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之中,如果再推出杰出的代表,那李世民当仁不让,自然是其中最优秀的数人之一。
高句丽你们给朕等着,朕此次来东巡,本就是想重新划分一下经济区域范围。
不要李世民东巡只是为了游山玩水,他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调查大唐时期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
只有民强才能国富,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只有经济实力增强了,国家才不怕打仗,整个社会也会安定团结。
然而发展经济,又必须懂经济,知道在何地发展什么类型的经济,这才是重中之重。
这是他从后世得到的经验和知识,后世的经济理化已经丰富无比,虽然在后世的当时,每个国家也面临着经济难题,但那都是受当时的社会和政治各种因素制约。
现在可不同,李世民拥有后世的经济大脑,也从历史中知道大唐时期的经济弱点,所以他只需要借鉴一下,然后在这个时代进行改革和改造,他相信一定能创造出新的辉煌。
他立马召集随行而来的文武大臣,让他们分别到山东和江南各地调查经济实务。
调查研究。
并不是后世才有的方法,其实自古统治者都会,但是古代的人毕竟方法和思想意识不足,他们虽然知道私访民间,但却不能很好地做出经济预估和研究。
好了。
说到这里。
那咱们还是先回头看一下,扬州北门的动静。
李世民分派大臣们离开后,他亲自带上了人马来到了扬州北门。
当然,这里并没有高句丽的人。
他虽然是在此时知道高句丽那边又反了的消息,但北门的动静却与高句丽没有任何关系。
“臣见过陛下!”
李世民刚到北门,迎面便跑过一个人来,他仔细一看正是随行的将军李绩。
嗯嗯!
好你个老小子,朕正要找你呢,却没想到跑这里来享清闲来了。
哈哈!
徐茂公?
李世民来到这一世后,他其实还没有见过这个家伙。
这是司马衷第一次见到这个千古名将。
他上前仔细打量了他一眼,当然有李世民的原班记忆,他其实根本不用思考,只须加上他司马衷的个人判断即可。
他于是假装生气冷哼道,“英国公,你怎么会在这里,刚才的炮响是怎么回事?”
李绩,也就是徐世绩,当然在后世一些演义小说里,人们也喜欢叫他徐茂公。
这个家伙的本姓徐,原名徐世绩,是避李世民的讳改名徐绩,然后李渊当初赐他李姓,所以现在才叫李绩。
他可是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谋将,可以说是唯一适合担当统帅的大才。
他的真实战力也在二十四凌烟阁功臣里最高的。
李世民所以又笑了,他一把伸手拉过他来,“朕有事要问你,你可不必先回答那个炮的事!”
君臣二人关系极好,也是在战争中培养起来的感情。
李绩虽然有些紧张,但也不是怕李世民,而是担心这个皇帝会责怪自已不务正业,于是不等李世民再问,他赶紧道,“皇上,臣刚才不是在玩,而是在专心研究一种火器!”
嗯?
火器?
李世民一下子李绩说懵了,也忘记了自已刚才要说的话,于是便按着李绩的思路进行下来了。
李绩一看李世民果然没有责怪自已,这才兴高采烈地反事情一说。
他说完,李世民其实也松了一口气。
原来北门并同有战事,而且也不是地方土匪和乱民造反。
炮呼的原因,正是李绩自已所说,他是在研究一种新型的火器,然后试验虽然成功了,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李世民的好奇心便上来了,他可是拥有一颗后世强大的大脑,他早就想改革,早在西晋时期就想改革一切了,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那不用白不用了。
他于是有兴趣道,“啧啧……你个老黑鬼,你给朕说说,你是怎么研究的?”
李绩便将制作过程,使用的火药成份,还一些注意事项一说。
李世民听后,但根据自已的记忆,将后世制造火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总结,然后脑子一转,寻了一个适合的理由,这才跟李绩讲了一通。
他转手说他的这个方法,是上次去征讨突厥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古域以西的国家,也就是自西晋之时,人们便说的大食国或是什么大秦国之类的国家的人。
李绩一听也愣了,但听李世民将新的火器制造方法一讲,他觉得非常有道理,他可是对这方面研究多年了。
他于是高兴道,“皇上,你得到的这个方法,臣觉得有用,我这就下去好好改进一下。”
李世民所主,当然不是后世完整的火药和火器制作之法,他要是将后世那么先进的方法全部告诉李绩的话,那制作出来的东西必定会震惊世界的。
要是那样,估计李绩本人也要吓个半死。
幸好。
胡说的及时,火药用量调整得当。
否则啊!
李世民想完也觉得后怕,要是真的制作出威力极大的火器,那以后攻城拔寨,大唐的将士们就会减少伤亡,而且减少的数量必会相当惊人。
这是一种什么级别的后果?
不堪想象啊!
他又抹了一把汗,然后一把又拉回李绩。
“英国公不急,朕还有事要你去办!”
李绩一听高兴坏了,回头道,“皇上,你有什么事就吩咐,这可不像你的作为。”
李世民一听赶紧调整神态,他自然是知道以自已的气质和作为,改变了李世民的气质和神态等。
“好,英国公不急,朕要你去办的事极大,所以火器制作一事可暂时搁置,等你办好了这些事再研究也不迟!”
他于是将高句丽那边的情况一说。
李绩一听头痛了,赶紧按了一下,“陛下,高句丽又作死,臣闻当初隋朝二帝曾经数次东征高句丽,虽然多是不利,但还是打压了他们的气焰。”
李世民一听,心想这件事还真要交给这个黑老头去办,出征高句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从历史中自然是知道,自已的四次出征高丽国,每一次都效果不佳。
当然,他也清楚,正是由于自已的四次出征,也极大的打压了高句丽,否则这个弹丸小国早就把尾巴翘天上去了。
后世史家也知道,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四次东征,尤其是他的第一次东征,当时是准备充足,而且条件比较适宜,虽然没有灭掉高句丽,却极大的打击了高丽国。
现在情况不同了。
李世民既然对这些全知道,他又不是原来的李世民,他必定会完全调整战略战术,他更会将先进的一些东西带进这次战争,然后他想一劳永逸,从此不必再为华夏的东北域担忧。
他想一举彻底灭掉高句丽,并百济等大小王国,他一统华夏的东北域。
他要在此时便消灭掉靺鞨等部族,因为这些部族正是后世的蒙古和后金的祖先,至少也是祖先的来源之一。
因为这些民族的祖先源头不只是一个两个,他们也是很多部族融合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