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业一开始迈步和设想,也是想将右丞相府扶起来,完成老爸未尽之志。至于文朝刘家,如今文昭帝昏庸、老迈,文朝上下也是军力孱弱、文官体系腐败、地方宗族势力强盛,整个文朝的力量都用在内斗和争利上,就让文朝看起来垂垂老朽。
从蛮族军驻扎地出来,带着巫虎到李家寨,见了李强和李锋。在密室中,杨继业介绍了巫虎的身份,蛮族军首领,与荣盛镖局的镖头是兄弟关系,是巫豹的二哥。
李强两人得知这个情况,对于李家寨接下来的安全问题,就不担心了。不过,这个消息却绝对要保密,免得寨里的青壮在操练时有所懈怠。
人在强大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会有更好的状态,也会让每一个人的承受力发挥出来。李家寨的青壮原本就经受几天的训练,身体的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然后再跟随在镖局的人手进行训练,虽然不能跟上镖局这些人的训练量,但减半训练,也让李家寨的青壮们实力有绝对提升。
李强等人也知道,外来的援助确实重要,但外面的帮助不会总留在寨子,寨子要保住、要安稳,终究还是要自身强大才行。
巫虎也不说他们的军兵驻扎在何处,在李家寨吃过饭,又接受李家寨一些犒军之物,便告辞离开。
有蛮族军到了,镖局的人手就可放出更多人员,削劲留下一百人陪着青壮们一起训练,其他的人都撒出去。这也是无可没来到,有三开在外几十里远的探子,不担心李家寨会受到突来的袭击。
只要倭寇没有第一时间攻占李家寨,王府军、蛮族军都会对李家寨进行援救,围住倭寇人马,然后进行绞杀。这样的设想,在王府军抵达李家寨十里远驻扎下来后,倒是完全可实现之前的预设方案。
杨继业不留在李家寨,而是再次赶往杭城那边。杭城大城外,如今有众多的流民聚集。一是这边相对安稳,倭寇没杀过来,二是杭城这边未了稳住民众的心,每天有大户在城外定点施粥,让这些离开家园的苏杭民众有一口吃的,免得闹出更大的灾祸。
这几天,杨继业在杭城外,也办了一家粥场,每天在这边施粥。三天前,开始施粥,召集了二十来人做事。办粥场,要四处收集购买粮食,要燃料等,还要有人来操作。所以,杨继业从流民中选收了二十几个人,又从这些人做事时表现的能力,制定三个人,各负责一摊子事。
至于购买粮食,目前在杭城外确实不容易。好在杨继业在出发前,也预料到这种情况,削劲的镖局运送的粮食,除了军粮之外,大部分是杨继业带来的陈粮。
这些陈粮如果售卖,价钱也不会少多少。但用来施粥,继而溶入杭城外围,那会划算得多。
开始几天的运作,大家都显得笨手笨脚。特别是外出收购米粮的那一队人,这些人有十二个,带了板车、银钱等,到各村寨去收购米粮。可以开始,一直都没收到米粮,反而耗费更多人力和时间。
杨继业要他们别灰心,每一天这些人都会想杨继业这个书生,汇报自己所作的事。杨继业再让他们总结,然后觉得那些地方没做好,如果改进之后,会不会就说服别人,买到米粮?
杨继业返回李家寨一趟,前后用来四天时间。返回杭城外围,在这里租用了一房屋,是给粥场做驻点用的。包括一些米粮,也都堆积在这房子中。
下午施粥完成,在粥场做事的人便返回住处。这边负责的人叫郑明亮,三十几岁,来历清白。是宁府相山镇人,家里本来有田二十余亩,兄弟姐妹五人,一家子有这些田亩,度日是没问题的。
郑明亮排行第三,大姐嫁人多年,距离相山镇不远,彼此时常往来,两家在做活上相互帮衬,加上山地种植桑,养蚕,生丝这一项每年也可有不错的收益。
然而,去年入冬的某一天,大队倭寇突然杀进相山镇,见人就砍。二哥就是在家门外被砍倒的,郑明亮见到二哥被杀,当即操起家里的菜刀冲出去,砍倒了两倭寇,但有更多的倭寇已经叫嚣着冲过来。郑明亮一边叫喊着让家里小弟、小妹往后门跑,往山里逃。
可到最后,弟弟妹妹却被冲散,父母也在逃跑中被倭寇追上砍杀了。当时他为救父亲,拿菜刀与倭寇对拼,也因此背部砍了一刀,手臂也被砍断。
郑明亮的父母见儿子受伤,不要命地扑上去,抱住倭寇,让郑明亮逃走,以死换得郑明亮的活路。
逃出相山镇后,郑明亮一边养伤,一边找寻弟弟妹妹,却没有踪迹。相山镇那边,他在养好伤后,偷偷回去过,但整个相山镇已经没人,都破败了。只得偷偷祭拜了父母,继续逃出来,寻找弟弟妹妹。
因为苏杭倭寇在杭城府比较少,郑明亮便到杭城这边来寻找弟弟妹妹。然后,见杨继业这边要招收人做事,而且是做粥场,施粥,觉得这样也是找弟弟妹妹很有效的办法,便留下来。
见东家回来,郑明亮便到这边来见杨继业。进门,说,“少爷好。”
“这几天,有没有你弟弟妹妹的消息?”杨继业知道郑明亮的事情,也有感于他的执着和保护家人的勇气,对这个人觉得还不错。
“少爷,没有消息。倭寇之乱,不知死伤多少苏杭人,也不知多少家破人亡……”郑明亮寻找差不多一年,虽说没有事情耐心,但对于没找到这样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了。
“这个急不来。不过,要跟你说一个好消息。”杨继业说,“朝廷派来的剿灭倭寇的大军,已经进了苏杭,今年冬或明年春,会寻找倭寇接战,但愿一举能够灭掉这些倭寇,还苏杭一个平安。”
“谢谢少爷,不过,朝廷的军兵剿灭倭寇,怕是有些难啊。”郑明亮说。
“这么不看好朝廷军兵?”杨继业微笑地说。
“少爷,昨天施粥时,见到几个熟人。有我们相山镇的,也有台府那边的十来个人,这些人都是我在找寻弟弟妹妹路上见过,也并肩与倭寇打过的。不知粥场这边还要不要人手……”郑明亮平时也听杨继业说过,可以将信得过的人召集过来帮忙,才有此问。
召集人手,那是杨继业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先不管这些人能够做什么,只要可靠,收拢在身边,苏杭这边的人,相对于蛮族的人,他们的视野、思路都要开阔很多。
“只要人可靠,能够做事,就叫他们过来帮忙把。”杨继业微笑地说。
“请少爷放心,我们一起杀过倭寇。也都是因为倭寇家破人亡的,为人都不差。其他的事情不一定能做好,但出一把气力,都行。”郑明亮说。
“嗯,没问题,明天你叫他们过来吧。对了,他们过来,暂时归在你们下做事。”杨继业说,“我估摸着,朝廷要抗击倭寇,这几个月杭城这边也难以安宁。大家在驻地这里,也要多加小心。特别是米粮,每天要施粥,存粮就得保护好,收买米粮也得加紧做起来。不然……”
“少爷,我可让人在粥场这边,我们再出去一队人买米粮。多一路人,总能够多一些机会。”郑明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