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桌上,都有着厚厚的草纸,写完了多少块墨,写秃了多少支毛笔……花云对天发誓,这几个月下来,他把十辈子的字都写完了。
不光如此,他的肚子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瘪了下去,松松垮垮的皮肤下坠,弄得跟沙皮似的……但也顾不得这些了。
马上就要考试,这么多人,角逐一个名额,说实话,他真的没有什么把握。
为了当好这个总督,要有基本的文字功力,诗词歌赋,都有懂一点,还要会撰写公文……这个有点类似当初在军中的要求,下点功夫就行了。
然后是算学,天文,历法,农业等等学科,也都是基础知识,依旧不难。
接下来就是一些治国的本事,法令,军务,征战,考评官吏,组织科举……花云觉得自己还能勉强应付。
最后就是张希孟特别开的经济学……没错,张希孟把这门学问拿了出来,他倒是没有用经济学这个名词,而是讲经营之道。
要怎么发展产业,怎么组织贸易,如何获利,如何继续投入,让钱财增值。
很显然,这是真正关键的东西。
偏偏花云在这块上的程度,远不如吴家兄弟,考试临头,他绞尽脑汁,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想去找蓝玉,蓝玉也不搭理他,弄来弄去,花云只能怀着上坟的心,参加了考试。
一场考完,果不其然,花云落在了吴祯吴良的后面,事实上他只考了第五名。
别了,我的总督之位!
别了,我的百万税收!
就在花云好想大哭一场的时候,突然得到了消息,张相和陛下叫前五名过去,参加最后一场面试,由张相亲自出题,这是最后的机会。
花云连忙打起精神,吴家兄弟,李新材,还有另一位武将,加上花云,五个人齐刷刷站在了张希孟面前。
“大家不要紧张,也算不上考试……我就是想到了一个情况,你们大举前往琉球,人员这么多,琉球国小,你们过去,如果造成当地粮食布匹,诸多物资缺乏,你们该怎么办?”
这五个人互相看了看,这倒是经营之道当中,时常提高的供需问题。
吴祯抢先道:“先生,可以从大明运粮过去!”
吴良不服道:“我看可以从倭国等处购买!他们要是不答应,就出兵讨伐蛮夷!”
这俩兄弟迅速争了起来,李新材想了想,似乎也没有别的办法。
“张相,上国仁慈,似乎该携带粮食过去,在当地屯田,一年半载之后,或可自给自足。”
话说到了这里,花云眉头紧皱,脑子不断转动,他倒是觉得有点道理,可又不是他心中所想……
“张先生……我,我以为可以提高价格,十倍,百倍提高,价格高了,当地人需求少了,也就够使团开支了。”
花云说完之后,突然陷入了死一般的宁静。
张希孟什么话没说,转身去见朱元璋,不多一会儿,老朱和张希孟一起出来。朱元璋的目光依次扫过几个人,最后落到了花云头上。
“琉球第一任总督,就是你了!”
花云浑身颤抖,忙跪倒磕头,涕泪横流,“臣,臣叩谢天恩!”
朱元璋没说别的,只是看了看其余几个人,“刚刚考题的事情,谁泄露出去,立刻废掉入选海外总督资格!”
吴家兄弟咧着嘴,满心苦涩,还要点头称是,跟喝了一桶黄连水似的,这考的是什么啊?
春风化雨,江天深处,云雾翻腾,顷刻之间,细雨弥漫,如雾如烟。放眼望去,江南大地,在雨水的滋润之下,新绿滋生,虫鸣蛙叫,万物盎然。
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好时候,应天武学,正在进行着最后的结业考试……少年们策马奔腾,如同一群欢龙。
朱棣手握长弓,一箭射出,如流星般,正中靶心。
随后又接着两箭,皆是如此。
哪怕最苛刻的平安,也不得不拍起了巴掌。
这位燕王殿下,虽然年纪最小,可表现最好,完全达到了毕业的要求,不得不给他发一张毕业证。
“恭喜朱棣同学,你可以毕业了。”
朱棣一脸得意的笑,从平安手里接过毕业证,忍不住狠狠挥动拳头。
枯燥乏味的武学时光,总算结束了。
本王终于能够一展拳脚了。
朱棣兴奋地骑上他的战马,直奔张先生的府邸,他来找张庶宁,可惜的是,朱棣转了一圈,竟然没有发现张庶宁的踪影,这小家伙去哪了?
我还要喊他去北平玩呢!
“燕王殿下,你还是别费心思了,我送庶宁去济民小学读书了。”张希孟笑呵呵道。
朱棣一愣,强烈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他在武学很用功读书,过去的几年里,他练习武艺,学习兵法,丝毫不敢怠慢。在毕业考核之中,他在全部七项上面,取得了五项第一,力压二哥三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朱棣憋着一股劲儿,他记得父皇曾经说过,朱家皇子,十岁以上,就要去就藩,了解民间疾苦,戍守一方,护卫大明。
尽管他还差几个月才十岁,但朱棣也很拼命,努力提前通过考试,他迫不及待想要北上,要去北平。
到了那里,他就能自己说了算,有庞大的王府,下面有无数的人,听从他的号令。对外用兵,想打谁就打谁。
还可以抢夺许多财富,把金银钱帛堆在一起,弄得和金山似的。
朱棣不止一次,和小伙伴说过,他很希望张庶宁也跟他一起去北平,他可以很放心把燕王府的权柄交给他。
但是很可惜,比朱棣小了两岁的张庶宁已经提前离开了应天,前往江西的济民书院。
他要在在那里求学,然后去当一名普通的老师。
许多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少有大志,几岁的时候,便有凌云之心,囊括宇内的志向……很可惜张庶宁不是那种小孩子,他一直都很坚定,希望当一名老师。
这小子只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就读完了蒙学课程,周围人都说,张相公子,天纵奇才,是个聪明无比的神童。
日后必定出将入相,继承张家门风。
甚至朱元璋几次想让张庶宁进入武学,同皇子们在一起上学,追随着皇子的步伐,接受最好的培养。
但这些人都猜错了,张家什么门风?
张家的门风就是教书育人,师表天下啊!
如果没有意外,张庶宁会花七年时间,完成济民小学和济民中学的课程。然后再进入济民学堂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就会进入一所学校,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非要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他有个当右相的爹,有个官居尚书高位的母亲,有一群皇子贵胄的伙伴。
但也仅此而已了,毕竟这些人都没法帮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他还需要自己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