蒙军捉获。
史天择命令亲兵将李璮带上来,李璮恳求道:"史丞相,我已知错,你我皆是汉人,你饶了我吧,我再也不起兵反蒙了!"
合必赤粗声道:"李璮,你当初起兵反蒙时,收到宋帝赵昀的赞美诗,你呢,写了反蒙诗,今日被擒,为何如此低三下四?!你为何不像你爹,有点英雄气慨!"
史天择手拈白须,缓缓道:"既知今日,何必当初?严忠范,行刑!"
严忠范走到李璮身边,突然拔出短刀,剌向李璮右肋。
李璮惨叫一声,倒地不起,兀自挣扎,口呼:"史丞相,你有文书约俺起兵,何故背盟?"
史天择听了,脸色突变,命令严忠范继续行刑。
合必赤急忙制止,为时已晚,严忠范刀起,已割下李璮首级。
不久,史天择引军东行,未至益都,城中人已开门迎降,李璮之乱至此完全平息。
此番李璮反蒙,牵涉到很多被忽必烈委以文、武要职的汉人亲信。中书平章王文统与李璮长期秘密沟通,事发后与其子王荛一同被诛。推荐过王文统的刘秉忠、张易、商挺、赵良弼等人都受到忽必烈的怀疑。商挺从关中被急召回都,受到软禁和盘查;赵良弼更被"威刑临恐,谴诃百至"。至于史天泽在济南城下之日匆忙杀李璮灭口,回朝后则以"擅杀自劾"。忽必烈虽未加罪责,但李璮与汉地世侯们私下交通,他心里显然是十分清楚的。
事实上,世侯中间走得最远的如济南张荣之子张邦直,或在宋兵呼应李璮从南线发动攻击时,献邳州城投降过宋朝。在汗位争端尚未完全解决的情况下,过分追究北方世侯与李璮之乱的关系,可能把他们逼到公开与朝廷对抗的立场上去,这会给政权本身带来很大危害。因此,忽必烈很快停止了追究,在政治上继续优容各地世侯,以免迫使他们铤而走险;同时也充分利用他们害怕朝廷深究的自危心理,裁削私家权力,把这些专制一方的军阀变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文武官僚。
不久,蒙廷先后在北方汉地实施兵、民分治,罢世侯、置牧守、行迁转法,易置汉人将领部属、将不擅兵等制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李璮之乱失败,进一步促成忽必烈政权对华北各地统治的集权化过程。
李璮兵败被杀的消息传到襄阳后,赵林独自进入襄阳府衙密室,闭目思考破蒙之策。
三日后,赵林步出密室,憔悴不堪。
孟菊急忙端上热气腾腾的桂元莲子粥,让赵林喝下。
赵林喝罢,孟菊说道:"夫君,想出破蒙之计了吗?"
赵林沉声道:"叵耐刘整叛宋,向忽必烈献灭宋之策,歹毒至极。我必须亲自出马,诛此叛贼,然后率大军直掏和林,攻蒙所必救,方能解大宋之难。"
孟菊问道:"夫君,这样做,有把握吗?"
赵林缓缓道:"尽人力而后天意吧,人在做,天在看,我相信华夏文明能延续,大宋国祚能保存。宋灭蒙,乃大势所趋。忽必烈、刘秉忠、姚枢、刘整、阿术等辈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这个大势。"
孟菊听了,稍放宽心。
赵林说道:"我离开襄阳,到河北、山西整顿军马,大举伐蒙,刘整肯定有所察觉,必全力攻打襄阳。我将守卫襄阳的重任交给吕文德、吕文焕兄弟,你和赵娟做监军,督促二吕御蒙,不可松懈。我估计这场战事旷日持久。我军千里奔袭,直掏蒙国心脏地区,尤其是剑指和林;蒙军必全力反扑,来取襄阳。这场大决战的关键是襄阳战场,襄阳如有失,大宋国必危。但我军如攻下和林,必能大破蒙军,大宋必能一统天下!"
孟菊说道:"夫君此番远征,是和蒙国最精锐的军团作战,肯定辛苦异常。我祝夫君旗开得胜,率军顺利攻占和林,生擒忽必烈,灭了蒙国!"
赵林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