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崔亮错愕,老脸也不由得红了起来。

李善长也不听他废话,直接道:“你现在可以回乡,好好自己想清楚了,别着急,有的是时间,慢慢想!”

就这样,一部尚书,再次丢官罢职,灰溜溜滚回了家乡。

这事情有点麻烦,因为正常情况,吏部考核,是决定官吏升迁调度,如果吏部觉得你不行,罢免回乡,是能拿到一份俸禄养老的。

毕竟吏部是说你不适合当这个官。

可门下省不一样,是针对官员本身,不是官位的问题,而是最最基本的资格都不够的问题。

这样一来,扒下了官衣,就连俸禄都没有了。

好在回乡之后,还有一块土地,可以老实耕田度日。不用为五斗米折腰。

你们可以回乡当陶渊明去了。

以教化著称的礼部,自尚书一下,差不多三十人,一起被扒了官衣……还想教化别人,连自己都考试不合格,简直丢死人了。

羞耻程度简直相当于当了几十年和尚,突然儿女双全。

礼部成了笑柄。

而有一個衙门,羞耻程度,也能跟礼部相提并论。

翰林院那边,竟然也找出三个不合格的。

翰林学士宋濂几乎气得昏过去。

翰林院,整个大明,学历最高的地方,也出了不知道国策的废物,而且还一下子冒出三个。

宋濂觉得自己被接连暴击,死的心都有了。

不过翰林院不同于礼部,宋濂虽然是掌院学士,但是其他翰林官并不是言听计从。也正因为如此,宋濂也没有被牵连。

但宋濂也气得要死,虽然进了翰林院,我就不大管得到。

但是不要紧,我可以不让你进翰林院!

宋濂直接告诉其他人,不要为了所谓百家争鸣,放一大堆腐儒进来,尤其是那些理学儒臣,食古不化,他们不愿意跟上来,就立刻赶走!

不但要逐出翰林院,还要剥夺他们的教书资格。

一脑子浆糊,不要糊弄下一代了。

翰林院虽然对翰林官没什么约束,但是翰林院却管着天下的老师。

兴学是礼部的,但是所有老师挂名在翰林院下面……宋濂干脆请旨,别光考核官吏,连地方的老师也纳入其中。

倒是要瞧瞧,这帮人到底懂多少东西,明不明白大明的国策!

要是连老师都不知道,就别指望他们能教好学生了。

除了这俩衙门之外,国子监,詹事府,包括其他衙门都有人被罢黜。

其中最扯淡的是刑部和大理寺,竟然有官吏用错了法条……面对这种混蛋东西,朱元璋都懒得废话,直接贬为庶民,发配家乡。

而且朱元璋还特别规定了一条。

这种官吏尸位素餐,纯粹浪费国家的俸禄。

因此不但赶回家里,还要追回从前的俸禄,交不上来也没关系,反正剩下的日子里,慢慢还就是了。

毫无疑问,老朱不是贪图这点钱,他实在是气坏了。

咱不杀人,但也要让你生不如死!

这一番考试下来,其实还证明了一件事,历来都说人才难得。

现在想来,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庸才太多,放眼望去,都是废物点心,所以想要找个人才,着实难得!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想要改变这么多官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一次罢黜二百多人,还只是个开胃小菜,连正餐都谈不上。

接下来还要让门下省多多考核百官。

而且不但要考试,还要教化培养,没错,官员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这些事情,自然还要交给张希孟,让他负责。这样一来,文官的教化也都落到了他的头上,大家伙都不免要尊张希孟一声张老师。

应天的变化,天翻地覆,堪称剧烈。

而在数百里之外的苏州,百姓们感觉到的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一块刻着黄道婆功绩的石碑,送到了苏州城,就放在离着作坊不远的地方。

谁还敢说,女工出来干活,是张士诚进入苏州之后才有的,那根本是胡说八道。至少在黄道婆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聚集了许多家乡女工,一起织布纺纱。

而且谁说女人干不好纺织行业的?黄道婆不但教授织布技术,还改进了织机,如今流行苏州和松江的织机,就是以黄道婆改进的为基础。

一面石碑,就破除了大部分的谣言。

从皇宫来苏州的采买,第一站就来了沈如兰的作坊。

“不错,确实不错!伱们的丝绸织的用心,不出意外,这一次必定入选御用织物!”

沈如兰等人长长出口气,这才道:“总算是能孝敬陛下,看看谁还敢说我们织的丝绸不干净!”

这时候竟又有消息传来,丝绸大户仰家的绸缎作坊被查封了!

原来就是他们出钱,让人写文章,说女工有伤风化。有趣的是,他们家就是被手下女工告了……原来不许使用女工的意思,是你们不许用,我可以随便用啊!

在一众丝绸作坊当中,由女工主导的作坊,独占鳌头,拿到了皇家大单,一共是两百三十匹上等丝绸。

数量算不得多,但却是来自皇家的认可,成为了御用之物。

沈如兰为首的女工,陷入了巨大的喜悦之中

加上给黄道婆树碑立传,又严惩了苛待女工的仰家作坊。

喜事一件连着一件,大家伙一扫前日的沮丧,笑逐颜开,脸上跟开了花似的。

“苦日子熬过来了,咱们接下来可要多采买写生丝,明年大干一场,争取到年底,咱们,咱们都有新房子住,年夜饭有肉吃!”

女工们笑呵呵畅想着未来,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洪武三年也即将过去,新的一年已经不远了。

朱元璋采买丝绸,也是为了给皇子添置点新衣服。

给儿子买,就没法不给后妃买,马氏老夫老妻不在乎,但那几个皇妃不好忽视,人家本来就年轻,入宫之后,又见不到几次皇帝,如果每逢年节,连点衣服赏银都没有,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妃子孩子一多,简单算在一起,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足足二百三十匹丝绸,还是让朱元璋肉疼了许久。

不过不管他怎么肉疼,还是要送一份去张家,给张家的小少爷添置新衣服。

这个小娃娃足足拿了朱棣的两倍之多。

顺便说一句,张希孟没有答应老朱的命名方式,那套顺口溜加五行相生的玩法,还是留给老朱家子弟吧。

张希孟只是随便琢磨了一下,就给儿子取名“庶宁”,大约就是庶民安宁的意思,很符合张相的品味。

不过也有人说这名字不得了,来自易经,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以后这孩子必定能治国平天下,张家两代贤相,冠绝古今,实在是让人仰望。

明臣》小说在线阅读_第7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木七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臣第7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