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采取了一种吸油纸,还有一些打蜡的东西,涂抹在油纸上,制成了一种特殊的包装纸,然后让人用胶水再粘合起来。
还别说,就算在大热的夏天,这种保存方式,还是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不至于物品在短时间内坏掉了。
他于是让人把东西都归整到了洛阳。
然后,他派人前往荆州,查看那里的训练情况。
等李绩的人回来了,说在那里训练了三万的水军,而且战斗力极强,也使用了李世民让人制造出来的新式大船。
就算没有后世的条件,只按李世民提供的技术和方法,粗略制造出来的船只和水上作战武器等,也比原本的大唐时代要先进若干级别。
李世民一看更高兴了,以现在的水平,他想要一举拿下高句丽确实不在话下了。
他于是兴奋难当,立马带上随从人员和李绩前往洛阳。
洛阳。
是司马衷的地盘。
扬州,其实在西晋之时,他此时还有到达这里。
这里本就是个陌生环境。
可是洛阳就不一样了。
虽然经历后西晋时代,在跨过了南北朝两三百年的漫长时期,在经历了隋唐重新统一华夏的无数大战后,这里仍是老样子,无非就是到处都是残墙短垣。
尤其是在王世充这个家伙的经营下,这里根本就不像话,这个浊世魔王只顾着自已享受,根本不会经营洛阳的城市建设。
幸好,为了打仗,他还是做了一些特殊的工作,就是把洛阳的城墙加因了好多,现在的城墙看起来高大巍峨,这是与西晋时期不同的。
当然,司马衷十分清楚,现在的城墙再好,时代已经发展到了隋唐时代,从这里开始向后发展,城墙的作用再大,但也不会再抵挡得住同样条件提高的各方军队,尤其是北方异族的铁骑践踏。
在出发之前。
李世民还要做一件事,就是前往建康城检验一下水军和慰问一下江南士族。
到了这里。
他看到了排列整齐的战舰,每一条大船可以乘载一百人,甚至有的大船可以达载的人数多达两百多人,当然这种大船是少数的,于是这个庞大的舰队,浩浩荡荡的场面令人惊叹,完全超过了当时之人的意料之中。
水路远程,又要承受海上的巨浪和狂风考验,所以必须提前起航。
李世民对此时的海面上的情况,当然要优于当时之人的考察,而且优势巨大。
他已经判断出,此时从长江口出发,然后不能直接走海路,毕竟现在的大船水平,远远比不上后世的船只,就算同材质同技术制作出来的也不行,还有其他若干因素制约。
此时的大船进了大海,最好是避开风浪,然后寻找最近最合适的路线直达平壤。
这也是当初唐高宗,也就是李世民的儿子李冶和李绩二人共同采取的路线。
当然这里也不得说,虽然李世民激起了川地造反,但在平叛之后,唐军水路大军还是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只是由于李世民时期的水军作战经验不足,导致水军对路上的支撑作用并不明显。
但也已经显现出来,如果没有水军的支撑,就算是李世民时期的四次东征,其效果也并不明显。
当然到了唐高宗时期,一切条件更倾向于唐王朝。
所以说,后世有人曾经说,把击灭高丽国,完全归功于高宗时期的第五次东征,像司衷这些年轻的历史学家,他们提出了公然反对的声音。
他们认为这并非十分公允。
特别是唐太宗的第一次东征之战,一举击降高丽南北两部都督和其所率全国之军。获其人口18万,便极大的摧毁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其后连续袭扰作战,也起到了长期消耗疲惫敌人的作用。
这些战果,无疑为最后击灭高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后世之人,甚至有人曾说,李世民和唐王朝的东征中“劳兵黩武”。
平心而论,即便是抛开当时的政治形势不谈,只要这五次东征高句丽,是与隋王朝的四征高句丽完全不同的。
再者说了,就算是隋朝的数次东征也不能说一点作用不起,至少从心理和形势上打压了高句丽,也损耗了高句丽的国力,并及时阻止了高句丽的野心。
所以说,隋朝二帝和李世民展开的东征,他们的历史功绩不言而喻。
可以说,他们的作用,就像汉初的四帝一样,要是没有汉高祖稳定大汉局势,文景二帝长期打下坚实的基础,那后来也就没有汉武帝什么事了。
所以说,唐高宗的最后一次灭绝性的东征,其形势和作用与汉武帝类似。
这里要说水军,那李世民个人的作用提现在水军,也是同样的效果。
如果没有他当初先发展起来水军,那后来唐高宗也没有水军可用。
只是最初的两大军事家李世民和李绩,由于李绩活得比较久,他继续配合李冶,这才完成了最后的灭国行动。
此时。
李世民想要提前完成消灭高句丽的计划,他不想把这个功绩留给自已的儿子李冶,不是他想居功,而是为了穿越试验和减少劳民伤财和损兵折将的机率。
他既然不是真实的李世民,那就不能再走老路。
这也是他必须这样做的。
于是他在江南发表了一通演说,极大的鼓动了当地的富豪商贾,这些出自于当地名门望族的商贾,是华夏历史上最初脱离士族家族,然后正式登上华夏历史舞台的商人。
隋唐之前,由于士族门阀的影响,就算家族里有做生意的人,基本也是打着官家的旗帜,并没有人敢正式出面做生意,士族家族所获得的财富,基本上也是依靠政治,文化和军事地位,再通过特殊手段得到的。
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就不一样了,历史上真实的商人产生了,这也是江南一带的商贸雏形发展的原因之一。
从隋唐以后,江南正式成了国家的粮仓和经济发展基地。
国家每年要从这里获得大量的财税和物资。
国家有了钱财,也可以更好的发展各地的经济和民生。
所以到了隋唐以后的宋明时期,华夏大地的商贸中心便确定在了两个地点,一个便是长江下游出海口一带,另一个则是更偏向南的福建沿海一带。
这里再提福建沿海,也正应了之前,司马衷曾经收服的那个厨师,以后还会再提,但是这里要讲江南和李世民,所以只有等司马衷完成了系统任务,并真的到了江南一带再说。
好吧。
李世民在这里大封特赏了当地士族之后,便下令让水军提前出发。
水军出了长江口,并不向东进发进入深海,而是沿海岸线一路向北,直到到达现在的山东东端,也就是后世所说的黄海与朝鲜对岸的最近距离之处。
当时的人是不知道的,这里可以最近的距离到达,这当然是司马衷所知道的。
水路大军到达这里时,正是李世民到达洛阳时。
水上的线报来了。
李世民正在洛阳出游。
他并不是在玩,而是触景生情。
他再次回到了洛阳,虽然时空跨越了将近三百年,但是他眼前的情景依然是那么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