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有消息传来,一个又一个的村子,产量如何,是不是附和预估,需不需要派遣人员帮忙……他是全力以赴处理。
由于公务太忙了,李善长等人再度得到了拯救,跟张希孟一起坐镇指挥。
渐渐的,老李露出了惊骇的神色,对于张希孟,又多了一分尊重。
这小子简直神了!
谁都知道,征收田赋是最难的,各地都有抗税的情况,老百姓不愿意交,胥吏想着占便宜,双方你争我夺,冲突不断,哪年都会有人被逼死。
可是今年的情况大不相同。
各地已经张贴了告示,每村一张,还有人专门讲解,告诉大家伙,税收标准是怎么制定的,要怎么缴纳田赋。
一切的一切,都讲清楚了。
到了收获的时候,百姓们彻夜劳碌,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稻麦抢收完备,有八成的粮食,入了仓库。
就在还剩下一些粮食没有收完的情况下,一些村子的老农凑在了打谷场,商量了起来。
“张二叔,咱们村子一共要交一千一百石零五斗,我们都算好了。上位对咱们这么好,不能让上位费事,咱自己送去!”
中间的老汉点了点头,“做人知恩图报,这是好事,谁送去?”
“我!”一个小老头干脆答道:“二叔,我们家丁多,田多,还有牲口马车,我们送去!”
张二叔想了想,斟酌道:“你们愿意为大家伙办事,可也不能亏了你们,村子里再找三十个青壮,跟着你们一起去。对了,再,再多带些粮食,拿一千二百石吧!别到时候不够,丢了咱们上湾村的脸。”
小老头点头,他起身要去安排,张二叔又叫住了他。
“告诉下去,让家家户户都好好挑,把顶好的粮食选出来,可不许有秕谷,更不许掺砂石草棍,明白吗?”
“明白!”
小老头转身下去,其他的老农也散了,当天夜里,整个村子就忙活下去,妇人们拿着笸箩,仔细筛选。
将挑好的粮食装进袋子里,每一袋都装得满满的,重量远远超出规定。
即便如此,大家伙还要多准备一些。
“这是给上位的,要是掺了坏的,那就是没良心,这辈子只能生闺女,生不出儿子来!”
面对着可能绝后的诅咒,当真没有谁敢马虎。
天还不亮,运送粮食的队伍就出了村子,直奔滁州城而去。
在车队前面的一面小旗上,写着歪歪扭扭的四个字:纳粮报恩!
老百姓提前主动交田赋,而且还是超额缴纳!
简直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
可就是发生在了滁州大地上。
装载着粮食的车队所过之处,都吸引了无数的目光,有的百姓拿着清水干粮过来,主动询问,当知道他们的打算之后,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
“做得对,做得好!上位对咱们有恩,有大恩!咱们就要报恩!”
“该怎么报恩?还不是多纳粮,让上位的兵吃得饱饱的,用力气杀鞑子。”
“说到底,还不是让咱们大家伙能过安稳的日子,能吃饱穿暖。”
很快各个村子,丁多粮多的人家,主动带头,带着田赋,涌向了滁州。
面对此情此景,你说李善长能不心惊肉跳吗?
过去拿刀逼着,未必能收上来的税粮,现在主动送来了。
人心如此,还有什么好迟疑的。
上位就是天命所归!
李善长为了避免混乱,立刻跟张希孟商议,不能任由各地盲目送粮,万一重复了,或者来不及送入仓库,那就不好了。
因此他们暂时规定,要求几个村子提前商议好,并且得到可以起运的命令,或是三千石,或是五千石,最多一万石,一起起运,送到制定的仓库。
然后由他们开具完粮纳税的凭据,再返回村子。
张希孟自然是同意,又请示了朱元璋。
老朱也答应了,不过他加了一条,所有主动送粮过来的人,他都要亲自见见,请大家伙吃顿饭,问问村子的情况。
再有,如果有人确实伶俐,会办事,就留下来,充任官吏。
从农民一下子成为官员,也就是老朱干得出来。
张希孟也同意了,毕竟能组织几千石粮食运输,怎么看都是有本事的,而且能力突出,绝不是书呆子。
只要适当考察一下,就可以大胆使用。
从老朱这里出来,张希孟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我的天啊!
这不就是粮长制吗?
张希孟隐约记得,很多人都把粮长制视作一种落后的财税制度……觉得让粮长将粮食运到指定的区域,效率低下,缺少管理,拖欠积压,是常有的事。
由此也造成了大明朝户部财政的窘迫。
甚至粮长制被视作朱元璋小农意识入骨,不懂财政,异想天开的证据。
是很多人咬牙切齿,希望改革的弊政。
这些看法也没错,只是在这么想之前,能不能稍微肯定一下,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由于土地分配公平,执法严明。
百姓主动缴纳田赋,一些地区汇总到丁多田多的富户手里,而富户主动运粮去太仓……中间省去了多少官吏,避免了多少贪墨害民?
而各地的粮长也会得到老朱的提拔重用,有人甚至能当到布政使,六部尚书,在科举和国子监之外,又有了一条晋升的渠道。
又是何等光荣!
一项良政,为什么会崩溃?
土地兼并,许多百姓无以为生,缙绅大户却趁机躲避田赋,把原本在他们身上的田赋,都转嫁给小民。
这样一来,谁还愿意主动交粮?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众正满盈,谁又愿意给一个粮长官位?毕竟那么多进士还不够分!
一切的基础都毁掉了,粮长制自然也就成了弊政了。
这事能怪朱元璋吗?张希孟无奈咧嘴笑笑,就应该怪朱元璋,不是你建立了大明朝,哪来的明朝灭亡啊!
张希孟甩了甩头,直奔常平仓而去,他没空想乱七八糟的事情,还要赶快统计收上来多少粮食呢!
五月底到六月初的滁州,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走起路来,跟一阵风似的,生怕浪费片刻功夫。
一直忙活到六月初十,朱元璋才下令,把大家伙都叫来,又很用心准备了一桌菜肴,尤其难得,还有几坛好酒。
这是要款待功臣啊!
张希孟,李善长,还有一大堆的文武,全都来了……在入席之前,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李善长坚持让张希孟坐在首位。
你功劳大,该是你的!
张希孟看了看,心说你年纪大,位置又高,还是你最合适。
这俩人都在努力演着谦逊低调,可是有人看不下去了,肚子都饿了,还玩这些虚的!
彭早住一屁股坐在了前面,还冲着张希孟眨了眨眼睛。这回没什么可说了,赶快入座吧。这时候老朱也来了,他看了一下子左手边的彭早住,也没说什么,毕竟眼下还没有那么多规矩。
老朱笑道:“咱本想着请吴大头过来,好好演一出戏,助助兴,可是一想他们也下地干活,挺不容易的。现在又是丰收了,不少人都请他们过去唱戏,咱就不添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