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神棍激动万分地回答五爷:“比发现宝贝还令人震惊!”他顿了一顿,提高音量,“诸位,这里真的是一座地下皇宫,而且埋葬着的就是朱元璋!”
李神棍从宫殿深处奔了出来,大喊着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不仅确实是一座地下皇宫,而且墓主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当真?”我撇下鞭王不管,忍着背上的伤痛,急急忙忙朝李神棍奔了过去。
老烟枪和朱婷也围了过来,李神棍目光灼灼,兴奋不已地说:“老夫怎么敢在这种事情乱说?大明王,王老板,方才我带着手下搜寻了一番,在宫殿里面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得非常明白,这里确实是朱元璋的陵墓!大明王,你还是过去亲眼看一下吧。”
跟随李神棍的那几个手下也都点着头,脸上露出难以抑制的激动神色。大家都明白,发现朱元璋的陵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关于朱元璋并非埋葬在明孝陵中的传言被证实了,这可是一个能够改变历史记载的发现,意义极其重大;
其次,我们原先一直认为,在这一座千年古墓里,埋着的应该是白如烟的遗骸。如此一来,就令人有些困惑,难道白如烟和朱元璋最终合葬在了一起?
事情变得扑朔迷离,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费解迷惑,我们似乎正站在一片浓雾之中。
“鞭王,麻烦你继续带人守住宫殿,千万不要让英招群冲进来!”朱婷扭头大声命令着鞭王,而后抬脚就走,嘴里说道,“我们过去看一看,这件事情值得好好研究。”
李神棍在前面带路,我们几人从宫殿中穿行过去,走得又急又快。
这一座宫殿中点着很多长明灯,四处都亮堂得很。至于这长明灯用的是什么灯油,我们也无暇细究。
宫殿中空空荡荡,除了柱子和屋顶上画着一些图画,别无装饰,显得有些冷清。
在宫殿最后面,赫然耸立着一座亭子,亭子上挂着一块匾,匾上写着“太祖神碑”四个大字,落款是“皇孙允炆”。
这说明题字之人便是建文帝朱允炆,同时也表明,建文帝生前知道朱元璋究竟葬于何处,而且还亲自策划并参与了这一桩掩人耳目的事件。
在亭子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一条苍劲威风的巨龙。那巨龙长着嘴巴,里面竟然含着一颗夜明珠,珠子熠熠生辉。
“大明王,这石碑上的文字已经说明了一切!”李神棍率先走进亭子里,对我歉然一笑,说道,“老夫虽然平日里爱好研究古物,但肚中墨水有限,有些生僻拗口的地方实在看不明白。”
朱婷早就迫不及待地奔到了石碑前,弯着腰一字一句往下读去。在大学里的时候,我就知道朱婷很有古文功底,她应该能看明白上面写的是什么。
这碑文很长,上面的字密密麻麻,而且又没有标点符号,要当场断句,读下来还是有些困难。
我和朱婷站在一处,读到比较费解的地方,两个人低声商议一阵,而后再继续往下看。老烟枪等人站在一旁,屏气凝神地等着我们,不敢出声打扰。
由于碑文很长,又是古文,这里不详尽记下来了。碑文前半段是对于朱元璋丰功伟业的描述和歌颂,附和墓表铭文的一贯风格。
后半段文字则是对朱元璋治理天下得失的总结,字里行间颇有些微词,遣词造句虽然比较含蓄委婉,但看得出来,写这篇文字的人很有些想法,起码治国理念跟朱元璋大不相同。
有的地方还隐晦地提到,朱元璋杀戮太重,施政手段过于严苛,不利于战乱之后休养生息。
朱婷读到这里,说道:“看来这一篇文字不是出自于朱元璋的手笔,他不太可能否定自己的施政方针和既定国策,这应该是建文帝的意思。”
“古代帝王死后,最重要的一份文件就是遗诏,在遗诏里面,先是确定皇位继承人,而后再总结一生的功绩罪过,得出教训。但遗诏往往都由继承人来写,所以里面会夹杂着继承人施政治国的理念。”我解释道,又指着碑文说,“这一段文字,对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做了批判,其实也就表明了建文帝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后来的事情也表明,建文帝采取的是仁政,与朱元璋乱世用重典的理念大相径庭!”
朱婷点点头,脸上露出释然的神情,她紧紧挨着我,身上的气息飘到了我的鼻子里。
我不免有些心猿意马,急忙收敛心神,接着往下读碑文。
碑文批判了朱元璋以后,突然宕开一笔,竟然提到了明教之事。由于这一段与明教和白如烟有关,现抄录如下:
朕逐鹿天下,终能问鼎,实赖明教之力,尤以圣女白如烟居功至伟。然事有不得已之处,朕登基以来,明教势大,隐有动摇国本之患,故力挫之。皇孙允炆性情至孝,当以社稷为重,明教一事,或有转圜,可尽心而为。
碑文就此结束,我和朱婷面面相觑,惊得汗流浃背。
老烟枪听我读了这一段文字,听出了大概的意思,拍手叫道:“直娘贼,这难道不是意味着朱元璋有所悔悟,叮嘱建文帝妥善处置明教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啊!”
“老烟枪,你忽视了一点,刚才我已经说过,这一篇碑文并非出自朱元璋之手,只是有人假借他的名义写出来的。”我反驳老烟枪道,“朱元璋作为雄猜之主,知道明教势力庞大,生前费尽心力打压下去,怎会希望死后明教卷土重来?”
“直娘贼,那这一段文字怎么回事?老子云里雾里,脑袋晕得很!”老烟枪摸着络腮胡,一脸不解。
我严肃地说:“这是建文帝的意图,他想给自己为明教翻案造势,所以才在遗诏里写了这么一段文字。但他不敢公然反对朱元璋,所以行文隐晦,又留下了矛盾不通的地方。”
事情到了这里,已经算得上真相大白了。我记得泉林真人说过其中的隐秘,我们在《建文密录》中也找到了相关记载,并非朱元璋幡然悔悟,这一切都是建文帝和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明教势力在替白如烟翻案。
大致经过可以捋清楚了,白如烟替朱元璋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明朝建立以后,明教势力大盛,一直是朱元璋的心头之患。
加上刘伯温看出白如烟腹中胎儿乃是大明王转世,所以朱元璋终于下定决心,要彻底铲除明教势力。
白如烟和明教中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面拉拢朝中大臣,一面将魔灵注入朱允炆体内,并一手将当时的皇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最终扶上了皇帝宝座。
这其实是白如烟做了两手准备,一旦明面上斗不过朱元璋,便操控下一任皇帝来翻案,并恢复明教势力。由此看来,白如烟确实计谋深远,聪明了得。
只可惜她遇上的对手乃是朱元璋,朱元璋能从一介草民当上九五之尊,显然也是个智慧之人。他极有可能觉察到白如烟的计谋,故而才会逆潮流而动,大肆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诸侯王。
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汉朝时的藩王之乱,也不可能不知道西晋时的八王之祸,但他还是冒着分裂国家的风险,不但封了好几个藩王,还让他们手握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