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小姐姐抿嘴微笑,开口问道:“是这样的,关于您最近投稿在《数学年刊》上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请问您最近在挑战七大千禧难题中关于n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问题吗?”
如果是一般的数学问题到不值得bbc派出它的驻外记者,但千禧难题不一样,无论是百万美金还是世纪难题的名头,都配得上科技面板的头条。
“不,你误会了,并没有这回事,”微微愣了下,陆舟当即摇头否定道,“我研究ns方程只是为了方便我自己的研究。虽然我确实得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但这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记者小姐姐惊讶地看着陆舟:“难以置信……我可以问下,您究竟在研究什么惊人的东西吗?”
“不管它是什么,我都不希望你们将科研板块的新闻整的像八卦板块一样,捕风捉影地报道一些不切实际的消息,”将三明治包装纸叠成了正方形,陆舟随手扔进了旁边的垃圾桶,“在研究成果出来之前,我只能告诉你一句话。”
他很担心,今天他说自己在为高温压等离子湍流现象的研究设计实验,明天bbc就会报道某华人科学家解决了可控核聚变难题,再然后自己的电话就会被一些搞不清楚状况的人打爆。
毕竟这可是bbc的记者。
因为经常采用夸张的报道手法以及各种标题党的行为,甚至一度被维基百科“拉黑”。
并没有在意陆舟的讽刺,记者小姐姐似乎嗅到了新闻的味道,顿时眼睛一亮,身子前倾和录音笔一起凑近了过来:“什么话?”
陆舟板着脸:“无可奉告。”
记者小姐姐:“……”
赶走了记者之后,陆舟前往了pppl。
当他抵达的时候,这里的工程师们已经奋斗在岗位上了。
看见陆舟,拉泽尔松教授眼睛一亮,向他迎了上来。
“螺旋石7-x实验室接受了我们的请求,他们同意在下一次实验中往第一壁中安装靶材料和原子枪,帮助我们收集数据。”
陆舟立刻问道:“下一次实验是什么时候?”
虽然说服了螺旋石7-x实验室,但拉泽尔松教授神色却并不轻松:“一月中旬……但我们必须赶在十二月底之前,拿出有价值的成果!否则他们不会考虑为我们推迟试验计划,将我们的探测器安排上去。你知道的,iter项目经费越来越紧张,所有的实验室都在赶时间。”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陆舟的神色有些凝重。
“是的,留给我们那的时间不多。当然了,我们也可以等到明年六月份的检修,但是……”说着,拉泽尔松教授表情有些欲言又止。
“但是?”
“但是pppl不可能无限制地支持我们继续这个研究,如果我们半年毫无动静,项目可能会被砍掉。”拉泽尔松教授最终还是说了出来。
这个项目本质还是挂在pppl上的,经费是pppl提供,人才、设备等等一切资源用的也都是pppl的。
这里正在孵化的黑科技有很多,可控核聚变只是其中之一,而“he3原子探针”技术又只是挂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之下的一个子项目。
如果这个子项目占用了半年的经费、科研资源,却拿不出任何说得过去的成果,任何稍有管理经验的实验室主任,都会将这种“劣质”项目砍掉,至少是将优先级延后。
除非有多个诺奖级学者为这种项目背书,或者这个项目本身便是诺奖大佬在搞。
但陆舟显然不是,拉泽尔松教授更不是……
陆舟微微皱眉:“连半年都等不起吗?”
“在平时是等得起的,但最近的研究任务安排的很紧,没那么重要的项目自然会被延后……不管它听起来多么有趣。”说这句话的时候,拉泽尔松教授也很纠结。
出于本意,他当然是希望这个项目能够进行下去。
毕竟当前物理学界对于等离子体只能做到“诊断”,而非“观测”。
两个概念在精度上就不是一个级别,依据两者得出的不同数据而建立的唯像模型,也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如果陆舟的数学真的像他吹的那么厉害,他们最终真的成功设计了这个实验,说不准诺贝尔委员还真的会考虑自己的名字。
这也是比起学者更像是一名工程师的他,唯一能够触摸到诺贝尔奖的机会。
听完了拉泽尔松教授的解释之后,陆舟立刻说道:“我们必须加快进度!既然留给我们的期限只到今年年底为止,那我们只要抢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便可。”
拉泽尔松教授迟疑道:“这来得及吗?”
“不是来不来得及的问题,”顿了顿,陆舟看着拉泽尔松教授,语气认真道,“是必须来得及!”
留给“he-3”项目组的时间不多了。
所有人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闹钟,在和时间赛跑。
终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一台略显粗糙的原型机,总算是完成了。
整个原型机分为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用来加速并发射氦3原子的“原子枪”,另一部分则是安装在真空室内用于接收氦3原子的靶材料。至于那些连接在设备上的电脑,和各种观测元件,那都是必须的,无需再提。
至于为什么说这台原型机做工粗糙……
那是因为它身上零件,几乎都是拼凑出来。
原子枪的加速轨道,用的是阿贡国家实验室淘汰下来的小型粒子加速器改装的。用来束缚等离子体的真空室,则是pppl当初在研究仿星器时设计的实验体。
整套实验设备,最多将内部的等离子体加热到七千度,距离一亿度高温差得远,束缚等离子体的电磁场,距离仿星器的10t也差了不止一个量级。
不过,即便是如此,也已经足够了。
任何实验都是从证明它的可行性开始,他们并不需要在这个简陋的真空室内完成一次核聚变点火,甚至不需要完全模拟仿星器内的等离子体那惊人的密度。
他们只需要成功地从这些等离子体中收集到数据,并分析这些数据,得到比等离子体“诊断”更精确的“观测”结论。
最后,再解决“方法迁移”的问题,让这台观测设备能够在仿星器上奏效就可以了。
其实,陆舟最初的想法是,如果能把wega实验组淘汰下来的仿星器弄到就好了。
但他也就是想想而已,拉泽尔松教授明确告诉他,那玩意儿不是用钱就能买到的。
总之,这台原型机算是完成了!
粒子加速器的轨道为原子枪“上膛”,接受氦3原子的靶材料,则是被广泛用于高速荷能粒子的撞击实验的钨钛合金。在靶材料的后面,还有用于接收撞击数据的不同灵敏度以及功能的探针。
到目前为止,虽然整个工程中也碰到了不少问题,但总体上还算顺利。
当最后的调试完成,拉泽尔松教授立刻迫不及待地宣布开始了第一次实验。
实验室里的研究员已经为了这个项目熬了无数个日夜,付出了无数汗水。现在终于完成了整个装置的组装,他们需要一次成功,来提升士气!
事情的进展,并没有所有人想象中的那么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