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这老头站出来一说话,总算把高启救了,他也急忙把嘴边的话都咽回去,默默观察,看看这位老先生有什么高论……

“高公,这个朱元璋的确可恶,他数次欺辱俺老张,偏偏,偏偏俺又无可奈何,真是气死个人!”张士诚唉声叹气。

高明呵呵一笑,“大王莫忧,实不相瞒,老朽这几年暂居乡间,倒是写了一个曲目,叫做《琵琶记》,我听闻朱家军贯会以戏曲收买人心,什么单骑夺城,什么白毛女……据老夫看,他们这些东西,也只能哄骗下里巴人,看个热闹而已。”

老头自信满满,神态之中,带着充足的把握。

大家伙也都吓了一跳,乖乖,这老头要出手了?

那可是老神仙放屁,不同凡响啊!

从戏曲下手,跟朱家军打宣传战,破掉朱元璋咄咄逼人的态势……妙,简直太妙了!

几乎一瞬间,所有人都来了精神头儿,争相询问,各种马屁满天飞。

只要菜根道人愿意出手,小小朱家军,根本不在话下,对了,他们那边演戏最好的,叫,叫什么来的?

吴大头!

呸!

一听就不是什么正经文人,怎么可能是老神仙的对手。

这一次宴会,很快变成了对高明的吹捧,连带着张士诚都跟着打起精神,看样子余尧臣父子就是个异类,用不着太过担心。

在场众人,唯独高启,暗暗松口气,他这算是死里逃生。

不过提起琵琶记,高启却有些想法了。

注意啊,琵琶记不是琵琶行,正如陈情表不是陈情令一样……

相比起琵琶行的缠绵缱绻,琵琶记就刚猛多了。

这出戏最早出自宋代,说的是一个书生进京赶考,中了状元,然后被相府看中,成了相府赘婿。

书生抛弃爹妈,不顾发妻死活,家中遭了灾,父母都死了,发妻安葬了爹娘,背着琵琶,弹曲要饭,进京寻找丈夫。

身为相府赘婿的书生不愿意相认,还放马冲撞,要踩死妻子。

他的举动惹恼了上天,降下天雷,把这个负心人给劈碎了,连点渣都不剩。

坦白讲,这么一出戏,貌似怎么改,都未必能改好,高启虽然不是戏曲行家,但好歹算个顶级才子,他也不知道,高老头哪来的自信,还要跟朱家军打擂台。

虽然你救了我,但还是祝愿你,丢光老脸吧!

“主公,你现在还读书吗?”

“读!每天都读!”

张希孟又道:“那主公可觉得有进步吗?”

朱元璋怔住了,莫名有些尴尬……竟然有种回到了几年前的错觉,彼时张希孟整天弄一堆书单,逼着他又是背书,又是练字,从早到晚,没有一刻清闲。

说句不客气的,要不是张希孟掺和,朱标都能早点出生。

好容易挨过了那段时间,张希孟又来问自己,老朱的心情能好才怪?

“先生可有要指点的?”

张希孟呵呵一笑,“主公,我这里刚好拿到了一出戏,你仔细瞧瞧,写一篇作者心思的分析,到时候咱们大家伙讨论,看看主公是不是睿智如神。”

朱元璋眉头紧皱,这不就是留作业,写感想吗?

都是咱给将领留,怎么又轮到自己头上了?

老朱当然一万个不愿意,可谁都知道,他当初可是拜了老师,先生教导你学问,哪能拒绝?

尊师重教,那可是孔老夫子拿醋钵大拳头定下来的规矩,不服就抡死你!

朱元璋也无可奈何,只能怀着上坟的心,接过了这篇戏曲剧本,展开观看……

张士诚还要收买人,我空心思,偷张希孟的文稿。

但是到了张希孟这里,情况就简单多了,有人直接送了过来。

朱元璋展开,默默看着,渐渐的他皱起了眉头,怎么说呢,这部戏曲让他看得很别扭,很矫情,很无病呻吟……

“先生,这是谁写的?通篇看下来,咱怎么觉得这个书生这么下贱无能呢?”

张希孟忍不住点头,“果然是一语中的,这可是大家高明的力作,要跟咱们唱对台戏!”

朱元璋干脆摇头,“就这水平?咱看他是想自取其辱吧!”

写作业是很辛苦的事情吗?

不,一点也不,朱元璋觉得自己能写一个通宵……实在是没法子,高明高老先生的神作,着实槽点满满,处处别扭,那种强行洗白的味道,简直让人作呕。便是不入流写手,诸如青灰之流,也是不敢这么塑造人物的。

那咱们不妨瞧瞧高明老先生的高明之作吧!

前面提到过,这个琵琶记并不是高明原创,而是根据已有的剧目改编的……事实上后世能看到的著名戏曲,名著,几乎都是这样,经过历朝历代,不断完善,最后才定稿,形成文字。

原本的故事,讲的是主角蔡伯喈进城赶考,攀附权贵,不认父母妻子,面对进京寻夫的妻子,放马踩踏,然后惹恼上天,被天雷劈了。

这个版本显然不那么顺眼。

高明老先生为了让蔡伯喈看起来不那么可恶,甚至有点顺眼可爱,他改了人设……说蔡伯喈是个孝子,不愿意进京赶考,只想着在家里孝顺父母,支撑门户,父母也担心他走了,没了依仗,所以蔡伯喈是不愿意进京的。

奈何朝廷下了皇榜,县衙门来人,硬是把蔡伯喈弄走了。

此时他刚刚娶妻两个月,只留下了妻子赵五娘照顾父母双亲。。他进京之后,果然就中了,朝廷任命官职,牛丞相要招上门女婿。

蔡伯喈以孝敬父母为由,要返回家里,可朝廷不许,牛丞相不放人,哪怕知道了他的家中还有妻子,也逼着他娶了自己的女儿。

朱元璋看到了这里,就已经忍不住哂笑了,这个故事多别扭啊!

试问哪个读书人不想着走仕途,考功名,光宗耀祖。蔡伯喈只是个孝子,又不是想求仙问道,不慕功名。他为什么不愿意进京赶考,只是为了孝敬父母?

但为什么父母也担心没了依仗,不放他走?

如果儿子真的有才华,考上了进士,当了大官,不是能更好照顾家庭吗?

至于榜下捉婿,辞官不做……这就更扯淡了。

高明老先生用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概括蔡伯喈的无奈。

他抗拒不了皇榜,进京赶考,抗拒不了皇帝旨意,做了官员,又挡不住牛丞相逼迫,停妻再娶。

可事实上一个孝子,考上进士之后,说是要孝养父母,大概率是会给假期的,而且还会被视为不慕荣华,不贪功名,回来之后,可是要升官重用的。

再说榜下捉婿这事,既然已经娶妻,再娶别的女子,停妻再娶,可不是小事情,就没有御史监督吗?

而且牛丞相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一个有妇之夫,还不想办法解决女婿家里的情况,只是把他留在京城府中,也不许回家探亲。

这是丞相府,还是梁山泊啊?

这出戏看了不到一半,朱元璋就有种毒发身亡的冲动。

明臣》小说在线阅读_第3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木七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臣第3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