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就有禁军把榜单贴在贡院门口,很多士子早早在此等候,惊呼的声音不绝于耳。
“我中了,我中进士了!”
“怎么可能,我明明投了行卷,为什么我没中!”
由于郭浩的干涉,结果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那些投了行卷,觉得自己十拿九稳的,有一部分并没有中,也有部分和预期的排名差别很大。
而有一些没有投过行卷的,对这次考试不抱希望的,发现自己中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此时陈玄在人群中,李恒就在他旁边,二人看到自己的排名,脸上的表情都很复杂。
“怎么样李兄,这就是你说的等着?本来还以为你要和我一较高下,没想到你连个甲等都没排上。”
“这不可能,以我的才学,就算不是三甲,中个甲等也不会有问题,一定是考官判错了卷子,五道时务策我都答上了!”
陈玄此时正得意,对着李恒之前的无礼也不那么在乎了,反而笑着问道:“敢问李兄,那最后一题,你是怎么答的?”
“最后一题?善恶与格物的关系,这分明就是胡说,善恶和格物有什么关系!”
陈玄听到这话,笑容更盛了:“李兄有所不知,还是这道题的答案,就在那思句话里,也不知道是哪位大儒,能说出如此有深意的话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李兄,为善去恶你懂么,三国蜀主刘备曾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身为皇帝,为什么对刘禅说这句话,李兄难道就没想到么!”
陈玄一番话,一下子点醒了李恒,他只从字面上考虑二者的关系,却没想到更深层的含义。
其实他还是有才学的,只可惜心术不正,郭浩这道题考的就是人品,冯道也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没有否定。
如果考生能联想到刘备这句话,基本上就找到了答案,因为这句话的后半句是:“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而格物是什么,《礼记·大学》有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探究万物的规律;尊重科学规律,展现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
一个是在身正诚意的行为上用功;一个仅是在知识的累积上用功,内容层次之间相差太远。
这道题的答案是,一个人如果为善去恶,就会懂道理,而懂道理就可以让人信服,让人信服就能做好官,做好官就能治理好国家。
这个答案是翻译出来的,学子们需要引经据典,最终推倒出这个结论,这道题确实很难,但是对于一些心地善良的学子来讲,其实也不是很难。
结果公开后,郭浩没有食言,认认真真的盯了一个月,总结果赢得了天下月子信服。
可是寒门学子是满意了,很多富家子弟却不满意了,虽然他们可以通过举荐去当官,可是不用说都知道,通过这种方式当官的人,是要被人瞧不起的!
枢密使府,王峻把一个花瓶摔的粉碎,李恒跪在一旁吓了一跳,想躲闪却不敢动。
“废物,连一个南蛮子都考不过,这么多书白读了!”
看到王峻大发雷霆,李恒一句话都不敢说,同时也不知道王峻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
其实王峻发火的原因有三:
第一,郭浩之前在朝堂上的顶撞,让王峻心里一直憋着火,打算在这次科考中教训一下郭浩,没想到郭浩处处和他作对。
第二,郭浩抓了他安排的人,而且一点情面不给,还拿郭威压他,弄得他敢怒不敢言。
第三,郭浩明知道这一切是他安排的,不但没有给他面子,反而还去郭威那告了他一状,彻底撕破了脸皮。
两个人都是枢密使,郭浩平时也没什么权利,但是郭浩驸马的身份,让他无处下手。
再加上禁军中,有不少将领和郭浩关系不错,有时候甚至不听他这个枢密使的话,所有原因加起来,王峻没气的吐血就不错了。
科举发榜第二天,早朝之上,郭威对这次恩科的结果很满意,打算嘉奖郭浩和冯道。
“冯道、郭浩主持恩科有功,为朝廷选拔了不是货真价实的人才,解决了朝廷的燃眉之急,当重重奖赏。”
郭威说完,下面的大臣们议论纷纷,其中有很多人都有意见,因为他们看好的人,在这次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
“陛下,郭浩此次恩科,虽然看似公平,却有意针对富家子弟,甲等中竟无一人,臣觉得这很不正常!”
说话的叫颜衎(堪),端明殿学士,权知开封,身为开封知府,很多富家子弟都找到了他,而他的官乃是王峻推荐的。
“陛下,郭浩身为枢密副使,在恩科中滥用职权,竟然调用御前禁军,在进入考场时搜身,当众侮辱学子士人,使得很多士子不堪受辱,转身离去,这对朝廷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又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枢密院直学士陈观,和颜衎一样,他也是王峻的人,郭浩冷冷的看着二人。
接下来,又有几个大臣站出来,都是说郭浩这次做的如何不好,如何不符古制,如何影响恶劣等等。
郭浩面对众人的攻击,站在一旁一言不发,郭威也面无表情地看着大臣们,冯道同样作为主考官,站在一旁老神在在,好像和他无关。
两位主考官泰然自若,礼部的官员们可没那么淡定,赵上交的目光在二人身上来回切换,可是这两个人没有一个有说话的意思。
“好了,都停下罢,你们说的这些,朕都已经知道了,这次抡才大典,对于我朝至关重要,其实选多少学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的态度。
科举自隋唐开始,为历朝历代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李唐没落,天下大乱,中原附近十个国家,都很少举行如此盛事。
而我大周,处中原之土,传华夏正朔,理应补偏救弊,恢复盛世之容,如此天下有望。
郭浩这么做,都是经过朕同意的,虽然有些不妥,但利大于弊,至于那些富家子弟,可以举荐到各部,如果真有才学,朕不会吝惜官职的。”
郭威说完,颜衎、陈观等官员都哑口无言,郭威竟然替郭浩抗事,一句话就把责任都揽下来,这袒护的也太明显了吧!
看到小弟们都败下阵来,王峻这个当大哥的若是再不出面,可就真让郭浩糊弄过去了。
“陛下,郭副使忠诚之心臣能理解,只是这手段未免毒了些,翰林院学士刘青,不过是弄错了一张卷子,就被郭浩抓起来,在大狱里严刑拷打。
回到家里不堪受辱,自缢而死,临死之前用血写了一份诉状,揭露了郭浩凶残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