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公来到幽州已有一月有余,幽州距离辽东极近,地理位置优越,又有前朝挖通的京杭大运河,利用水运,稳坐整个北方的核心位置。
想要经略辽东,必经略幽州。郑国公选在幽州坐镇,也便是这个道理。
此时秋收已过,郑国公开始收拢河北各州道的府兵,以及各地粮草,一方面趁着农闲时候操练府兵,一方面也是为了不时之需。
事实证明,郑国公的一系列操作,还是很明智的。
他才刚到辽东不久,整个辽东就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失去了头曼单于的控制,为了能够让本部落的人在冬天不至于饿死,那些离得辽东稍近的游牧部落,那恨不得把家都给安在辽东。
这时候的辽东,又没有明朝那时候的堡垒群,那不是来去自如,跟自己家粮仓似的。
可以说,高句丽那边都已经头皮炸裂了,已经屡屡发来求救信,希望大周早日出兵,履行盟约,顺便把辽东十城拿走。
郑国公确实是有兵力可以出兵帮忙,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忠实的执行了天子的命令,那就是暂时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同时从市场上联络商人,收集各种粮草,物资,除了陶瓷,茶叶,布帛等等这些草原游牧急需的物品,甚至还有武器铠甲!
不过眼见着高句丽好像快要撑不住了,郑国公也开始犹豫了起来,天子的意思,可是让高句丽和匈奴保持均势,互相消耗,若是高句丽撑不住,对于大周来说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几日,那些将军大臣们,与郑国公军议的时候,已经开始有人提议,出兵辽东,帮助高句丽稳住局势,顺便拿回辽东十城。
甚至连李广胜,也多次提议说道:
“国公,此一时彼一时,夏天我们所议军略,自然是以最小的代价,拿住辽东十城,让高句丽与匈奴互相消耗,但眼下情况显然已经不足以保持均势,我以为,还是打几仗,暂且稳住辽东局势再做打算比较好。”
郑国公也有这个意思,不过就在郑国公打算出兵辽东,帮高句丽一把的时候,却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长安那边,把吴指挥使派来了,甚至还带来了天子的圣旨。
圣旨内容并不复杂,一来勉励一下郑国公,领兵有方,沉着冷静等等,虽然一仗都没打,但圣旨那意思好像就跟打了大胜仗一样。
然后就是说军权依然是郑国公领导,吴指挥使是作为钦差大臣,从旁辅助,挂副帅。好家伙,那不是傻子,都知道,吴指挥使直接钦差大臣的身份都给套上了,即便是副帅,那肯定也有很大的决定权。
“臣领旨。”
郑国公领旨起身之后,吴琼才走到了郑国公的面前,随后轻声说道:
“陛下在长安城,很是挂念国公大人啊,辽东苦寒,生怕国公大人您不习惯,这一次还特意让我带来貂裘一件,国公大人赶紧试试好不好穿。”
吴琼说完,从边上仆从手中,拿过一件白色的貂裘大衣,随后披在了郑国公的身上,郑国公立马就老泪纵横,摸着身上的白色貂裘大衣,直呼“天子万岁”云云。
客套话说完,接下来就该是说一些正经事情了,马上开始吴琼的传统艺能,作战会议。
那郑国公对于作战会议这玩意,那真是非常熟悉了,毕竟之前跟着天子出去打仗两次,那天子真的是一言不合就作战会议,不过这个作战会议的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起码集思广益,大家都参与讨论,还能够非常有效的制定作战计划。
现在郑国公也已经学会了,来到幽州之后,都开了好几次作战会议了。
而吴琼这一次的作战会议,自己听是一方面,还有就是让跟着来的李长苏听一听。
主要就是汇报这辽东目前的情况,吴琼先前虽然有所耳闻,但如今听着郑国公和将军们亲自汇报之后,才发现这高句丽现在还真的是被匈奴骚扰的一头包。
倒不是说高句丽战斗力太弱,费拉不堪,主要是这匈奴以抢东西为主,你人能够迁到城里去,你那些正在收割的田地,总带不走吧,那些房子总是带不走吧?
匈奴过境,那真的是跟蝗虫一样,草谷都给你全带走。
而想要在野外迎战匈奴,就算是大周也不敢说有全胜,吴琼两次打败胡人,那都是使用计谋,再加上御驾亲征的士气加成,而单论单兵野战能力,如果你小看胡人的话,怕不是要被锤的北都找不到。
“吴指挥使,眼下情况,您说该怎么办才好。”
郑国公看向了吴琼,试探性的问道。
吴琼则是点了点头,看向了李长苏,问道:
“长苏先生,您怎么办?”
将军们的眼神刷的一下看向了李长苏,大家都看着这个陌生的脸色苍白的年轻人,李长苏甚至看上去还有点娘娘腔的样子,这人什么来头?英明神武的吴指挥使,居然会直接问他的意见?
大家对于吴指挥使的能力,那是相当认可的,江湖上从来都有吴指挥使的传说,那绝对是文曲星下凡,当今第一神将都不为过。
不过也有人听说过李长苏的名号,比如李广胜。
如今也想看看,这幼凤李长苏,是否当得上他的幼凤之名。
就听李长苏笑了笑说道:
“那自然是要出兵帮助高句丽的,不管怎么说也是我们的盟友啊。”
李长苏这么一说,下面的那些将军们一个个的也是点头称是,他们本来就是赞成出兵辽东,帮助高句丽的,不过李长苏下一句话就让他们懵逼了,就听李长苏说道:
“毕竟那辽东十城,本来就是我们的,如今还让高句丽派兵驻守,确实不太合适。”
大家一愣,随后明白过来,这李长苏的意思,竟然是要他们派兵去驻守那辽东十城?
李广胜一慌,赶忙拱手说道:
“长苏先生有所不知,那辽东十城连成一线,颇为狭长,若是我们此时去驻守,后勤根本就跟不上,况且城防崩坏,也根本没有什么可守的啊,与其固守一方,分散兵力,不如合兵一处,御敌于野,方才合适啊。”
李广胜说的,自然也是吴琼心中所想,不过李长苏笑了笑,说道:
“李将军莫要着急,如果匈奴铁了心会来进攻辽东十城,此时驻守辽东十城,自然是弊大于利,但若是匈奴不来打,或是说,来打的不会很多,我们此时拿下辽东十城,自然是最为合适,高句丽那边也不好说什么,甚至于,我们还能找高句丽要要东西呢。”
大家一脸迷惑,吴琼也问道:
“长苏先生,那些匈奴,怕是没这么好应付吧?”
李长苏微微一笑,说道:
“对症下药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