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反应过来,便让李建成抓了个正着。
他正带人出了李渊的后宫,李建成在控制了李渊之后,便向全国下了死诏。
说是李世民在帮助李唐打天下时,虽然功迹显著,但是却是包藏私心,他竟私通外域,是在得了北方胡人的好处,他在打下天下后,是想与鲜卑人和匈奴人共享华夏天下。
李建成的这个说法,其实是完全不存在的。
就算在后世所有史书中,这也是不存在的。
当然这是在我书里说的。
然而,此时的李建成就是这么说的。
因为他要将叛逆的罪名全推到李世民头上,但却找不到适合的理由,只好找了这么一个不存在的理由。
莫须有。
对。
就是这么简单。
这也不是宋高宗赵构的独创。
那是任何人都会使用的手段。
李建成带兵来到了玄武门,他一眼便看到了杨珪媚。
李世民却没有过来,他仍在前边的另一座城门下。
这是让李建成失望的。
他本想着,正好可以拿杨珪媚说事,然后在玄武门下抓了李世民,再定其不可逆转的大罪,最后可以将朝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已的手心里。
可是李渊让他不满意,并没有答应说一定要传位于他,李世民现在又在宫门外,正虎视眈眈地盯着皇帝的宝座。
李建成于是彻底慌了……
李建成是一个无能的人,他知道凭自已的本事,是无论如何也斗不过李世民的。
但他却是一个坏人,是一个心眼极坏的人。
他当然知道物无不用其极。
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在一个东西上下功夫,让它成为为已所用的东西,那么必须要发挥其极致的一面。
现在也是,他要控制李世民,那么就要控制杨珪媚。
这怎么解释呢?
当然好解释,因为李建成自然是知道李世民与杨珪媚之间的关系的。
这事还要再向前推,推以李世民东征西战之时。
当时。
唐高祖李渊为了缓和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每当李世民得胜归朝之时,他定在长安之外的原野之上,举行一次捕猎活动。
说是捕猎。
其实就是为李世民和杨珪媚制造一次没理由的邂逅。
因为李渊比谁都清楚,当初杨珪媚想要嫁的人是李世民,杨家的人每次来李家,总是这个要求。
李渊也是一直看好二人的,可是后来历史可能不随人愿,正好李世民确实东征西战,正好好几年没有返回长安。
而此时,李元吉和李建成,却游手好闲,一直待在长安无所事事,于是杨家的人每来提亲,正好被李元吉遇到,于是他在听说杨珪媚的美貌之后,于是便鼓动李渊将杨珪媚嫁给了他。
而当时的情况,杨珪媚的年龄确实不饶人了,如果按照士族家族的规定,她如果再不嫁人,就要受到惩罚。
于是,杨珪媚在等了数年之后,她不得已嫁了李元吉。
她虽然有情怀,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但她却不是一个随便的女子。
她在嫁了李元吉之后,还是非常受妇道的,因为她自幼学的都是孔孟之道。
但是李元吉不争气,他虽然娶了杨珪媚,但婚后却并不尊重她,并变本加厉与李建成一起,常年甚至是日日在长安街头鬼混。
如此一琰,他便不经常回家,何况家中又不是杨珪媚一个女人,就算他回家,也不是每次会到她的房中。
这种情况下,婚后几年,杨珪媚几乎算是独守空房。
好在,当初她的初次是给了李世民的。
所以后来,李渊安排李世民每次与她在野外偶合,她都是心甘情愿的。
这其中有个人私心作怪,也有鲜卑人的历史传统作怪,更有一个人性的自然法则作怪,这也怪不是她,更怪不得李世民。
可能这样说,很多人不理解,可是人性就是如此。
于是李世民这么多年,其实也没有离开杨珪媚。
然而,李元吉这么多年,虽然将她娶在身边,其实也一直没有与她真正地接触过。
再加上。
李世民英俊潇洒、而又宽厚稳重,李元吉是个相貌粗陋、性格又阴险狡诈。
李世民懂得人文风情,风花雪月,非常懂女人心。
所以年轻貌美的杨珪媚,每每思及李世民的好,她从骨子里恨透了李元吉,她于是将李元吉的行踪暗中通报了李世民。
她虽然不知李元吉每次出门是干什么,但是她知道只要把情报通告给李世民,她便可以得到最终的回报。
此时。
还有一个人懂。
当然就是站在玄武门城头的李建成。
他是当然知道李世民和杨珪媚之间的关系的。
只是他知道,并不代表他要告诉李元吉。
这也是人性使然。
有此事,说比不说的好。
尤其是兄弟之间。
这件事,也说提到李渊。
每当李世民战后回京晋见李渊之时,他的兄弟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三天两头地巧立名目,请他一同吃喝玩乐,算是对他的慰劳。
就算是有仇和芥蒂。
他们之间毕竟是一奶同胞。
这个时候。
无暇于声色之乐的李世民,也会享受到无尽的乐趣。
这不只指的是兄弟之情和天然之乐。
比如说。
在一个暖阳融融的春日,三兄弟各自携带家小一同到京城近郊的山坡上嬉游赏春。
这个季节,春风总是惹人的。
春风一吹,清爽宜人。
再加上蓝天白云,碧野葱葱。
所的有驰马原野,追逐论戏,每个人都感到特别舒畅。
李世民常年在外戎马倥偬,厮杀疆场,更是难得拥有这种悠闲野志。
他于是更是放开心怀,忘记了所有。
而在这个时候。
不管是李渊,还是李建成,似乎都有意无意,在创造一个机会。
那就是让李世民和杨珪媚在一起。
这件事只是背着李元吉一人。
李世民当时因为心情特别爽朗,他每每扬鞭策马向远方的山脚飞驰而去时,总会发现身后跟着自已的人,渐渐地都落后散开了,最后只剩下了了数人追随。
再接下来,如果他到了特定的地点想要休息时,尤其是到了山中的野树林地带,等他下马回头一看,身后只剩下一人一马而来。
而那马上之人,必定正是杨珪媚。
所以这个历史事件,在历史书籍中少有人提起。
但是今天却必须提到。
如果说搞历史的不重视这种情况,只任凭所有的所谓的正史胡说,那么历史也就不叫历史了。
要知道,但凡野史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任何事都是有依据的。
就算是胡说的人,也要是要有依据的。
司马衷此时站在城头,看着李建成,也看着杨珪媚。
他的心思放了很远。
他知道这一世,自已是历史上千古一帝李世民,那就要队维护好李世民这个角色。
当然他的对是对,他的错也不能对。
司马衷不是那种没有原则的人,他不会让错误的事实,留给后世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