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尊重小人物的民族,才能够出现杰出的大人物,接着又是一系列的自我反思。
但徐云在到了剑桥之后才知道。
虽然台维不像之前的亚历克斯·达乌提一样完全是虚构的人物,但真正的原因却也和文章所说的截然不同。
这个所谓的‘台维’先生其实真名叫做古斯塔夫·大卫,也就是david,说是戴维也行。
台维这个词带有很强烈的早期翻译色彩——没错,最早提到他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邵洵美。
但邵洵美只是提过此人的名字而已,剩下的内容全都是《剑桥的书摊》这篇文章的作者添加的情节。
大卫书店确实为剑桥贡献了不少藏书,2022年的剑桥图书馆中大约有一千本左右的书册是购自大卫书店的原本,但这位老板压根不是什么小人物。
古斯塔夫·大卫是一位从法国搬到剑桥的书商,1860年生人,时间是没错的。
不过他没长胡子,同时因为肺痨的原因也不抽雪茄——照片在大卫书店一进门就能看到,有点像剃了胡子的狄拉克。
所以这在人设上就和文章有出入了。
其实呢。
古斯塔夫·大卫是一位法兰西的贵族后代,他在刚到剑桥的时候,立刻就给基督学院捐赠了5000英镑。
按照之前提到的购买力换算,大概现在的四百万上下吧。
另外邵洵美买的《莎士比亚全集》售价为3.5英镑,比当时的大众价格贵了20%,价格也一点儿都不便宜。
他最开始做的生意算是掮客,也就是通过自己的家族渠道,售卖高卢和尼德兰出版的翻译作品。
这在互联网购物还没出现的当时,解决了很多剑桥学生的阅读诉求,这才有一堆剑桥学生会光顾他的商店。
同时他还专门销售剑桥大学研究生的手稿,每一本都有作者签名,为那些合作者带来了不菲的外快。
所以才会有学生们举办宴会,‘敬为上宾’、‘感谢他提供永恒而伟大的知识’的这么一回事。
至于他和凯恩斯能扯上关系,则是因为这家书店的位置在凯斯学院大门的斜对面。
另外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还吐槽过大卫书店溢价的事情。
因为凯恩斯是靠着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才能继续大学学业的,学生时期穷的跟网络写手似的,对于这种溢价书商自然是极其厌恶。
结果到头来倒好,凯恩斯和大卫居然成莫逆之交了。
这样一个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商人,搁现在相当于几个亿资产的大富翁,妥妥旳上层阶级。
到某些人的嘴里,居然就成了被尊重的小人物。
到头来还要咱们自个儿反思,这你找哪儿说理去?
也正因有这么一回事,所以徐云才会对被邵洵美提及的另一家海佛斯书店记忆犹新。欢迎留言哈,我会酌情参考调整的。)
随后徐云和小麦谢绝了海佛斯引路介绍的想法,顺着过道走向了借阅区。
小麦此时的还没有接触电磁学,因此他准备借阅的是自己的专业书籍,也就是数学书。
带着小麦来到数学专区后。
徐云与暂时分别,转向了另一个方向。
嘎吱——
来到区域边缘,徐云轻车熟路的推开一道木门,手扶着冰凉的铁质悬梯栏杆往高层走去。
如今的剑桥大学学生人数并不多,空无一人的楼道显得非常安静。
鞋子触碰铁板楼梯的声响因而更加刺耳,隐约令人有种探险的快感。
上面一层更加没有人,光线从密密麻麻的书架间吝啬地透过来,带着纸张浓重的霉味。
徐云顺着指示牌边走边看,希望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专区。
在这个没有书目代码可以查询的年代,找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十多分钟后。
徐云停留在了一处指示牌下。
俯下身,在书架上认真开始查找了起来:
“《从平凡走向伟大:威廉·吉尔伯特》.......”
“《弃子到国王:巴霍巴利王》......”
“《重生胡克:开局签到万有引力公式》......”
“《千年名人:北欧风云人物全书》......”
“《书名能别带冒号吗:欧洲文学发展史》.....”
“《牛顿爵士与我娘亲二三事》......”
过了几分钟。
徐云忽然眼前一亮。
伸出手,从书架里取出了一本保养的还算不错的书籍:
《1650-1830:科学史跃迁两百年》。
注:
实话实说。
在穿越到1850这个副本、并且接到了光环任务后。
徐云最感兴趣的主要有两件事。
第一自然就是小麦的成长。
毕竟这位可是物理史上稳居第三的大佬,仅次于爱因斯坦和小牛。
同时与1665副本中的小牛、以及1100副本中的老苏不一样。
如今的这个副本并非是短暂的新手任务,小麦也与步入人生终末的老苏不同,完全是一张纯洁的白纸。
在这种情况下。
有徐云这么个后世来的挂壁帮助,小麦能被调教...咳咳,能成长到什么地步?
最最最保守的说。
当初他被英国皇家学会假传法拉第口述、从而浪费的那两年时间,今后至少可以省下来吧?
更别提徐云能做的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儿,对小麦的帮助显然不会仅限于此。
这种见证大佬成长的期待,感实在是令人兴奋了。
至于徐云感兴趣的第二件事嘛......
自然就是这个时间线变动后的副本,科学水平到底发展到了什么地步了。
这也是他今后能开展行动必须要了解的知识。
电灯、硝酸甘油出现的时间都提前了二十多年,那么其他东西呢?
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些提前诞生的“大家伙”?
正是抱着这股念头,徐云才会在今天喊上小麦,前来图书馆寻找真相。
图书馆二层的光线要比一层灰暗几分,加之这年头的电灯还没有后世的那般明亮,所以二层座位的布局与许多传统图书馆的小班台也截然不同。
它的座位统一是靠在窗边的长桌,有些类似后世酒吧的高脚桌凳,利用率高但舒适度可能差点儿。
徐云随意选了一处光线还算明亮的位置,左右张望了几下。
也不知是不是还没开学的缘故。
这面占据了图书馆二层四分之一的区域,除了徐云之外竟然只有一个人而已。
那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穿着淡紫色的衬衫,看不清具体的容貌,但一颗光溜溜的脑门儿却极为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