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在仔细推敲了一夜之后,李善长主动来拜见朱元璋。

而朱元璋此刻也在和张希孟聊分田的事情,贾鲁也在。

要说起来,田绝不是那么容易分的。

眼前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张家的仆人老王是怎么被抓住的,又是怎么送到张希孟手里的……这事情还挺有趣的。

前面不是说了,有一批士兵,偷了兵器,逃回了家乡,不愿意跟着朱元璋干了。

当时老朱去救郭子兴,也顾不上这些人,还生怕他们一走,影响了军心。

可是这帮人回到了家里,也没闲着。他们在军中见识了处置卢家,见识了分田,觉得热血沸腾,就该这么干……大家伙都是穷苦人,回家之后,就赶快落实。

他们聚集了一百多人,把当地一个地主,两家富户都给抓起来,当众砍头。

然后就组织分田……可是在这时候他们傻眼了,因为没有人读过书,也算不清田亩多少,不知道该怎么执行。

很凑巧,老王偷了张家的首饰,本想往南跑,找个太平的地方躲起来。可是兵荒马乱,根本跑不掉,他身上拿着一包首饰,想找个当铺换钱都很艰难。

他只能藏身村子里,靠着一个老农帮忙度日。他也够不要脸的,竟然拾起了张老爹的身份……说自己是读书人,为了躲避战祸,结果不幸遇到了元兵,妻儿都死了,他好容易逃出性命云云……

老农收留了他,给他住的地方,又给他一些粮食,条件就是每月收一件首饰。

老王躲了好几个月,元兵也退了,他就琢磨着去一个安稳的地方。

还没走成,就让一帮兵找出来,你不是识字吗?不是读过书吗?

帮我们分田!

老王很傻眼,我就是个奴仆,你们就拿这个考验我?

士兵们不管这些,刀压在了脖子上。

老王只能答应,不过很快他就发现了,分田这事,可大有关键……哪块好,哪块坏,有没有灌溉,一亩水浇地比起一亩普通的田,产量能高出一半。

还有,在农村缺少测量工具,因此估算土地面积,用的是弓步法,一弓步算五尺。这就出了问题了,一个大个子和一个小个子,腿长肯定不一样,弓步也不一般大。

发现了这些之后,老王就来了本事,他在这一群人里面,不停挑唆,给这个多一点,给那个少一点,制造矛盾,拉拢分化。

总而言之,把他在张家管事,练出来的嘈聒本事,全拿出来了。

还有几天下来,这一百多士兵,就四分五裂,彼此都动了刀子,伤了好几个。

老王却是相当满意,因为只要继续下去,这帮人收拾不了残局,就都要听自己摆布。

他能掌握这一百多人,就能跟元廷勾搭,弄个团练乡勇的身份,没准还能谋个官位。张家不愿意给元廷做事,那是他们傻!

可以说,老王的计划几乎成功了。

可就在这时候,朱元璋救出了郭子兴,又设法化解了战事,没有让郭子兴和赵均用开战……瞬间老朱名声大振,村子里的老人听到了消息,又看了看乱成一锅粥的分田。

干脆把这帮士兵叫到了祠堂,跟他们把话说开了。

你们没那个本事,别痴心妄想了,再说你们背叛了朱公子,就不怕朱公子问罪?

这些士兵一看,似乎也的确是这样。

他们干脆放弃成见,一起去临淮镇请罪。

在他们动身之前,把老王给抓了起来。

都是这个混账东西,害得他们内讧,一定要交给上位发落,狠狠惩治。

就这样,他们押着老王,到了临淮,顺便把老王身上的那一包首饰也上缴老朱。

最初朱元璋还不知道这个人跟张希孟有关系,可是看到了长命锁,金镯子,上面都有刻字,一下子就想到了张希孟。

“主公,临淮镇只是小试牛刀,往定远去,分田就是一切的核心,务必要分好,分得妥当,分得心服口服,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民心!”

朱元璋连连点头,他也不想跟那一百多个蠢货一样,把自己弄得四分五裂,内斗起来。

正在这时候,李善长来了。

“上位,卑职正好有些见解,要说与上位参详。”李善长自信满满。

李善长向朱元璋见礼之后,似乎是不经意地瞥了张希孟一眼,竟然有那么一丝挑衅的味道。

张希孟不由得打起了精神,这个姓李的可不是寻常人物,必须小心应付。

倒是贾鲁,依旧老神在在,根本不放在心上,张希孟太年轻,李善长地位太卑微,就是小孩子掐架,用不着他老人家在意。

“上位,卑职钻研分田之策后,略有心得。卑职以为,这套办法应该脱胎于北魏隋唐的均田之法,不知道我说的对吗?”

张希孟下意识点头,表示赞同。

从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在这片土地之上的百姓,便不再对贵族唯命是从,如果你敢让我们活不下去,老子就跟你玩命到底!

深知百姓力量的汉代帝王,奉行了打击豪强,抑制兼并的政策,回应百姓的声音。这才有了通西域,灭匈奴,封狼居胥的丰功伟绩。

而在经历了汉末三国,五胡乱华的超级大乱之后,为了更好安定人心,获得百姓支持,从北魏开始,出现了明文规定的均田制。

作为北魏精神的继承者,北周,隋唐,都在延续这一条路子……而到了唐初,均田制更加完备。

一个丁口能得到永业田和口分田,永业田用来种植桑麻,且能够传承子孙后代,口分田则是种植粮食,人死之后,需要收回,然后进行重新分配。

唐初奉行均田制,财税征收采用租庸调,兵制采用府兵……这三者结合,就是大唐雄兵,横扫天下的全部奥秘。

张希孟在撰写分田办法的时候,就引入了唐朝的思路……只不过他把永业田换成了口粮田,而且加入了口粮田免田租的规定。

当然了,这种规模的改头换面,自然是瞒不过李善长这种经年老吏,所以张希孟也就坦然承认。

“李先生可有指教?”

李善长一笑,“谈不上指教,只是有一点疑问……张先生,这个口粮田,应该是每人都有,对吧?”

张希孟点头,“没错。”

“那我想请问,某一家生出一个孩子,又恰巧死了一位老人,那这个口粮田,该怎么办?”

张希孟稍微一愣,却也很快明白过来。

口粮田是保证百姓基本温饱,也就是说,家里生了孩子,添了人口,是要多给口粮田的,可是如此一来,生人给田,死人却不收回,结果就是一些人家里的田亩只会越来越多,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他的这套授田办法,就会难以维系,陷入和唐朝均田制一样的崩溃下场!

张希孟领会了李善长的意思,却也迷糊了。

“李先生,那唐代的永业田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诸永业田,皆传子孙,不在收授之限’吗?”

张希孟讲的内容出自《唐通典》,也是后世许多人对永业田的理解,认为这是百姓自家的,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只是如李善长所说,真的传给子孙,只授不收,均田制肯定维持不下去啊!

明臣》小说在线阅读_第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木七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明臣第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