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整个恒源商贸而言,荆蛮楚地的份额不算什么事情,只是,在垣武城一隅、对他的影响可真不小。
赵廷保明白对方来意,脸色阴沉,一时间确实无法取舍。已经没有了主动权,对恒源商贸而言,就非常难受了。
杨继业和巫龙都不急,摆明车马,就不怕对方做什么选择。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与恒源商贸合作是有利的,但很明显,以后与对方的竞争会非常激烈,会在多方面、多区域进行市场份额的竞争。
不过,如果与恒源商贸深度合作,对今后生意的铺开也是有帮助的。但想来,如今的恒源商贸已经是庞然大物,不会有容下荣盛百货的气度。
竞争、敌对势态,势必成为今后的道路。每一个大的商业集团,哪又有顺风顺水发展起来的?
对于赵廷保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杨继业和巫龙都是有思想准备的,目前,与恒源商贸合作才是最有利的选择。
见赵廷保迟迟不做决策,杨继业笑了笑,对巫龙说,“三哥,今天的拜访到此吧。我们先回去,静等赵管事的答复。”
两人站起身,告辞,赵廷保凝重的神情始终无法释怀,让人将两人送走,赵廷保还坐着不动。
很明显的局面,不是赵廷保看不出来,只是赵廷保不想接受这样的结果而已。一家才开始要做生意的商家,哪怕有一些资本,有一些优势,有一些可控制的区域,又如何敢同恒源商贸这样的庞然大物叫阵?
但对方所说也是符合垣武城的情况,他们可找其他商家,比如说孙家、比如说四海商会,甚至与周家合作,周家都会接受吧。
离开恒源商贸,到街上,巫龙说,“少爷,你认为恒源商贸会接受我们、与我们合作吗?”
“三哥,我觉得可能性小。我们在垣武城与恒源商贸交易,那是吃掉对方一截好处啦。他们怎么舍得?这个赵管事是专门做荆蛮楚地一隅的生意,我们在这里接下他的摊子,他又做什么?”
“那我们怎么办?”巫龙说。
“三哥,见步走步吧。这时候,说什么都还早。我想啊,先找找孙家,看他们敢不敢接朱砂矿石的生意。只要解决这个销路问题,其他的就好办,大不了就是价格上稍微高一点。”杨继业对这些也是有考虑,找人合作,也会与一些人对抗、竞争,这都是发展过程而已。
“好的,我争取尽快和对方接触,争取拿到更有利的结果。”巫龙虽说一直主导巫家寨的事务,但走出熟蛮,到垣武城来,要适应的东西还很多。
巫龙到垣武城来的时间不长,他主要还是在柳河县城那边主持全面的事务。目前,垣武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也就是到底是争取与恒源商贸合作进行发展,还是完全与恒源商贸对抗性的发展。
可选择权不在荣盛百货这边,而是在恒源商贸,最主要还是得看赵廷保这个大管事怎么接受这件事情。杨继业和巫龙都不乐观,巫龙只好留在垣武城,来积极推动这一工作。
杨继业到垣武城来时间不短,眼看秋试即将到来,他还得返回柳河县城一趟,办理相关的考试手续。
杨继业是三年前通过府试,拿到秀才功名的。然后,接连几年都不参与考试,这一年,要参与秋闱,确实要办理一些手续。
同时,离开家这么些天,回去一趟,看望一下父母等。而秋试考试有三场,九天七夜,考试时间长,必要的考前准备是必须的。
丢下巫龙等人在垣武城,杨继业带着杨猛和树岗等人骑马返回柳河县城,也不过大半天时间。
回到县城,急忙回家去见老爸老妈,这是必须的。听老妈一番念叨后,才能去见老爸。两人虽然这么长时间不见,见面后要说的话并不多。
杨继业尽可能说一些让老爸爱听的,谈到垣武城的文风、结社和孙晓君、钱儒龙、秦浩然等文友,也说到见过学政吴金保的情况。
杨盛文对儿子秋试所报希望不大,虽说也知道,今年因为镇边王府和县衙的意思,可保杨继业参加秋闱,进行正常的考试。
不过,杨继业才有十六岁,能不能考取举人关系并不大。
县尊贾绍民的升迁,很可能就在今年,对于明年的春试,还能不能主持确实很难判断。而新县令到后,对杨家的态度如何,同样难以判断。
基于此,让杨继业去参加秋试,搏一搏,也算是一次试水。
杨继业对这次考试,自然有他自己的主张,觉得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在秋试中,不管考的名次如何,拿到举人功名,拿到殿试资格,不管哪一年再去西京参加殿试,那都是今后的事情。
有了举人功名在身,接下去自己往全国各地走,才有更好的身份。对于荣盛系列发展,也更有利。如此,今年的秋试对杨继业而言反而是比较关键的一次考试。
对于秋试的准备,杨继业一直都不放松,往年的各种文章有所钻研,品味被录取的原因,也对主考官风格和喜好有所关注,猜测可能出现的题目,自己该如何答卷等。
从后世应考的角度说,对于秋试的准备,他所用时间不多,备考的针对性还是很充足的。
回到家里,与老爸谈到秋试的准备,也顺着将自己预估的十几道题说出来,问老爸这些题该如何破解、应答。对于右丞相而言,这种题的破解肯定与一般书生的见识不同,角度也会不同。
这一晚,也就是与老爸在书房讨论这些题目,让杨继业在临考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突击复习,提高他对文朝秋试的理解和把握力。
杨盛文见儿子肯讨论秋试的东西,自然也乐意指导儿子一番,至于在考试中能不能用上,都还要看机会和运气。这种考试,与阅卷官有着直接的联系,更与主考官有直接的关联。
主考官对于一篇文章的定论、取等级,有着直接的决定权。主考官的主观性是非常大的,他的喜好、是非观、价值观等,直接影响到对一篇文章高下的定论。
而目前,杨继业的表现与做法,在杨盛文眼里是有些叛逆和异常的,与文朝的书生不一样。如此,在考试中如何答题,所做的论述会不会让考官赞同,是最为关键的,但他也不会为此对儿子做什么要求。
讨论中,杨继业也听出老爸的意思。但他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杨继业自然明白,考试答题的观点,不一定是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必然的。不管是在后世还是在文朝,都是如此。
在后世,这种甚至完全相反的观点,作为一个考试人,都会完美写出来的。与老爸讨论秋试问题,是这次返回县里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天上午,杨继业去县里办理手续,也见县尊一面。如今,与县尊贾绍民之间的关系比较好,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彼此有了利益的捆绑。虽然都不说穿,心知肚明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