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只不过这事情又引出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兴学的问题,要让大多数的平民子弟读到书,能够通过努力,跻身官场,不然官位只是留给士大夫之家,穷苦人没有出路,也就不愿意读书了。主公的俸禄依旧成了养士的银钱,这就违背了初衷。当然了,如何兴学,这也是一件大事,应该由礼部拿出方案才是。”

这时候杨元杲急忙站出来,躬身道:“张相所言极是,礼部责无旁贷,必定在近日拿出方略,上呈中书。”

杨元杲一心挽回失误,故此显得十分热忱。

张希孟又笑道:“从兴学又说到了另一件事……前面在应天举办科举,我们一次录取了几百人。其实这就是要扩大官吏队伍。所谓的师爷、幕僚,这种东西要不得。如果各级衙门着实缺少娴熟的人手,可以安排正式的职位。师爷幕僚,不在官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谁请了一个和尚当师爷,是不是遇到了事情,还要请菩萨保佑?求龙王降雨?这还是牧守一方的官员吗?”

“所以像什么幕僚的开支,还有些迎来送往,人情往份,这里面大有藏掖!过年过节,婚丧喜庆,同僚之间,送一包茶叶,提一盒点心,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能算过分。”

说到这里,张希孟顿了顿,才继续道:“但是有人真金白银,大肆送礼,为了欢迎上官,一顿饭吃上百两银子,这肯定不行!所以职田,职钱这些东西,也不用想了。。”

“但是考虑到一些官吏确实居住困难,还有一些官位高,年纪大,事情多,也要考虑配属一些随从,这也是合乎情理的。”

“总而言之,我的意思是参考百姓的平均收入,考虑到地方花销开支……官员俸禄在百姓平均收入的两倍到五倍之间,既不会太过穷酸,活不下去,但也不至于高不可攀,举天下财力,尚且不能奉养官吏。”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随着战事进展,天灾人祸,粮食价格不免波动,每隔两三年,还要检讨一次俸禄高低,做出调整。不能一下子定死,以后再也不许改了。”

张希孟笑道:“主公,李相,这就是我的一些愚见,还请主公决断。”

所有官吏,此刻看向张希孟的目光,都炽热起来。

本来大家伙都要认命了,现在有张希孟的这番话,总算起死回生了,张相啊,你可真是个大好人啊!

张希孟这番话说完,球自然而然送到了朱元璋脚下。

其实朱元璋也在反思,当时陶安说出那番话,不愿意和老百姓一样,朱元璋就动了杀人的念头,想处死老匹夫,让下面人看看,你要斯文体面,咱就帮你体面!

但老朱到底没有下杀手,说到底陶安还是做了不少事情,而且也只是说说,并没有真的干什么坏事。

最最关键,如今他朱元璋连南方大区还没有扫平,至少天完还有相当的力量,这时候逼迫太紧,的确是可能投靠其他人的。

身为一个君王,还是要笼络人心,维持下面的平稳。

而且陶安一时嘴快,也算是有功,等于给朱元璋提了一个醒。

不要以为自己治下就跟自己是一条心。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并不那么赞同张希孟的主张,他们自是随风倒,曲意逢迎,嘴上喊喊罢了,并没有真正铭刻在心里,更没有身体力行的勇气。

有太多人还是觉得,他们非比寻常,应该享受更好的待遇,普通人都该老老实实,供他们驱使,乖乖给他们抬轿子,这才是太平盛世,才是圣君明主。

连这点小要求都不能满足,那就是昏君无疑了。

哪怕对国家有利,我们也一样编排你。

当朱元璋意识到有那么一些人,怎么也养不熟,他真的想动刀子,非常非常想……但是在这个时候,马氏劝阻了他。

马氏的道理也很简单,陶安跳出来了,他尚且有不杀的理由,那些人只是在心里想想,又怎么动刀子?

你硬是要处置,就不免错杀好人,反而撼动了自己的威望。

一个人杀伐果决,不是看能杀多少人。而是面对必须要杀的人,会不会心慈手软,网开一面?

就比如胡三舍,他的罪行清清楚楚,他爹又在军前领兵,这是一个难题,你朱重八杀了,足以告诉天下人,你是个什么人。

而针对陶安这种,有着士大夫习气的文臣,除非他们真的贪赃枉法,证据确凿,才能动刀子,不然就很容易吓到那些想要归附过来的读书人,得不偿失。

这个天底下能改变朱元璋心思的人不多,敢直接点名朱重八,告诉他该怎么做的,就只有这么一个了。

老朱自然从善如流,但是他的心里头还有那么一点不痛快,觉得文臣跟自己隔了肚皮,不是一条心。

到了今天,张希孟把新的方案拿出来。

朱元璋很满意,也终于有了下台阶的机会。

“咱心里清楚,有很多人瞧不起穷苦百姓,觉得这帮土里刨食的农户一钱不值,就是蒿草蝼蚁……但是咱想说一句,你们的上位,咱朱元璋就是从这群人中间走出来的,咱的几位大将,都是这样的苦出身,咱的将士,更是一群往上数多少代,都是穷鬼的老实人。”

朱元璋扫视全场,冷冷道:“你们大家伙,还是觉得穷棒子一钱不值吗?”

这回不用张希孟表态了,李善长直接带头跪倒,披肝沥胆,动容道:“上位,臣在当上小吏之前,家中也颇为困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冬天读书的时候,手掌尽是冻疮,臣也想进京考个进士,光宗耀祖。但是没有法子,家里头出不起盘缠,就只能做个小吏,苦熬着,要不是遇上了上位,臣,臣这一辈子,也就完了。”

李善长说得入情入理,很是动人,朱元璋都跟着点头赞叹。倒是张希孟,他似乎记得李善长说过,家里头的条件还不错,不然怎么有机会读书?

他也曾经以书香门第自己,那意思是你张希孟也别太骄傲了。

怎么一转眼又成了穷鬼?

难道李善长他们家也归了薛定谔了?

是穷是富,成了玄学?

不过你也不能说老李撒谎,毕竟在这些文官中间,的确有出身很凄苦,求学很艰难的……比如宋濂!

他就对朱元璋的这番表态很是赞同,而且他也没有去闹什么俸禄的事情。

如今张希孟针对俸禄的设计,已经让宋濂很满意了。

“上位,臣窃以为官俸比普通百姓多五倍,又是身在朝中,不用担心什么。已经是天恩浩荡。须知道像赵宋那样,恨不得掏空国库,奉养士大夫,是损不足而奉有余。民生凋敝,起义不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既然要重定纲常,再造乾坤,就该果断摒弃前朝弊政,一切以天理人心为念,以百姓为本……如此拟定典章制度,才能长长久久,太平万年!”

总算还有个识大体的文臣,朱元璋的怒火也减少了三分。

“宋学士说得有理,咱们亲眼看着大元的天下分崩离析,也知道华夏的千年兴衰起落,周天下毁于天子肆意胡为,予求予取。赵宋亡于上奢下贪,天子昏聩,官绅需索无度。民不聊生,外寇入侵……这些教训不可谓不惨痛,咱可以容忍官员多得一些俸禄,但是绝不能允许你们作威作福,把百姓视作鱼肉,。咱希望你们记住今天的话。俸禄的事情,回头让张相和李相商议妥当,尽快公布。从此之后,咱也会严查百官,一旦发现贪赃枉法,咱一定不会手软!”

明臣》小说在线阅读_第4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木七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臣第4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