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这时候见杨继业和巫素贞在一起,自然会有议论。女人多数是自家男人在垣武城那边做事,这时候过去,自然开心。
也有身为寡妇的,留在村里还不如外出挣钱,换一个生活环境,对未来的情况更多忐忑,心存期待。
也有少数是闺女的,只是家里贫穷,女儿又多。跟巫素贞前往垣武城,主要是想为家里谋求一份工钱,或许也可以找一个心里喜欢的男人,然后嫁了。
蛮族的女人,在村里也是主要劳动力,对于长途行走或外出干活,谋求生计,都不担心。主要担心的,是从来没到过外面,甚至有些连柳河县城都没到过,自然心存惶惶。
与巫素贞说几句话,便随她一起到这群女人这边,先自我介绍后,女人们都知道这个年轻的帅哥是传说中的先生,自然尊敬他。听杨继业说垣武城有多大,到垣武城后,她们该做什么,生活是什么样的,每个月会有多少收益等,便令女人们安心了。
随后出发,这一行人可不少。除了三十多个女人,杨继业、杨猛、树岗和五组队员,等到鹰巢山那边,还会有另外一队人马随同前往垣武城。
因为有这些女人一起,行走的速度受到限制,杨继业也不急着赶路。与巫素贞并行,说说笑笑,一路上也是开心。
第一天行走到鹰巢山脚下,这里已经做了修建。在距离官道几里路远的一个隐秘山谷,这里修建了好几排房子。杨继业等赶到这里休息,住一晚,第二天再走垣武城,距离上比较适合。
这个隐秘的修建地,是鹰巢山在控制。住进去,有队员们保卫,不担心会有意外。这里先就安排了人做饭、烧水等,大部队到这边,吃了饭后,让所有的女人都用热水泡脚,缓解一天赶路的疲劳。
不知道是因为出门在陌生地,还是一天来两人说说笑笑,使得巫素贞对杨继业更亲昵了。让树岗安排好哨兵的事情,便带着巫素贞往山谷深处走。杨猛虽然跟在后,但落后比较多,不会看到两人之间的亲昵。
这时候,巫素贞对杨继业的防范几乎不存在,或许是到过杨家,也得到杨妈的承诺,巫素贞几乎是将身心都交出来了。坐在一石块上,杨继业轻轻将巫素贞搂着,另一支手化成禄山之爪,巫素贞也不会是轻轻地抓住那手,没有太做拦阻。
揉一阵,巫素贞气息有些不对,只是夜色下来,杨继业也看不清她的反应。
“少爷……”
“四姐,怎么啦。”
“你要是真想……我……我可以的。”巫素贞说。
对于男女之事,或许在出来之前,寨子里有人知道她到垣武城去,是陪着杨继业,便私下教育过巫素贞,她才会这样说。
杨继业有些郁闷,美人在前,只是,自己这个年龄真是一个问题啊。
闹归闹,杨继业还是不做违纪的事情。对巫素贞说,等两人成婚之后,到时候,才可以放肆地玩闹。
回到山谷简陋的房间,巫素贞没有要离开的意思。杨继业也不赶着她走,便带着紧张的巫素贞到铺上躺着,两人隔着一点距离,说着话。杨继业不知什么时候居然安然地睡了,也不知巫素贞这一晚有什么用的反应。
等他醒来,却是天明了。巫素贞先已经起床,还到外面看那群女人,安排她们做事务,收拾这里。
早餐后继续赶路,路上觉察到巫素贞精力有些不好,笑着说,“四姐,昨晚没睡好?”
“嗯……少爷,过几天我会适应啦。”巫素贞居然也学会“适应”这样的词,倒是听杨继业上课的收获。
等秋试之后,在垣武城这边也准备开夜校,对垣武城这边的管理层继续轮训,继续学习。至于如何安排,杨继业暂时还没具体的规划,但这个事情显然是必须要做的。
轮训的对象,不仅是做生意职位的人要分期过来上课,对鹰巢山上训练的队员,指挥与管理层人员,更要接受反复培训。夜校模式,显然是体系里的人,都能够接受的做法。
旁晚时候,这一群人先进入荣盛镖局,到老营哨那边集中,而不是一起进城。三十多个女人一起进城,目标就太大。先进到荣盛镖局,然后分散到各处,让杨忠他们来安排,杨继业自然不理会这些杂事。
巫素贞虽说是管理者,但她也不会多理会,等杨忠他们安排好,给一份名单来,以后,巫素贞只要偶尔去各店看视一遍,了解她们到垣武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就可以了。
得知妹妹过来,巫豹也到荣盛镖局来见一见。随后,兄妹俩私下说一阵,也不知是不是问道彼此见到婚事。随后,巫豹也不说什么,只是将杨继业离开垣武城的时间段,发生的事情进行汇报。
巫龙还在为商业的事情忙碌,恒源商贸到如今依旧没有给出答复,很显然,他们还是不接受荣盛百货的做法,打算用自身的实力来碾压荣盛百货,继续霸占荆蛮楚地的商业份额。
杨继业也不在意恒源商贸的态度,荆蛮楚地如今已经拧成一股绳,外人还想与周边进行商业往来,势必要与荣盛百货进行面对面交易。即使镇边王府那边,在往荆蛮楚地经营中,都只能联系巫家寨才能做好。
巫龙已经同孙家和其他几家碰面商谈,短时间里,这些事情还不可能理顺,这也是必然的过程。巫龙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有较多经验,提升自己的视野、见识和判断力。
“少爷,你有一份请柬,已经两天了。是孙家秀才给过来的,说是这两天,垣武城这边会在秋试之前,办一场中秋文会。这个文会比较重要,对秋试多少有一些影响。”巫豹说。
“哦,具体哪一天?”杨继业也明白,自己到垣武城来的时间不短,但与垣武城的文士往来不多,主要还是孙晓君等人。
一个人的名气对科考有一定影响,这是文朝科考最具特色的一点,与汉朝的选拔制度有些类同。不过,文名的传扬影响力没有那么大而已。
一个诗名鼎盛之人,在科考上不一定有很好的名次,但考中的概率会大很多。杨继业对于自身的诗名,虽不太放在心上,也知道自己不具备单独作诗的能力,至少不能做出名传一时的篇章,便不会随时去抄诗。
抄诗也是一种资源,不能随意浪费掉,必须的时候,抄一首诗丢出去,才具有深水鱼雷的作用。
秋试之前的这场文会,但凡参与秋试的学子,基本上都会参与。因为不仅有府学的学政、督学、省城过来的主考、助考等参加,阅卷的父子们也会参加。
作诗没评具体名次,但会评出登记,真正的名诗会在文士中传扬,对于今后进京殿试,同样是不错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