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李渊在进军长安之前,他许下承诺:“事若有成,一定立你为太子。”
这里的你,指的就是李世民。
攻陷隋都长安后,李渊即位成为唐高祖,直到现在他封李世民为秦王,并拜他做了尚书令。
这也是李渊出于李氏政权的全盘考虑。
他如果不这样做,李氏是做不得天下的。
因为李氏能有今天的作为,完全是李世民一个人的功劳。
可是这段历史,后世人虽然承认,但却有很多人提出质疑不说,还把李二说的人鬼不是。
试想,后世评论这人,皆是市井人物,当然不懂政权上层人物的心思和情商,他们又如何可以理处于权力巅峰的人物的想法。
再者说,当时群雄四起,天下未定,必须有李世民率兵南征北讨,成就统一天下之大业;若这时立他为太子,按朝规就必须谨言守身,留在东宫韬养资望,所以形势让李渊无法当即履行他的诺言。而李世民自己也深以统一大业为重,并不十分追究名分,反而一再推让,建议立哥哥李建成为太子。
这便是李世民为了成就自已的大业,当时委曲求全做的让步,这个让不,李渊明白,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明白。
可是人性即是如此。
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明白,可是现在唐朝大局一定,权力就在眼前,他们也不是傻子,就算他们再无能,只要不是傻子,他们也不轻易地把权力的权柄让回给李世民。
于是便有了李建成入宫逼退李渊一事。
可是这件事,却让后世所谓的历史学家,说的成了李世民做的。
当然,这也无可厚非。
因为欲当其位,必随其重。
入宫逼迫李渊退位的是李建成。
想要在玄武门杀死李世民的也是李建成。
他想要一箭双雕。
却不曾想,他的这个举动,最后却偏偏成就了李世民。
李建成软禁了李渊。
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
作为李渊嫡系至亲的儿子里,最有作为最有能力的,也只剩下李世民了。
所以说,他不当皇帝,看来也是不行的了。
何况,李渊被软禁,正好被李世民借用了来。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世的所谓史学砖家们,就把这顶杀兄灭父的帽子戴到了李世民的头上。
更让李建成想不到的,他致死也不明白一点,为何他在宫内安排地如何周全详细,可以说是万无一失,最后自私就让李二反败为胜了呢。
这里就不得不再提一下杨珪媚,还有李建成身边的将军和谋士们了。
杨珪媚从骨子里是支持李世民的,二人或许也是私下约定了,未来李世民打下江山,她定会是那个最被宠的女人。
二人本就是郎有情妾有意的。
在这种极端的利益诱惑之下,二人岂不是一拍即合。
何况,李世民早把尉迟恭等人卖通。
李建成的身边,还有玄武门的守将。
这一切的因素,似乎都在向世上说明一件事,那就是整个玄武门事件,肯定是李世民早就谋划好的了。
李世民既然要成为华夏历史上千古一帝,成为比任何帝王都伟大的帝王,他就要承受比任何帝王都要多的多的苦难和非议。
所以说,他本心不想杀伯仁,他可是一个仁义之人。
可是父亲被软禁,兄弟二人被自已所杀。
他却成了大唐真正的开国皇帝。
他就想背起这个大债。
他就要承受其重。
或许当时的李世民就是这么想的,管他世人如何评论,自已做到问心无亏就好。
那么话说回来。
现在唐朝初定。
政权既然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李世不让,李建成不让,李元吉不让,那李渊作为父亲更不知道如何处理。
手心掌背都是肉。
兄弟之间,对外时亲密无间,对内时又兵刃相见。
这也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这是人性。
血淋淋的人性。
是人类从千古历史中总结出来的。
所以现在要说,这与李世民无关,与李建成无关,更与李元吉无关,这是任何朝代不可避免的结果。
再说了,当时李元吉能娶到杨珪媚,也是阴差阳错的姻缘。
这件事说来巧,却也不巧。
因为当时,本来杨珪媚想要嫁的人就是李世民。
杨氏选定李氏作为姻亲后,杨珪媚一心想着能嫁给李世民,然而她却不曾想到,就在杨氏决定了将她嫁入李氏之后不久。
李世民却因为东部的战事异常紧张,整个大局逼迫地他不得不亲征战,因为其他的人当统帅,能够扭转战局的几率非常之小。
李世民无奈之下,他只好出征。
可是他这一去,却在外连续征战数年,常年在外的李世民也很少有机会返回太原。
于是乎,待嫁年龄的杨珪媚,碍于父母媒硕之言的年代,她不得已只能嫁了李元吉。
当时,李世民统帅大军南北征战,先后平定了李密、塞建德、王世充、刘武同、刘黑兰、萧铣、薛仁杲等割据一方的枭雄。
然而此时,他的兄弟建成和元吉却盘居在京城中花天酒地,声色犬马,过着逍遥奢华的日子。
这本就是天差地别之势。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李元吉娶下了大美人杨珪媚为妻。
这让一心倾心于李世民的杨珪媚,一时完全死了心,她从此不再有任何念想,她觉得前不欲生。
那成想。
现在机会来了。
李世民有翻盘的机会了。
她也可以再次成为李世民的女人了。
李世民只要当了皇帝,那么任何女人,除了先兵的正妻,其他女人,在这些拥有胡人血统的人眼里,其实都可以成为皇妃的。
于是,杨珪媚决定走到台前,他要一刀结束了李元吉的命。
所以后世人都误会了李世民,至少有一点是误会了,其实李元吉不是李世民杀的,而是杨珪媚所杀。
当时。
李元吉带兵,想要进宫抓拿李世民,借口便是李世民乱闯后宫,然后他和李建成商量好了,就在玄武门将李世民杀死。
那知,他人还未出齐王府,杨珪媚便在身后一刀刺死了他。
这是整个事件的转折。
但是现在这个转折,却落到了黄笑琳的手上。
此时。
她从城墙头上看着远处,待在另一座宫门下的李世民,她微微地摇动了一下手中的丝帕。
这是一个信号,也是双方的约定。
李世民当然知道,司马衷接受了李世民的记忆,按道理讲也是知道的,可是他脑海是慢了半拍,这接受了别人的记忆,反应总是慢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