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部已经用特殊方式同化的差不多了。
那么剩下的就要解决掉羯和氐等其他人口少,实力不高的部族。
最后再一举击溃匈奴和鲜卑。
他必须要这么做,不能只打击匈奴和鲜卑。
因为从隋唐以后的历史来看,北方仍要承受着各支胡族的后裔势力的侵扰,甚至在几百年之后,蒙古和后金入主中原,虽然也是出自民族大融合的角度考虑,并不能用脏话来污辱这些民族,但是站在汉民族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不争的铁的事实,汉人的统治地位,在封建王朝的两千年里,其实一直都是非常不稳的。
要知道,两千多年,汉人真正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只有秦汉,隋唐和明朝。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
两晋和两宋。
绝对算不上大一统。
大一统,最明显的标志,不用多说,肯定就是势力版图,就是一个国家占据的地盘多大。
如果没有地盘,何谈大一统。
还有一点也非常条好,就是从文化和政治上,王朝对国家的统治,是不是达到了完全控制的局面。
从这一点来说,两晋和两宋也做不到。
所以说,封建王朝两千年,汉人真实统治的时期只有五个王朝。
在这五个王朝里,还有两个王朝,他们建立的作用虽然非常巨大,也都是划朝代的,但是存在的时间却非常短暂,这也成了汉人的一大遗憾。
要知道,这两个王朝的建立者,不只是华夏历史上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拥有雄才大略的君主。
但是他们建立的王朝,全是不过两代便灭亡了。
司马衷在后世时期,他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其实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问题到底出在那里?
此刻。
他带着这个问号,他想要进入最后一个体验之前,他把这些问题都想明白了,然后他要与黄笑珑一起,把整个历史进程推倒重演一遍。
呵!
这是何等的气概,将封建王朝两千年的历史推倒重演。
恐怕没有那一个导演有这么大的魅力和魄力。
如果有,这个导演肯定是要比三皇五帝更厉害的人物。
司马衷内心的活动剧烈,他耐心地等待着时机出现。
也是奇怪了,系统竟然没有丝毫反应。
他已经在这里等待了若干天了,可是系统仿佛把体验任务给忘记了。
黄笑珑也异常紧张,她紧紧地咬着嘴唇。
黄琴鸣和黄瑟鸣却安慰道,“陛下,稍安勿燥!”
虽然这么说,其实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紧张,就连那些不明所以的宫女和太监也紧张,因为皇帝陛下如此紧张,身边的嫔妃和女官们更紧张,他们就不得不紧张了。
就这样。
司马衷一边向南移动,一边继续慢慢等待。
按他行进的线路来看。
他还真的打算前往荆州。
黄笑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如果到达荆州之前,系统的任务还没有来,那黄门的秘令就失效了。
黄门的任务,不但是让十二金钗进京陪同司马衷平定天下,不有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就是要帮他在局势紧要的关口,掌握好未来的走向。
在黄门祖宗的眼里,似乎他是坚持把北方中原腹地,作为平定天下的基地,他们是极力反对以江南和长江一线作为反攻基地的。
什么是反攻?
在这里,其实就是说,每当华夏腹地受到外来民族的入侵和威胁时,不能退而求其次,将华夏中原拱手让于异族。
不但不能让,华夏王朝的统治者,更要以华夏中原腹地为基础,在四周建立屏障,然后向四方逐一反击,从而确保华夏的统治地位不却遥。
说到这里。
那就要说司马衷的十一次体验。
无论是那一次体验,其实他有两个最大的目的。
一是,查明华夏自两晋南北朝以后的时代,汉人的血脉是否保持纯正,尤其是统治者的血脉。
二是,自封建王朝建立以来,华夏大地上的士族门阀,到底是如何发展,每个封建王朝的发展经历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这里且不论先秦诸朝。
秦之前,华夏王朝有名有姓的,只有夏商周。
商有甲古文。
周有正式历史记载,可以主有了信史。
这两个王朝可以说已经得到了确定。
唯一不能完全确定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都城在什么地方,其统治者到底来源于那里,又是什么种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什么大的变故,诸类问题,等等很多。
那么夏如果弄不清楚,就不要说夏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了。
三皇五帝,在华夏的正统论中,其实到了后世两三千年以后,史学家们还在争论不休,所以说鉴定非常麻烦。
可是有一点,却引起了司马衷的重视。
后世史家争论不清,不能说就不清楚。
他穿越到了两晋时期,他从当时的文字典籍之中,已经搜查到了一些不同于后世两千年以后的内容。
这里且不说,就是在他穿越的十一次任务之中,他从两汉到了五代十国时期。
司马衷穿越任务的前十一次,让他意识到的问题中,是贯穿到两汉王朝到五代十国时期。
这还不算,他还没有穿越回到五代以后的朝代。
但是从两汉到五代十国,司马衷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历史书籍之中,善于华夏上古和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随着朝代向后推进,貌似不同的历史书籍中记载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书,有些甚至是后世两宋王朝以后,所有的文人墨客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而正是从两汉到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地却正在发生着两大思想激变。
一是,佛学东渐。
二是,道家分裂。
前者好理解,自东汉时期,佛学从印度传播而来,并且飞速发展。
到了某些朝代,甚至取代了华夏本土发展起来的思想和文化,这其中便包括儒家和道家。
儒家,自汉武认可之后,越来越受历代王朝统治者的认可,至于真用假用儒家学说,那且是另论,但是儒家作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文化,却从汉朝便奠定了根本性的地位。
这么说,似乎非常矛盾。
但又不矛盾。
矛盾的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貌似佛学曾经一时风光无限,几乎将道家排挤出统治者的视野。
佛家对儒家的打击也是相当严重的。
可是历史上真正抑道重佛的时期,貌似也只有南北朝时期。
这说明,当时华夏大地的文化正在承受冲击,这个冲击的来源正是北方的胡族入侵。
只有五胡民族控制华夏政权时期,佛教的兴盛是越来越严重的。
再看后世,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汉人重新崛起,统治者又开始重道抑佛。
当然,佛家在这里也是同有被打倒的,势力发展也是非常迅速。
不过,由于统治者的重道抑佛,此时的道家中的某些派别迅速兴起,并出现了若干有名的人物。
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李淳风和袁天罡,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麻衣道人和陈抟老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