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演练,给所有军士的震撼,给刘浪和经历将军的震撼,都是非常深刻的。
演练之后,杨继业又说,“天下强军唯有苦练,两军相逢勇者胜。我希望每一个荆蛮楚地的乡人,都能成为强军之兵、强军之将。”
在七千人肃然道目光下,离开高台。刘浪也是深受感动,走到军前,大声说,“练兵!”
下面军士们精神被激发出来,大声吼起来,“练兵、练兵、练兵!”
没在王府军这边多停留,杨继业也不回巫虎的蛮族军,而是带着巫豹、杨猛、巫素贞和五组队员,往苏杭那边进发。不会离开多远,但也想先看看附近的情况,弄明白苏杭这边的真实现状。
除了身边的人,削劲所带的镖局人马已经在前方,人手也分散出去。战场之间,情报最为重要,如何搜找情报,传递情报,分析情报,都是对镖局那些人一次实战训练。
距离调令上要求的聚军时间还有好几天,蛮族军和王府军都需要强化演练。即使军队聚集汇合,然后听令开拔,也会分散,各自走自己的路线。
战场上,待敌听令,遇敌而战,间隙之中,依旧可操练军兵。刘浪和王府军如果还不知要拼死练兵,那蛮族军这边,当真就顾不上他们了。
削劲的镖局人马,已经进入苏杭境内,但却在倭寇侵扰范围外延。一个叫泾延镇定小镇,镇上人家大约有两百余户。镇外是不高的山,一条水面宽有三十几步的河流从小镇边流过,小镇中心是一条街,三百步样子。
削劲的人员和车队在两天前就到达泾延镇,没有进驻镇里,而是在镇外依山驻扎。驻扎之前,已经同镇里的掌事人做过沟通,说明了车队的粮是军粮。
作为军粮,那就是平倭军的粮草,泾延镇的人对他们不排斥,也不热情。但镇上的掌事人申明过,倭寇目前暂时没到这边,但说不定就会冲杀过来。小镇这边平坦,没什么地利对倭寇进行抵抗。也使得小镇的人心惶惶,不少有更偏远亲属的,也都去了乡里躲藏。
与削劲碰面,稍微了解一些镖局的情况,知道这边的人都撒出去,这两天对附近情报的搜集,兵没有多少进展。主要是与地方的言语障碍比较大,而本地人对外来人的防范心较强。
倭寇中的真倭比较好辨识,但倭寇中多数人实际上是沿海的海盗、当地的浪儿、罪犯等,这些人就很难区分了。这使得苏杭这边的人对外来人员的防备甚至会追杀,也是他们自保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前提下,要做好情报工作,难度确实不小。杨继业也理解,便让削劲和他手里的人,尽可能找当地的人员,发展一批外围成员出来,如此就可解决不少问题。
至于开支上,完全可按照情报的作用来支付,只要有人提供消息,就可支付对方一定费用,自然会有人愿意帮忙。
往小镇而去,很明显看出小镇已经走掉不少人。泾延镇确实不大,杨继业带着巫豹和杨猛、以及巫素贞出现在街道,引起街道一些人侧目观望。
街道依旧有些开门做生意的,但有差不多一半的门店面都是关着。开门的门店面,除了一些生活所需的杂货店,还有就是一些做营生的,比如说理发店等。
高档生活品店,都没见有,估计是都躲难去了。
杨继业身穿举人服,虽说依旧是少年外貌,但作为文朝人,对举人服还是能够辨认的。走一阵,有一个身穿秀才服的偏老大人,迎着杨继业而来,老远就拱手见礼,“前辈安好。”
杨继业见对方如此说,也忙揖一礼,说,“老先生好,我不过是侥幸,运气好一些罢了。可当不得老先生如此。”
“客气客气,达者为先。这是读书人的古训,不可违背。”老者说。
“老先生,长幼之序,也是古礼。长者为尊啊。”杨继业笑呵呵地说,“请问老先生,泾延镇目前如何?苏杭倭寇之乱,现今如何?小生游学到此,也想知倭寇之乱实情,而后,想为除倭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
“小先生心忧天下,志存高远,爱怜黎民,令人敬佩。”老者也不知杨继业是真要为了除去倭寇,还是因为年少不知轻重,不明危险,跑到苏杭来。
好在老者还是将这边的情况说了一些,这些也都是道听途说。两人说一阵,老者感概地说,“倭寇之恶,今年苏杭秋试不开,延误了多少学子进学。”
“如今倭寇聚集在何地,人数有无扩大?官府这边抗倭有哪些举措?地方上又有哪些举措?苏杭这边,对于抵抗倭寇乱境的英雄,都有哪些人?”
在街上聊,泾延镇对于老者也是熟悉,便有人过来听天命说话,却不敢插嘴。有人将杨继业这样的举人老爷到泾延镇的情况,报知掌事人。掌事人便过来,与杨继业相见。
掌事人是一个中年,四十来岁,在文朝这样的年龄不算小了。身材比较壮实,脸黑,有些威仪之态。
掌事人大步走过来,见人群里的杨继业果然是年少举子,不免头痛。举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是有举人在泾延镇出事,那地方上的掌事人也会倒霉,官府会追究他们保护不力。
如果是有歹徒谋害举人,那就是更大的罪过,三族都会受到牵连。这样的保护,也是让文士在社会上有更好的保障。
“见过大人。”掌事人到来,先行礼,说话。在杨继业面前,没有丝毫傲色与冷落。
“客气了,游学到泾延镇,也是听说苏杭倭寇之乱,特意来这边看看乱情,想知道苏杭在倭寇乱境中,民生之状。”杨继业平静地说,表达自己对目前的情况是知情的,而不是过来胡闹。
“大人,倭寇势大。苏杭一带几省都成糜烂之地,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据说朝堂派军来剿灭倭寇,也不知有多久才能平乱。如今秋后,到明年春还不能耕作,苏杭这片河山,唉……”
“几十里外,已经有驻军到了。不过,剿灭倭寇的官兵是从不同地域调集而来,还要等军兵聚齐,才可与倭寇决战。地方上期待大军过来,大军其实也期待有地方的人帮助。不然,大军两眼一抹黑,倭寇有什么行动,都不知情,又如何剿灭倭寇?老先生,您说是不是如此?”
“先生微言大义,一语惊醒梦中人。”老秀才急忙点头说。
“苏杭这里被倭寇侵犯,地方糜烂。要想尽快剿灭倭寇、海盗,说到底,地方的人也有出力之处。我不知苏杭这边的人如何想,对大军到来剿灭倭寇会如何看,还想请各位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