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孙晓君也恢复过来,急忙说,“杨咏石,这是新诗?”

杨继业微笑着说,“孙兄,不算新诗了。前一段时间,魔教闹荆蛮楚地。后来,有幸参加蛮族祭祖,我对蛮族一族,稍有感念,为之题诗《竹石》。这样说来,该算是旧诗了。”

“蛮族啊……”孙晓君等人对荆蛮楚地的蛮族,自然没多少了解。外面对蛮族所传言,那是根本就不开化之地,野蛮之所。这也不能怪这些人,杨继业知道即使在后世,八十年代对蛮族区域,外面的人依旧斥之为荒蛮之地,化外之人群。遇上蛮族的人,会问你们是不是还吃生肉?

“孙兄,你们在垣武城,不了解蛮族。对于蛮族的信息,都是道听途说,自然有各种消息。而外面的人,对蛮族的误解,也是源于自古以来彼此的对立,彼此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犹如古时代的战国时期,各国之战。

蛮族与中原之间的战争就更早,也更残酷。当时的生存之战,地域的竞争,可得到的食物、人口等,都是为了存活。谁能说对错?历次大战之后,蛮族一直败退,到荆蛮楚地后,那是穷山恶水之地,中原各族对这样的地域也不放在心上,使得蛮族扎根在荆蛮楚地了。

历朝历代中,为了孤立敌手,也为了蛮族可能再次壮大而后争夺中原的掌控权,官府和地方上的大族,对于蛮族都尽可能为他们画上狰狞之像,斥之为恶魔。

这样的族群,在上古时代其实也是中原的一支,流落到荆蛮楚地而已。”

“杨兄,你这份情怀,我是无比敬佩的。”孙晓君说,“圣人也曾有言,对于蛮夷之防,是有告诫后人的,但真正能够领悟圣人用心,唯有杨兄而已。”孙晓君对于杨继业所论,虽觉得很正确,但文朝的风气如此,也不会多做赞赏甚至向其他人推广。

“杨兄,我们还是说这诗吧。《竹石》一诗的高妙,固然与蛮族生存紧密关联,但就这诗而言,却真正道出我们士林该有的风骨。”

杨继业也明白,后世传过一句话:明朝之后,华夏再无风骨。这句话有些偏颇,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却也是真实的反馈。反观后世之文士,清朝中两三百年,也就有几个人而已。再到后来,还有什么人有风骨、有为自己之志慷慨赴死之人?

倒是有两三个巾帼英豪,远强于泱泱大国的男人们。不敢说真话,不在认可正义,屈从于权钱,追求与权钱,都成为普国价值。

文朝的文士、士林,与皇权之间的对立又协作,其中的关系非常复杂。士林的风骨,让士林、文士、大儒们对于皇权的蔑视,科考却又是基于提升士林、为皇家选材的作用。反正说起来是比较复杂的,士林中,多数人都不会屈从与权势,否则会让士林的群体唾弃。

也因为这一点,哪怕士林之人在朝堂中,皇上所做如果一意孤行,就会有人站出来,直接批驳,如果皇家对错打压,就会有更多的士林之人站出来,哪怕将这些人杀掉,抄没三族,也不会让士林中人退缩。

“孙兄过奖,有感而发罢了。”杨继业今天过来,特意将这首诗透露出来,可不想以前抄袭的这首诗,就这样沉默着,得发挥出该有的作用。

自己到文朝后,确实没做什么诗,仅仅一首《咏石》诗,不足以说明什么。这时候,将《竹石》抛出来,给今天的文会进行预热,就能够确定出自己的文名。

孙晓君将《竹石》再次朗诵出来,虽然没解释杨继业为什么而作,但仅仅是诗本身的力量,就足够感染在场的士林。

《竹石》先在华新社这边传样,随后,有人往其他文社传递,短短时间,这首《竹石》就传开来。

周学朝、周芳等接到《竹石》诗抄文,看过之后,心里一沉。这诗与之前杨继业那首诗《咏石》基本源自一脉,说竹诗是杨继业所出,没有人会质疑。

这边学子们的异状让楼船上的人群关注到了,随后,有人将《竹石》诗传抄到楼船,学政吴金保看了这首诗,面带笑容,传给身边的考官。

如果说之前的《咏石》诗,是他这个学政传样出来的,今天这首《竹石》诗,确确实实地肯定了杨继业在言志诗方面的强大。这种直接震撼人心的诗句,天下间又有几个人可作这样的诗?

杨继业一直在暗中注意,《竹石》的传出,是对他文名的传扬和肯定,虽然这一首诗不是今天所做,不能算成文会上的成绩。

但杨继业自身的文名,已经得到肯定了,收获这样的好处,自然超乎其他人所预计。

孙晓君体会着《竹石》,随后心情大好,说,“杨兄高才,其他就无需多说了。我相信杨兄在今天的文会上有更精彩的表现,文名传遍天下。”

“孙兄谬赞,小弟如何敢当。”杨继业笑呵呵地说,也感觉到来至周围的竞争对手们的关注。

巫小陆自然感觉到,人们对杨继业的那种敬佩之情,他却分心关注着不远的江面,等看到了什么,便对杨继业说了。杨继业看一眼,不多关注,心里一笑。

为了今天的文会,杨继业自然有所准备。

到此时,聚集到城南露洲的文士基本到了,在江岸那边,还有很多书生在聚集,也有专门过来做生意的人。另外,不少书生带有书童、身边服侍的从人,也都留在江边,不会为他们花这一两银。

天气大好,真正是秋高气爽。对于文朝这个时代的天空、气息,杨继业是极为迷恋,呼吸着爽朗。

突然,有人击鼓,鼓声九响。三轮鼓声,便是三声炮响,在往后就是爆竹声响成一片。这是文会开始之际,放爆竹的主料主办方,还有不少人也在为自家读书人放炮,寓意自然明白。

对于文会的一些过程细节和寓意,杨继业也不怎么在乎,事先即使不知,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见证这一的过程,也意识到秋试之前的文会有多重要,难怪孙晓君等人一心要在文会上胜出文峰社。

参与的人太多,官方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手来主导和评判,诗文辞赋,本身在高下上就难以定夺。

按照城南露洲上的几个高台来进行筛选,作为首次筛选,让作诗的人自行在高台上诵出。大家如果觉得好,便给掌声,否则,会被直接否定。众人的评议时,如果一首诗在中等以上,得到首肯,才会按照甲乙丙丁进行评议。

唯有甲上的诗词,才可能送往江中楼船去。

击鼓、鸣炮,即是文会开始。但高台上,群情虽激动,可没几个人真的就急着将自己的诗词拿出来。有组织的人员,这时候将文会献诗的约定申明清楚,也就是参与文会的学子们,都可以秋、中秋等为题来作诗,也可以面前的情景来作诗。

权相伟业》小说在线阅读_第2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追梦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权相伟业第2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