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房娥,无人能有资格做她的皇后?
如此说来,始皇帝能以帝王至尊,为了心爱的女人,顶住巨大压力,信守承诺,始终如一,反倒是重情之人。
这一点,比绝大多数男人,要好的太多。
房娥?阿房?莫非阿房宫,就是为她所建?
这位女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史书为何并无记载?
正在胡思乱想,又看见虚体收回手指之后,又竖起一根手指。
再说说你昏聩之处吧。
你不立皇后,也就算了;不立太子,又是为何?
放着扶苏公子,贤明仁爱,人人称颂。
你不立他为太子不说,反倒把他发配边疆,让胡亥借此继位,胡作非为,这才导致国家动荡不安。
却又把兵力外调,防守匈奴,内虚外实,这才导致秦国二世而败,昏聩至此,还有何话可辩?
秦国便因此败,三世而亡,造成天下大乱,生灵涂炭。
你实乃是无道昏君,昏聩至极,和英明神武,毫不沾边。
秦王如是换成成蟜来做,也未必就不能统一六国。
秦国先王励精图治,积攒下来的家底,才是统一六国的基础,和你嬴政,又有何关系?
此其昏聩一也!
对此点,你可有所辩解?
始皇帝又沉默片刻才说:皇儿扶苏,敦厚仁孝,性格平和,的确是守成之君最佳人选。
若是让他继位,自然能修生养息,融合六国民心,开创万世之基。
可惜,正因为此,这才只能让他前往边疆效力。
他若是在京城呆着,等朕驾崩之后,以他的声望和皇长子身份,自然会顺利继位。
但如此一来,别说万世,便是华夏传承,都无法继续延续。
孰轻孰重,朕只能选择舍弃自家,及其世俗功业,拯救天下苍生。
张文博听后,又愣住了:听他所言,这些事情,竟然是他早已安排好的,为的只是拯救苍生。
这话说的,太大义凛然了,前面刚说完他重情,马上又重义了。
重情重义,这是想把这个千古暴君的名声,给洗白吗?
虚体也未料到,他竟然知道此事,好似他故意为之,这不是有病吗?
于是沉声问道:可否细说因缘?
始皇帝摇头:此事重大,又如何能够对外人言说?
汝且继续说来。
张文博虚体只好继续说道:你让赵高此等小人,身居高位,指鹿为马,败坏朝纲,胡作非为。
等你驾崩之后,又串通李斯,伪造圣旨,让胡亥继位,逼死长子扶苏,和一众手足姐妹,让你断子绝孙,你可曾后悔?
你识人不明,有眼无珠,此其二也!
关于此点,你可承认?
秦始皇魂魄听后,冷哼一声说道:汝懂什么?
赵高为人如何,谁又能比朕更了解他?
可怜赵卿对朕忠心耿耿,却为遵守朕之遗诏,落下个千古骂名,朕欠他良多啊!
汝便当真以为,朕继位三十余载,朕的圣旨,真是那般容易篡改?
赵高要真这般不堪,朕就能让他担任符玺令?
朕的皇儿胡亥,若真是如此狼心狗肺,朕又怎会喜爱有加,随身带于身侧?
他就算得位不正,把兄弟除掉即可,又何苦连数位公主,都不放过?
公主无法继承帝位,与他有何威胁?除之有何益处?
此处疑点,你可曾仔细想过?
张文博虚体,自然回答不上。
史书记载:胡亥是因为得位不正,心虚害怕,这才把数十位兄弟姐妹,全部打断手脚,杀了个一干二净。
但连姐妹也一起杀,还打断手脚,确实说不通。
帝王就算再昏聩,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把兄妹杀就杀了,也不是他一个人干,这么残忍的杀害,就是禽兽,也未必干的出来。
要是内中无因,怎么说都说不过去。
始皇帝继续问道:朕若真是这般糊涂,如何能够统一六国,建立这千古霸业?
哼,汝与世人,一般无二,愚昧无知,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此处疑点重重,汝毫不细思,便来指责朕非,好叫朕失望啊!
所谓三皇,不过如此,比起我嬴政,拍马难及。
赵高李斯,若真如此不堪,朕又为何要委以重任?
汝便当真以为,朕是好无识人之明的昏君不成?
汝如此见识浅薄,附和市井流言,有何资格,位列三皇,受世人香火敬献?
这番话说的,让虚体也是无言以对;此处确实不符合逻辑,只好沉默不语。
始皇帝又说:赵高赵爱卿,懂谋略,通律法,才情高绝,书画无双,乃是朕的得力臂助。
若非朕故,便是青史留名,千古名臣,也是当之无愧;
外人不知他和朕的关系,又如何明白朕为何要对他信任有加?
若无他,朕早已化作尘土,又何来日后之君临天下?
哼,他乃是朕之表兄,汝不知道吧?
朕母后一家,乃是赵国王室血脉;朕母后本人,乃是平原君后人。
若非我母后血统高贵,吕不韦又何独要用母后,来侍奉父王?
朕又何以,能够顺利继承王位?
你当真以为?事关王位传承,就那般随意?
外界胡言乱言,朕又岂能不知?
他们敢用口舌来攻击朕,朕便让他们永远闭嘴,看是他们的口舌厉害,还是朕的刀斧锋利?
山顶之上,张文博早已呆住:千古大反派赵高,竟然是忠良之士,他所做的一切,乃是始皇帝下令让他办的?
此事虽不知真假,但赵高的死,和子婴的身份,确实疑点重重。
子婴是什么身份,竟然没人知道,说出去让人难信。
史书传言:赵高派阎乐逼死胡亥之后,欲登帝位,朝臣皆反对,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尊子婴为秦王。
这就有些扯淡了,赵高权倾天下,连皇帝都敢杀,谁又敢反对他?
赵高指鹿为马的时候,没人敢说那是鹿,都附和赵高说那是马;
篡改诏书让胡亥继承皇位的时候,没人跳出来反对;
残害始皇帝子女的时候,也没人敢反对;
胡作非为的时候,同样没人敢反对。
由此可见,朝中大臣,并非什么忠贞之士,不可能这么齐心,皆不言,以示反对赵高登基。
就算有些忠义之士,也早该被他给杀完了,连手握重兵的蒙恬,都无法幸免,更何况是别人?
偏偏到了赵高登基的时候,所有人都变成了正人君子,不怕死了,全跳出来反对他登基,能说的过去?
就算有人反对,难道满朝文武,就没有小人想要抱赵高的大腿?立个从龙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