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岳飞作为恢复中原派的中坚,不改初心的表率,战果辉煌的神将,敌不过一群堕落的君臣,被这帮小人联手害死了。

所以说在岳飞坟前,跪着的不能只是秦桧等人,还必须有高宗赵构,因为他们都是罪魁祸首,不分彼此!

此时重提旧事,不是让一个死去几百年的皇帝,给一个臣子下跪那么简单,也不牵连什么皇权问题。

最最根本的,既然上位提出恢复中华,驱逐胡虏,那么就必须彻彻底底清算过去,消除人心当中的怯懦卑劣,放弃抱残守缺的懦夫行径。

哪怕贵为天子,在这件事情上,错了就是错了,该跪也要跪。

敬岳飞,敬的是恢复中原之志。

鄙夷赵构,鄙夷的是怯懦无耻之行。

所谓正本清源,明辨是非,要的就是这个!

高启把这篇文章流传出来,而且还堂而皇之署上了“青丘子”的名字。

没错,就是我写的,有想辩论的,只管过来就是。

刹那间,沸腾的议论,竟然有那么一丝丝冷静了。

“青丘子此论一出,谁与争锋啊!”

宋濂感慨万千,“张相,这人的一支大笔,胜过老夫百倍,有如此才子归附,也是国之幸事。”

张希孟含笑点头,“确实,他的话就连我也十分赞同,写不出更高明的东西了……不过这事情只怕没有这么简单。”

“什么?”宋濂大惊失色,“张相,上位英明睿智,心怀壮志,又有雄文在此,道理明白,难道还有人能推翻了?”

张希孟一笑,“夫人带着公子过来了。”

“啊?”宋濂又是一惊,“张相,你,你不是和夫人很熟悉吗?又是公子的师父,难道夫人会反对这事?”

“不不不!”

张希孟摆手,“这事跟夫人也没有多大关系,只是有人找到了夫人,要跟主公认一门亲戚。”

“亲戚?”宋濂大吃一惊,什么亲戚?

朱元璋还有亲戚吗?

老朱大哥的次子朱文正,二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不是全都过来了吗?

貌似还有个大姐,不过朱元璋也早就说过了,这个大姐和他关系不好,早在多年前就断绝往来,或许早就死了,老朱家哪里还有亲戚?

“是,是朱夫子的后人。”

“朱熹?”宋濂更加吃惊,“张相,上位和朱熹有亲戚?”

“谁知道呢!”张希孟两手一摊,“疏不间亲,这事我也没法掺和,夫人也没法掺和,就只能看主公怎么办了。”

宋濂愕然半晌,他渐渐想明白了朱家人为什么会在这时候冒出来……朱熹作为理学大儒,一生辩经无数,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论述正统,替南渡的赵官家擦胭脂抹粉。甚至说理学都是为了这件大事服务的工具。

如今完颜构的绰号流传甚广,人尽皆知。

等于是否定了宋室南渡之后的正统,如果说靖康之前的宋朝,还勉强能充当中原正统,那么在靖康之后,宋朝就是个确确实实的小朝廷,而且还是卑躬屈膝的小朝廷。

借着讨论岳飞的案子,等于把宋朝的正统给否定了,也不啻于把朱熹的坟给刨了。

事情做到了这个地步,有人出来反弹,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道理讲不过,就要打人情牌了。

宋濂怔了怔,他竟然有些不知说什么,毕竟要是有人跟他说,你是圣人后代,出身显赫,他也会高兴的。

别人一直诟病朱元璋,不就是嫌弃他出身低微吗?

如果能攀上朱熹的高枝儿,那可就一步登天了。

“张相,用不用去拜见上位,把一些事情说清楚?”

张希孟淡然一笑,“说什么?就算主公真的要认下这门亲戚,我们还能反对不成?”

“那,那我们的大业怎么办?”

张希孟略微沉吟,笑道:“所以说,我们要对主公有信心!这事主公能做出最好的决定,我们要相信主公!”

张希孟顿了顿,向窗外眺望,看着白云团团,绿树茵茵,轻叹一声,“宋学士,你是个文人,我也算半个文人,文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好为人师。总想着去教导别人什么,过去有人捧着孔孟之道,胁迫天子,我们要是拿自己的道理,强求主公,那就是犯了过去文人的毛病……毕竟主公可不是赵家人啊!”

宋濂猛然吸了口气,他觉得张希孟的话大有内涵,此时登门,逼着老朱认亲,算不算胁迫强求呢?

宋濂是金华人,在浙东文人圈子,有着相当的地位,刘伯温,叶琛,他们都属于这个圈子,也就是所谓的浙东文人。

有人在分析明初的朝局之时,很愿意提到浙东和淮西两个集团,还煞有介事分析这两伙人是怎么争斗的。

可事实上,浙东文人又怎么能和淮西勋贵抗衡?双方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光是看看明初功臣是怎么封赏的,就一清二楚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浙东文人也的确和皇帝,和淮西勋贵,多有分歧……如果自己推究,就会发现,这些文人其实是想恢复理学之下,天子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诸如刘伯温等人,就天然看着勋贵不顺眼,宋濂也尽力教导太子,希望培养出一个符合他们期望的圣君。

而一路打下天下的朱元璋,又不甘心被文官夺权,双方你争我夺,矛盾冲突到了最高点,就是废除了宰相制度,天子乾纲独断。

但是由于张希孟的参与,加上他鼓捣出来的新的理论,刘基、宋濂,甚至是高启,还有许许多多的文人,站在了张希孟这边,秉持着恢复中华,再造乾坤的信念,投入到了时代的洪流当中。

铁板一块的士人集团,在这里被撕扯开了。

宋濂私下里得到了不知道多少老朋友的请托,都是希望他规劝朱元璋,不要自毁纲常,以免人心大乱,天崩地裂。

对于这些言辞,宋濂有着深深的担忧,他真怕朱元璋会改变主意,到时候他们鼓捣的东西,全都成了一场空。

但是当他听到了张希孟的这番话之后,宋濂竟然有另一番想法……朱元璋那是当世雄主,又处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候。

一面是程朱理学,一面是张希孟提出的学说,二者孰优孰劣,究竟哪个更好,选择权应该交给朱元璋才对。

这才是臣子的本分,而且身为臣子,似乎对自己的主公也该有足够的信心才对。

宋濂越发平静了,你们随便出招吧,倒要看看,能拿出什么东西来!

朱元璋和朱熹有亲戚吗?

如果仔细推究,似乎还真有那么一点联系,朱元璋祖上最初在句容当佃农,后来过不下去,就迁居盱眙,有迁居濠州。

而句容的朱氏,往上数,的确和朱熹是一家子,大约的情况就是朱熹的七世祖,和朱元璋的十五世祖,是同一个人。

又因为朱氏源自黄帝后裔,朱熹是一百二十五世孙,朱元璋是一百三十三世孙。

再说得直白一点,两个人约等于都是炎黄子孙的关系,或许能稍微亲近一点,但也仅此而已。

不过既然是朱老夫子的后人,又是登门认亲,朱元璋也没有怠慢,而是亲自请进了住处,对坐相谈。

来的这个人叫做朱铭,据说是句容朱氏的人,在当地还小有名望。

明臣》小说在线阅读_第4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木七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臣第4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