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业微笑着,先看一圈书生,见他们都带着期待之态。然后微微一笑,随即,将注意力放在远处江边的一条小渔船上。
他看得有些专注,时间也稍嫌长,使得孙晓君、钱儒龙等人也随同看过去。周学朝、周山远等人也顺着目光看去,而后更多的人都看向那边的情景。
有些人的视野被树林遮住,看不到具体的东西,反而更着急一些。见人们的注意力被引过去,杨继业自然在心中笑起来。远处的小船、渔人等,都是他先前就叮嘱巫豹安排人去做这个样子。
这时候,杨继业将桌上的纸和笔拿来,铺展开。挥笔疾走,笔下出现一行字:
秋江独钓
——城南露洲文会即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清.王世祯)
四句写就,杨继业长舒一口气,这也是为了博取文名,再一次抄诗。心中虽有愧,脸上却装叉,这也是无奈之举。在文朝,这东西是开路先锋,打门锤啊。
孙晓君本来是非常紧张的,杨继业这首诗的好与坏,不仅仅是杨继业自身的文名,还将华新社与文峰社之间的竞争、对抗,牵扯其中,就非同小可了。
诵读了这四句诗,孙晓君特意地向远处江边的小船望去,然后,再一次声情并茂地念这诗。随后说,“这诗如何?大家议一议吧。你们看看,江边的那船、那渔人,杨咏石这诗……一诗二十八言,就有九个一,这才是真真将诗做到绝处!这是传世之诗啊。”
不仅是孙晓君、钱儒龙等华新社的人,对杨继业这首诗次高赞,柳风社的秀才们也是给了高赞;周学朝、周山远等人也是瞠目结舌,不知该怎么说。
对一首好诗,如果你睁眼说瞎话,你所说的话也会被传开,作为反面教材,对你的文名也是有较大影响。为此,周学朝他们真不敢直接贬斥杨继业的诗不好。
对于杨继业在一首诗中,连用了九个一的写法,更是佩服到极点。按照孙晓君所说,千古以来,有谁人敢像杨咏石这样写诗,写出传世千古的名篇?
杨继业这首诗,很快传向楼船去。高台这里,还不知大佬们会对杨继业的诗如画评价,可心里明白,这样的诗、用句措辞、意境之高远,无需听到大佬们的点赞已经有结果的。
文峰社那边还有周远山没有作诗,原本是要同样具有竞技的,比较高低品次。这时候,周远山迟迟不肯走出来,孙晓君看着周学朝和周远山,面带微笑,似乎很耐心地等着。
周远山犹豫再三,最终都没走出人群,不想让自己在这样的诗面前,完全比下来。
在等待中,楼船上对杨继业的诗评价传到高台来。
人们对周远山还敢不敢作诗,已经不关心了。孙晓君也不穷追猛打,而是聆听从楼船那边传过来的诗评。
对于杨继业在诗中连用了九个一的写法,大佬们都赞同,认定这样的诗传出垣武城,也绝对是名篇的。传往今后,在历史上肯定有这首诗的一席地位,为人所传诵。
学政吴金保看到杨继业这诗,又与先前的《竹石》提了一下,结合楼船这边也能够看到远处江边垂钓的孤舟。便用心地对诗进行评说:
“这诗完全是即景而作,这是无可争议之事,完全可得出是杨咏石有感而发。看到垂钓渔翁,便有此诗,这就是杨咏石在诗词上的才华。”吴金保侃侃而谈,对这个年轻人的喜爱,也是因为当初亲眼看到他绕石而走,即兴出诗。今天,再次看到杨继业即景写诗,依旧写出传颂千古的诗篇。
“全诗写了一个渔夫打扮的人,在江上垂钓的情形。”吴金保站起来,手遥指远处,那渔翁和扁舟还在,其他人看了,自然点头。吴金保也是会心一笑,“一蓑衣、一斗笠、一轻舟、一钓竿,垂钓老翁长唱、豪饮,垂钓者何等洒脱,被杨咏石信手拈来、活灵活现。
前两句完全实景,不增一字,后两句却是杨咏石为渔翁所引发的,虽看不见,但唯有如此,才是杨咏石的情怀,有着无穷意味。虚与实,捏拿得何等精妙!
最后一句‘一人独钓一江秋’似是回归实景,但此‘钓’已非彼‘钓’了,赏一江秋景,感一江秋色,诗情散开去,那是一种感怀,一种深悟,虚实相映,何等美妙!此诗当得魁首。”
吴金保品鉴之后,其他人对他所说,倒是赞同。哪怕将这首诗作为今天文会所有诗中的第一,也没什么反对意见。
在大佬之中,有与周家关心好、甚至拿了周家好处的人,但在诗的实力面前,他们也不敢颠倒黑白,强行将周家的诗词放到第一去。
对杨继业的诗评,传扬开,他的文名顿时烘托起来。对这首即景而作出的诗,也被人们绘声绘色地传开了。
人们的情绪,也受到杨继业的诗所感染,对于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秋景,在议论中不断地深化,杨继业的诗也在不停的人群被进行解读。
文会结束,但对这首诗的议论才开始。
杨继业与华新社的核心成员一起,从城南露洲撤回。孙晓君将杨继业拉住,要他一起到荣盛酒楼去庆祝。
巫素贞在家里等这,杨继业本想先回去。但孙晓君、钱儒龙等人热情,秦浩然也得知发生在文会上的事情。过来与华新社的人汇合,见到杨继业后,秦浩然便向他祝贺。
一起到荣盛酒楼去,路上,让巫小陆安排人,告诉巫素贞他们这边的情况。到荣盛酒楼,已经定好桌在三楼。酒楼这边得知是杨继业过来,便给他们安排好。
一行人到三楼,随后再次提到征联的事情。到目前,虽说对出下联的文士确实不少,但每一个人也知道,自己的下联没能比肩上联,使得这上联依旧是绝联。
孙晓君、钱儒龙等人情绪都还在激动。华新社多年来与文峰社争锋,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赢得干脆。孙晓君大声说,“秦兄,可惜你没看到啊。周远山诗才平素也不差吧。但今天等杨咏石的诗出来,我看到他好几次想走出来,脚步都动了,然后还站在原地。
为什么这样?那是周远山知道,自己就算出来作诗,那也是自找没趣。与其丢脸,还不如藏拙。不说周远山,换一个人面对杨咏石这样的诗,又有谁敢说自己还能把诗作好?”
其他人纷纷表示,孙晓君所说,周远山今天这样子,很可能以后都不敢作诗了。杨继业也明白,自己这完全是取巧,对于作诗的话题,他自己就不参与。
吃过饭,喝了不少酒。孙晓君准备邀杨继业去春楼坐一坐,见识一番,也是文人们最喜欢的雅事。杨继业却很肯定地拒绝了,返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