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爷说的是,”巫龙笑笑,“少爷,读书人就不同啊,看事情一眼就看透底。”巫龙作为管理熟蛮的主事者,如今,手边的事情更多,自然也是明白不少东西。
“杨咏石,你也别太谦虚。多少年来,谁在蛮族面前好说话?也就你了。”刘浪笑着说,“如今时间很紧,王府那边也是如此,得尽快决定,才好准备发兵苏杭。不然,迟了可会军法从事的。”
“小王爷,最迟后天肯定会有结果。不会误事。”杨继业笑呵呵地说。
送走刘浪,杨继业和巫龙返回杨家,两人一起去见杨爸。说到苏杭倭寇之乱,那边乱局估计不下半年,沿海几省民不聊生,那是必然的现状。
杨盛文听了后,概叹一声。过一阵才说,“镇边王府发兵一万,原本是必须要做的事。可军方那边,谁主持这场平倭之战?”
“父亲,镇边王府那边也不知情。得到的,不过是按期到达集合地点,不然,军法处置。”杨继业说,巫龙虽然比他早到巫家寨,但对征召兵源的情况,也是不知。
“倭寇之乱,必然地方糜烂。”杨盛文长叹一声,为苏杭之地忧心,却又无能为力,“蛮族兵出战,勇猛有余,可也得看用兵之人。好在与王府兵马一起,不会太吃亏。驻军四千人马,到苏杭与倭寇对垒,很难成事。要多交小心。”
“兵凶战危,不管如何,都要小心。稍有不慎,全军覆没的例子可多了。历朝历代,都有先例可鉴。”杨继业说,“父亲,苏杭那边的危机,确实要有勇猛者力挽狂澜。前朝大宋,也是起于方腊乱苏杭,我朝自不能走其原路……”
“哦,你有什么想法?”杨盛文看着儿子。
“儿子不敢有什么想法,不过,蛮族之兵上阵,勇猛非凡,却是一把好刀。可得有人持刀杀敌,才能发挥利刃之功。”杨继业说。
杨盛文脸上的神态为之一黯,先前他就说道这个问题,但如今朝堂是朱子善当政,那边又如何肯听?
“父亲,举人试结果已经出来。孩儿想出门游历一番,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古人说,破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恳请父亲准许。”杨继业决心往苏杭那边走一趟。
“业儿,你之前也说过,兵凶战危。你一个读书人……”杨盛文也明白儿子是什么意思,但倭寇凶猛,岂可轻视的。
“父亲,杨猛今非昔比了。巫大哥知道这件事,我自己的安危心里惦记着,可不敢大意。”杨继业也知道,当初在生蛮那边六月六祭祖会上的冲突,家里是知道过程的,就是老妈一个人不知情而已。
也因此,杨继业与蛮族各支之间的关系有多好,杨盛文明白,也才会有今天巫龙过来一起说事的情况。
“少爷,苏杭那边真要派人去,让二弟和三弟去领兵,不会吃亏。”巫龙说。
杨继业摇摇头,说,“没有读书人在军中,哪有不吃亏的。”
杨盛文见儿子如此说,也明白他的决心有多大。过一会,说,“兵者,诡道也……”
“父亲放心,我不会让蛮族的儿郎枉自送命,更不会拿自家的命不当回事。倭寇势强,主要还是没遇上敢战之兵。真正倭寇也不会多,武士浪儿,确实敢拼敢打,但遇上战兵,冲阵之后,完全可摧枯拉朽。”杨继业振振有词地说,信心自然有。
杨继业的用意在老爸面前是不会说的,荣盛系列目前在垣武城有一定的规模,但真正要有坚实基础,还得插脚到苏杭一带。
这次出兵,无疑给杨继业很好的机会。至于说危险,肯定是有,但只要谨慎为之,加上目前蛮族这边的人手,在文朝这个军事体系里,又有多少人挡得住长枪攒刺?
这些战力,巫龙当然明白。蛮族的战力,不仅体现在身体素质,号令上也可完全听令。再有像长途奔袭,快速撤退转移等,都不成问题。而杨猛、巫豹、巫虎等人如果随行,有这些人保护着杨继业,出问题的可能性确实不大。
但巫龙在杨盛文面前不敢多说话,更不敢为杨继业作证。可杨盛文也明白,巫龙是巫素贞的亲大哥,自然明白杨继业的份量。
见儿子态度坚决,杨盛文也不多说,拦阻不了的事情,那也没必要强拦。杨继业过去,不过是游学而已,事不可为,肯定也会避开。
最后,杨盛文没做任何表态,站起来离开。巫龙忙站着,随行几步。等杨盛文不见了,巫龙才折身回来,说,“少爷,你去太危险了吧。”
“大哥,倭寇三万人马,也不会聚集在一块,我们有三千兵马,同时,也可让荣盛镖局押一趟镖过去啊。清剿倭寇,其中的好处不比打鹰巢山小。”
征战危险,但战争也是掠夺资源的高效手段。
对于荣盛镖局目前的情况而言,内部大多数人都希望来几次战事,磨砺自身的同时,也是发展壮大的最好机会。巫豹、削劲等人,就几次提到要将荆蛮楚地范围内的山匪进行清剿,是因为从鹰巢山这里尝到甜头。
杨继业也明白,荣盛系列肯定不能局限在荆蛮楚地进行发展,到垣武城立足,不过是一个重要的跳板。这一次,苏杭倭寇之患,对荣盛系列而言,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机遇,关键是看怎么去面对,在于倭寇之战中,如何把握住机会。
巫龙最主要的是担心杨继业亲自到苏杭去,潜在的危险可不小。担心万一伤到了杨继业,那整个团队的发展,就失去了核心。没有杨继业这样的核心存在,蛮族必然再次回到一盘散沙局面。
“少爷,我知道镇边王府征兵,蛮族是不能拒绝的。我是想说,少爷亲自往苏杭一带去,太危险。”巫龙说,“至于那边的战事,也不是蛮族这边可以主导的,甚至镇边王府的人马,到苏杭之后也是完全听调令而行……”
“我肯定不会紧随军中,削劲可带一些人手过去,加上镇边王府的人手,我们有上万人,对战倭寇,自保绰绰有余啊。”杨继业说,“倭寇糜烂地方,苏杭那边的人肯定也仇视这些倭寇。找几家人合作,我在那边相对就好办,而不是蛮族军能够促成的事。
巫龙哥,荆蛮楚地和垣武城的局面稳定,就得交给你。我们如果走苏杭,抽调的人手肯多,你要重新培养,还得注意对周家等竞争对手的反击。担子可不轻……”
“蛮族这边只要一条心,倒是没多少担心的。已经有了的局面,维持起来也不难。至于周家,我们不对他们逼迫,但想要恢复到之前的局面,肯定做不到。蛮族军往苏杭征战,这里就是大后方,肯定要稳住,你们在前面对战才有必胜的信心。这一点,我是明白的……”
两人讨论,基本将这个事情敲定下来,蛮族那边,蛮主们都集中在巫家寨。杨继业还要前往巫家寨,与这些人交谈,说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