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孟大笑道:“夫人深明大义,果然是贤内助,放心,等我忙完这段时间,家里头的事情,我都包了。”
张希孟说完之后,就迫不及待下令,立刻明发各部,要求各地官吏,配合宣传,把这场北伐的故事,跟百姓讲清楚。
张希孟又觉得只是自己下令,未免不够权威,他随即求见朱元璋。
当张希孟把要做的事情跟老朱说过之后,朱元璋立刻打起精神,前面的小小不愉快,早就不翼而飞了。
“先生思虑长远,果然是用心良苦啊!”
张希孟道:“主公,我们现在就在书写史册,而一起动笔的,又不只是天子将相,而是所有百姓,天下万民。这一次北伐,正是我们教化百姓,最好的素材。其实不只是这一次,前面的每一次战斗都是如此。只是我们过去下功夫太少,只是去祭祀了宗泽,岳飞,文天祥等人。能影响的还是有限。前番测试百官,尚且有很多人糊里糊涂,又如何奢望百姓能明白这些?”
“这一次我们要真正用心,各地全都动起来,从上到下,把北伐的意义向百姓讲清楚,真正得到百姓支持,完成北伐大业!我们这一战,不但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每一个人参与到战斗中的人,都是英雄豪杰,足以夸耀一辈子。”
张希孟兴奋说着,他能明显感觉到,老朱的眼睛亮起来,拳头也渐渐握紧了。
莫非说朱元璋有了什么想法不成?
“主公,要不这一次还是御驾亲征吧?”
老朱瞪着眼睛,突然狠狠一捶桌子,怒道:“都已经下旨的事情,哪能收回去!”随后老朱又道:“先生,这么大的彩儿给你了,你给咱留点什么没有?”
“有啊!当然有了!”
张希孟道:“主公,其实臣想过的,除了北伐大都之外,还有万国来朝,册封藩国,重建华夏秩序……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主公呢!只要主公不嫌累就好!”
老朱深深吸口气,终于点了点头。
“好吧,这次先生就放手去做吧!”
张希孟点头,“主公也可以物色官吏,如此这一次做得好了,往后朝廷是不是再设立一个部,专门负责此事?”
老朱想了想,突然一拍桌子,“对啊!咱怎么没想到!这种事情,理该找个新的衙门来干,就不该让礼部那帮废物来做!一本女诫,修成了那个样子,害得咱被妹子骂了好几天……”
朱元璋急忙住嘴,张希孟只做不知,赶快离去,你们两口子的事情,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
张希孟从宫里出来,又去见了李善长。
这次见面,能明显感觉到李善长满心悲苦,凄风苦雨。
他把事情又想错了,本来李善长觉得朱元璋御驾亲征,如果出了事,后续他脱不了干系,希望张希孟帮忙化解。
可事实上朱元璋根本没有御驾亲征,这回好了,不用等天子回来,现在就可能随时出事。
李善长太需要张希孟的帮忙了。
“张相,你放心吧,老夫一定下令,把这事当成头等紧要的大事。”
张希孟也只能苦笑,“李兄,这是配合北伐,为了让战场更加顺畅,假如喧宾夺主,弄乱了次序,那就不好了。”
李善长想了想道:“这样吧,你写个详细的文书过来,我好让他们严格照办。咱们干了这么大的一件事,不可能不宣传啊!”
张希孟勉强点头,算是认可了李善长的话。
不过很显然,指望着老李,这事没准会出乱子……张希孟又随即去见了朱升,随后又找了宋濂等人。
这一番忙碌下来,总算有了眉目。
经过大家伙的商议,决定由宋濂前往庐陵,去文天祥的庙宇前,宣读这一次北伐檄文,告慰前人,鼓舞人心士气……
“张相放心吧,我务必把这事情办好。”
宋濂行动之前,特意邀请了几个报社的撰稿人……大明虽然早就有了报纸,但大体上还是延续邸报的风格,是各路消息的集合,而这一次,宋濂以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接受采访,直接宣扬国策,还是大姑娘上花轿,纯属头一遭。
这几位撰稿人面对着宋濂,也是战战兢兢,生怕会惹恼这位位高权重的宋学士。
不过随着交流展开,宋濂儒雅随和,还是很受欢迎。
他们一直谈到了二更天,回去之后,这几位连夜撰稿,连觉都没敢睡……到了第二天,所有报纸,通栏标题:文丞相,在天之灵,可以告慰了!
报纸的出现,算是极大丰富了百姓生活,至少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尤其是城市里的百姓,哪怕不识字,也喜欢抽空去茶馆,茶摊坐坐,专找那种有人读报的。
要一壶茶,听一段报纸,即解了渴,又充实了精神,可以带着双重满足,回家睡觉了。
其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老百姓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当有限。或者干脆点说,几乎为零。
首先,书籍是很昂贵的,其次除了四书五经之外的杂书,由于印刷数量稀少,价钱更昂贵,或者干脆就是有价无市。
满世界找,也买不到一本。
所以说很多穷书生,只会之乎者也,一点有用的东西都不知道,那也就不奇怪了。
普通百姓了解历史,了解外面,除了长辈讲故事之外,也就是一些说书唱戏的江湖艺人。
能从家里学到多少,那要看长辈如何,通常世代务农的家庭,又能知道多少呢?
至于江湖艺人,他们倒是口若悬河,可仔细一听,就知道他们讲的东西,和历史大相径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像三国这种重灾区,艺人只是捡前面热闹的讲……哪怕是三国演义成书之后,多数情况,也不会讲到结尾,甚至到走麦城,或者白帝城托孤之前,就给结束了。
毕竟后面越来越悲伤,普通的百姓大约也和读者们的胃口一样,我看书图个乐,凭什么写那些悲伤的部分,给我们个大团圆的快乐结局不行吗?
你让我们伤心,我们就不看,不花钱,让你喝西北风去!
这样做的结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很有趣的民间史学……在民间史学里,大唐朝是瓦岗山的那帮英雄好汉打出来的,李世民就是个很文弱的摆设。
岳飞的后人是继承遗志,发兵北伐的,那個让人咬牙切齿的金兀术,是被牛皋俘虏了,还有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的段子……在民间历史的宇宙中,大宋朝自然是中兴了的。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民间的故事的价值,这当然代表了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脍炙人口,流传很广,没有什么不好的。
只是在民间的体系之外,似乎应该有一个真正的历史教育,让百姓多了解一些真实,塑造共同的记忆,培养共同的价值观。
这份文化的积淀,正是华夏文明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