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元廷就是反复无常,把这一招用在老朱身上,也并无不可。
但问题是朱元璋能上当吗?
施耐庵一点把握也没有,却也只能想尽办法周旋,不然还有什么办法?
张士诚已经是命悬一线……而此刻朱元璋的营中,则是一片欢天喜地,击败了张士诚,足以证明他们才是两淮大地的王者。
许多元廷的溃兵,已经向朱元璋派出了使者,希望能够投降。
老朱这边碍于保证战力的需要,并不想囫囵吞下。他希望能接收士兵,将领另外安排。
原来朱元璋的治下,肯定没法一下子安顿这么多人……因此淮安,徐州,海州,这些地方都要拿过来,才好有足够的田亩,给士兵安家,同时拿出一些钱,让将领甘心放弃兵马。
老朱的心中有了粗略的构想,但是要怎么执行,还需要思量,而最善于干这活的,就是张希孟。
在朱家军里,朱元璋自然是当之无愧的甲方爸爸,而张希孟则有点像设计师,拿出老朱满意的方案。
李善长就是项目经理,负责组织落实,其他的人,就是乖乖干活的。
他们就算不打天下,去干装修,估计也是一把好手。
不过就在老朱迟疑的时候,他的设计师来了!
张希孟竟然从扬州赶来,直接来见老朱。
朱元璋并没有大喜过望,而是心惊肉跳。
张希孟坐镇扬州,千头万绪,他怎么会突然来扬州,一定是出大事了!
“你先出去吧!”
老朱把朱文正赶了出去,要知道这几天老朱和侄子形影不离,如今却要朱文正出去,足见他的重视程度。
果不其然,张希孟见过老朱之后,直接道:“主公,元廷江南的兵马动了,和州方向发来了告急文书!”
“什么?”朱元璋一怔……坦白讲这个消息没有吓到他,因为江南元军早就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甚至这时候才来攻击和州,实在是有点晚了,已经错过了最好机会!
既没有跟脱脱南北对进,也没有旗开得胜,挽救脱脱的命运……这点倒是没有太多的疑问,因为道理很简单,以元廷的德行,加上大江阻隔,江南的元军,能准时跟脱脱配合,那才有问题呢!
只不过此刻元军出现,直取和州,让朱元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
“他们有多少人?”
“不会少于十万。”
“现在和州有谁驻扎?”朱元璋再度追问。
“有耿再成,胡海,还,还有常遇春!”张希孟说完之后,心也虚了,常遇春号称常十万,那是能领十万兵,不是能打十万兵!
“如果咱不救和州,会有什么后果?”朱元璋正色问道。
张希孟沉吟少许,无奈道:“和州是咱们后收入囊中,要说有多重要,却也未必。只是去年秋后分田,冬小麦种下去了,再有一个月,就是麦子熟了。几十万人,都等着这一季粮食填饱肚子,如果让十万元军杀过来,肆意祸害,今年和州百姓就要挨饿了!”
江南元军决定发起攻势,以时间计算,他们恐怕还是奉了脱脱的命令,毕竟粮草调拨,民夫征用,作战计划,士兵动员……这一整套下来,没有一两个月,是绝无可能的。
甚至拖个三五个月,也是寻常。
很可能脱脱南下的时候,就催促江南元军配合,一直催到了今天,脱脱都被拿下了,江南元军才有了动作。
“脱脱啊脱脱!大元朝对你都这样了,你还替元廷续命干什么?”
朱元璋深深感叹,一拍桌子,怒火直冲头顶。
张士诚已经败了,龟缩在高邮,这一次他万万不可能撑几个月。至多十天八天,就能杀进去,张士诚必败!
只要解决了张士诚,顺道收取元廷几十万溃军,占领整个两淮,指日可待。
一旦坐拥两淮之地,下江南,取山东,都是唾手可得。
灭亡元廷,也是指日可待。
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大都的龙椅都在招手,走上人生巅峰,就在眼前。
可如果错过了这机会,张士诚起死回生,招降纳叛,扩充实力,早晚会成为一个劲敌。
杀人不死反成仇的道理,朱元璋自然清楚。
所以一鼓作气,灭掉张士诚,利益极大。
放弃高邮,援救和州,痛失良机,后果极大!
到底要怎么选择?
一个最大的难题,又落在了朱元璋的肩头。
“先生,你能再说说不,看看咱们该怎么办,能不能两全其美?”
张希孟眉头深锁,“主公,江南元军出动了十万人,又有长江水师配合。就算他们斗志不强,咱们也要分过去一万五千人,最好两万人,才有把握。扬州刚刚拿下,至少要一万人镇得住场面,高邮经历四十万人围城,想重新包围高邮,怎么也要五万人,其中还要有两万老兵……再有,元军几十万人溃散,泗州,天长,六合,滁州,这些地方,没有大几千精锐结合几万民兵,别想守住。”
账算到了这里,张希孟已经说不下去了,朱家军还是太少了,无论如何,也没法兼顾,全都想要,就是全都落空。
所以必须做出决断。
滁州等地是根本,不能出事。
扬州已经吃进去了,也不能吐出来。
高邮,和州,到底要选哪一个吧?
“先生觉得应该是哪个?”
张希孟笑容凄苦,“说实话,我不知道。”
“为什么?”
“因为和州落入我们手中几个月,苦心经营,才有了现在的局面。只要到今年五六月份,完成夏粮收获,和州就活了,会成为堪比滁州的根基之地。无论如何,也不该放弃。可话又说回来,几十万元廷溃军,张士诚这个未来的大敌,还有食盐的利益,无论如何,也要比和州大得多……”张希孟无奈长叹,“主公,我说句挨骂的话,这个决定只能您来做。我只负责盛放主公深思熟虑的果实,我,我就是卑微的公器而已!”
张希孟默默低下了头,其实相处两年多以来,张希孟已经不止一次认识到他的缺陷……
就拿眼前的局面来说,该怎么选择?
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其实这是句正确的废话,如果能分得清厉害轻重,还用得着纠结吗?
而且面对这种问题,穿越的经验并不能帮助张希孟做出正确的判断,相反,还会干扰张希孟,这也是他没法给出最终建议的原因。
道理不复杂……因为历史告诉张希孟,江南元军不堪一击,历史好告诉他,张士诚虽然问题不少,但绝对不是好惹的,这么好的机会,无论付出多少,都给尽快消灭张士诚才是。
根据这两条,张希孟大概率是会选择继续对付张士诚,而放任元军攻取和州,等解决了张士诚,在回头对付元军,至于那时候局面如何,就不是他能预料的了。
从轻重利害上看,似乎就是这样的。
可是别忘了,现实永远是无比复杂的一个混沌。
朱家军攻取了和州之后,曾经沿江建立烽火台,兴修水利,做了许多事情。而为了支应工程,从粮食银行借了不少粮,朱元璋也从滁州的仓库之中,调拨了许多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