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火柴厂翻修过一次房子,还扩建了一个厂房。”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过这个镇办企业。
“什么时间?”
“走,我领你们去问问,现在几点了?”
欧阳平看了看手表:“八点一刻。”
“走,火柴厂应该有人了。”
几个人跟在陈主任的后面走出居委会。
大家还记得吧!火柴厂在张妙手诊所的南边。
欧阳平一行路过茶叶铺的时候,正看见何小翠蹲在店铺前面的台阶上刷牙。一头乌发遮挡着了整个脸。
火柴厂传达室的窗户里面伸出一个光头来:“陈主任,有事啊!”
“冯师傅,李厂长来了吗?”
“来了,刚进去。”
陈主任径直走到一间房子跟前,房间的门敞着。里面有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他正在泡茶。
“李厂长,这么早啊!”
“稀客——稀客,陈主任,你怎么有时间到我这里来啊!”李厂长站起来,迎了上来。
“这是公丨安丨局的欧阳科长,他想问你一点事情。”
“行,欧阳科长,同志们坐下来谈。”
办公室里面有两张用木条钉起来的长板凳,李厂长用一条毛巾将板凳掸了一下,然后将同志们安顿坐下。
“什么事情?欧阳科长,您请说。”
“李厂长,你们火柴厂是不是在几年前翻修过一次?”
“是啊!怎么啦?”李厂长有些疑惑。
“是那一年?”
“是一九六六年,这件事情是我经手的,所以记得很清楚。”
“是一九六六年的几月份,具体的时间,您还能记得吗?”
“你等一下,我记不得不要紧啊,我这里有资料。”李厂长打开办公桌旁边的门,从里面拿出一摞资料,“当时,我们给镇上写了一份申请,房子年久失修,渗漏的很厉害,再不修就要倒了,后来镇上给了批复,还批了几千块钱,翻修之前,我还写了一个翻修的方案。”
李厂长在一摞资料里面仔细翻找。
“找到了,欧阳科长,您看——”
欧阳平站起身,走到办公桌跟前,接过两样东西,大家都凑了上去。
一样东西是房屋翻修方案,下面标注的时间是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另一份是一张收条,上面写着:“收条,今收到火柴厂翻修房屋工程款3950元(三千九百五十元整),收款人费孝仁,1966,7,16.
“李厂长,开工的时间是在?”
“就在五月二十八号后几天,顶多两三天,竣工的时间就是七月十六号。
“李厂长,你们翻修房子用的是不是红砖?”
“欧阳科长,您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在东大小学传达室外面的窨井里面发现了两具尸体,第二具尸骸上覆盖着几十块完整的红砖。”
“我——我明白了,你们认为窨井里面的红砖是凶手在我们翻修房子的时候放到窨井里面去的。”
“在窨井的上面还有一层水泥地平,我们估计水泥地平的材料也来自你们的工地。李厂长,当时,你们的材料堆放在什么地方?”
“堆放在马路上,只占了半个路面。”
欧阳平的判断没有错。
虽然,同志们还没有找到一点有价值的线索,但从掌握的情况来看,还是有收获的,从两具尸体和麻绳腐烂的程度看,两个女人遇害的时间最多在三个月左右,从五月二十八号向前推,第一个女人遇害的时间应该在一九六六年三四月间,这两个月份正值春天;第二个女人遇害的时间在火柴厂房子翻修期间,既六月和七月上半旬,这个时间段正值夏天,前者死在春天,后者死在夏天,春天和夏天意味着什么?这两个季节正是****最猖獗的时候。尤其是夏天,夏天是女人衣服穿得最少,男人最容易心猿意马,淫心荡漾的时候。
同志们了解到的情况,好像和欧阳平的判断越来越接近,两个遇害的女人极有可能是从事**活动的**。
李厂长提供的情况更进一步地印证了郭老对两个女人死亡时间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的职业具有一定的隐蔽姓,这就决定了**的身份也有一定的隐蔽性,这大概就是没有人知道他们消失的最主要的原因,她们如同水上的浮萍和空中的飞絮,不会有人在意她们的存在。这大概就是凶手敢于下手,并且连害两命的原因吧!
窨井藏在花坛和砖墙之间,不会有人在意它,再在上面铺上一层水泥地平,可以说是万无一失,凶手做梦都不可能想到,传达室的房子会翻修,他更不可能想到传达室会向南平移一米左右,工人们在挖地基的时候正好挖到窨井上面,这是不是天意呢?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用在这里,再准确不过了。
当然,欧阳平现在所考虑的,仅仅是一种分析和判断,至于真正的情形,还是要用事实来说话。
李厂长回忆,他们在翻修和扩建房子的时候,除了木料和水泥,其它建筑材料都堆放在路边,成袋的水泥放在院子里面,路边还放了一些散装的水泥。
李厂长难道就不怕有人偷建筑材料吗?
李厂长说,附近的人拿一点水泥和沙子铺铺家门前的路,搬几块砖头垫垫床腿和桌腿,这没有什么。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民风还是不错的。即使有人拿建筑材料,也只是一星半点。
走出火柴厂的大门,欧阳平目测了一下从火柴厂到学校传达室的距离,大概在两百米左右。更深人静的时候,凶手搬几十块砖头,拎几桶水泥和沙子,应该手到擒来的事情。水泥这种东西,夜里面铺,第二天早晨就干了。完全能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告别李厂长之后,欧阳平一行在陈主任的带领下,走进了学校旁边的胡同。
胡同里面有三个院门,两个院门是单门独户,另外一个院门里面住着三户人家。
第一个院门上有一个蓝底白字的牌子:桃花坞街127号。另外两个院门分别是128号和129号。
127号的院门,陈主任敲了两遍,门才打开,开门的是一七十岁左右的老太太,家里面只有老太太一个人,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老太太的耳朵很不好使,要不是陈主任像擂鼓一样敲门,估计门是敲不开的。
陈主任在敲第一个院门的时候,同时敲开了第二个院门,大概是听到了动静,128号的院门里面探出一个女人的脑袋来。
“是陈主任啊!你们找汪奶奶有事啊?”
“小向,我们想找她了解一点情况——是为案子的事情。”
“王奶奶耳朵越来越糟糕了,他家的人都在外地,同志们到我家来了。”小向看了看欧阳平,她大概认出了同志们,胡同里面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胡同里面的人要是不知道的话,那才叫怪呢?
一行人走进128号院。
院子里面有两棵很大的石榴树,树下,有一个方形石桌,周围有几个鼓形石凳。窗台上和墙角上放着十几个榆树和松树盆景。
小向从屋子里面搬出一条长板凳,大家这才都坐下。
“我现在才知道,胡同里面一到梅雨季节就淹水,原来是窨井堵塞了。”小向已经知道了发生胡同里面的事情。
“大姐,你们平时进出胡同,有没有特别在意传达室后面的窨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