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于是便把利害关系一讲,又说也不是地于着急,等一切准备妥当,大军再出发也不迟。
李绩听后这才放下心来,他上前摸着大炮道,“所以说,臣现在就是将这些玩意玩好了就可以了。”
李世民笑了,点头道,“嗯,不错,就如同当年你在瓦岗寨时玩耍一样。”
李绩也乐了,“陛下,那可不一样,玩不得的地。”
李世民不再取笑他,便继续把弓弩和大炮的使用方法与他讨论起来,并且他自已也有数,他在来扬州之前,已经派了专人前往洛阳,在那里召集了一大批民间和军中的好手,让他们暗中秘密造了这批弓弩和火炮。
大型弓弩却不必避回,因为自两晋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而且经过了司马衷在西晋之时的发展,似乎这种流传还真的保存了一下,他让人调查过了,貌似大型弓弩在大唐之前已经发展得不错了。
当然,他还是注意了一下,不敢造得太大。
李世民让李绩造大型弓弩和大炮,他当然知道分寸,所以不能把尺寸做得太大,而且效果不能太强,否则肯定会出差错的。
他早就让人拿着新图纸和制作方法去了洛阳,千叮嘱万吩咐那些工匠,让他们严格按照尺寸设计此物。
弓弩还好说一些,至于大炮这方面,他就更加注意了。
大唐之时,火器虽然已经出现在了战场上,但都是小打小闹。
也就是比玩烟火的程度大上数倍,恐怕也只能炸伤几个人而已,至于能不能炸死,反正在后世的史书中记载不多。
司马衷其实不太清楚,但知道注意就好,于是便让人在制作时注意尺寸,而且不敢制作的太好,工序上也简单,工艺上也粗糙。
看着这只摸起来虽然好看,但是却不整齐,还有些刺手的钢铁怪物,李世民的心中也是无限感叹,要不是怕引起当世的激烈反应,他真想把后世的威力最大的大炮搬到这里来。
李绩已经看傻了,他看李世民正在沉思,他自个却跑到了大型弓弩的车上看个不停。
“啧啧……好物啊!这东西要是使用起来,老子一下子能造穿他们一百个兵士!”
一百个?
李世民一听,从沉思中收回心思,他粗略地计算起来。
他制造之时,是按照每排十只,总共设计了十排的构造来打造的。
从数量上来看,恰好就是一百只连发。
可是他更知道,这种东西威力再大,但属于远程攻击,精准度相当差不说,如果在紧急之时,恐怕这一百只弩箭发射出去,最多能杀死三四十人就不错了,那还要是敌人聚焦的情况下,如果敌人分散过度,射杀的效果更差。
李绩看他疑惑,讪笑一声,“陛下,臣说的可是瞄准的情况,而且是在十次连发的前提下。”
李世民无语了,这说话不讲条件也是没谁了。
他于是道,“真是朕的威武大将军,你是不是已经猜测到了,朕给你准备的弓弩足够多,你才敢这么口出狂语?”
李绩摸了一下脑袋,其实他原本是有些儒雅的,貌似在瓦岗寨时,还曾经手握羽毛扇子的,有人便说他想学诸葛亮。
后来可能这个习惯随着他的地位不断提高,而且要整天东征西战的,他根本没有空闲再来享受这个习惯,反正在大唐建立之后,人们再看到他时,貌似这个习惯已经没了。
不过这人的本性却没丢,他的性格使然,于是动作做起来却有些儒雅。
李世民看他却说了,道,“卿之雅,果然名不虚传,朕与你相处数年,却仍是欣赏有加!”
李绩不好意思地笑了,转头却问,“陛下给臣准备了多少这些玩意,臣的心现在已经按耐不住了。”
李世民当然懂得这些武将的心思,现在大唐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了,华夏大地上的大规模战事也逐渐少了,但是这些武将们却着急和彷徨起来,因为自古便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用现在人最普通的解释,就是说卸磨杀驴。
当然这句名言,后世有很多人第一直觉,一般是觉得是汉初名将韩信所说,因为他是最具代表和典型的这方面的人物,他就是被刘邦在大汉初定后杀死的最著名的人物。
其实不然,这句话是另一个著名的人物说的,这个人是春秋末期越国的宰相范蠡说的。
他在越王勾践成功这后便即离去,走之前对齐遗大夫种书说的这番话。
这句话后边还有一句: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大概意思很好理解。
李世民懂得,其实古代的开国皇帝和开国功勋大臣们都懂,当然也有少数不懂的,最后的下场极是悲惨。
他来自于后世,尤其是历史学家,他对整个历史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现象研究地极透,了更懂得此时追随开国皇帝打江山的文臣武将们的心境。
他想了想又道,“卿儒雅,朕欣慰,朕不是粗略之人,卿追随朕已久,自然是懂得,何况你们都知,朕要建立这个大唐基业,本身就是为了天下百姓,这与其他的开国之君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朕立国之后一直行仁政,也不惧怕世人诽言流语。”
李绩听后赶紧跪地,目光通红一片,声泪俱下,“皇上,臣知道了,定当以诸葛武候为范,倾心此其一生,为陛下为大唐基业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李世民赶紧拉他起来,拍其手道,“卿懂朕意即可,朕也定不负卿等。”
李绩这才安心,于是率领手下赶紧下去操练起来。
其实。
李世民在洛阳开始准备物资,当然造的弓弩和大炮不只是一只两只的,数量多达每种三百只。
三百只?
后世的人初听可能不以为然。
可是这个数量放到大唐之时,却是相当惊人的。
要知道,那个时期的人口才不过数千万之多,而且大唐初建之时,华夏大地经过了数百年的血腥杀戮,人口早已经减少无数,正是华夏力量最薄弱之时。
此时的人口少,也导致各方的势力兵力其实都不多。
别以为四方异族和诸候国的兵力能多到那里去,在隋唐时代的多年征战过程中,这些异族和诸候国,其实也没有少参与其中。
并且,自东晋南北朝以来,这种局面就没有停下过。
所以三百只大型弓弩,每只可以连发一百只弩箭,如果三百只一起发射,那总共可以发射三万只弩箭。
这么一算计的话,看官们觉得如何呢?
人们可能并不知道,在人口和军队数量急剧下降的初唐,其实国家一次性可以派出的兵力并不是非常之多。
所以说李世民一次造三百只弓弩和大炮,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李绩现在还不知道,李世民怕吓着他,刚才也没有说具体数字,他就是要给李绩一个惊喜,让他带着一腔壮志凌云之势前往辽东。
他对准备物资这一块已经轻车熟路了,以他在西晋当皇帝的数年经验来看,这已经难不到他了,虽然他现在没了系统傍身,但是他却以用经验来使用当下现实中的一切物资,而且还伤害刚刚安定的社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