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舟刚刚将一块牛排加入了餐盘,便看见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男人,拿着一支香槟走了过来。
“您好,我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系主任约翰摩尔根。”
“陆舟,很高兴认识你。”陆舟微笑着点了点头,礼貌地和他握了个手。
“我也很高兴认识你,你的研究成果令人惊讶。说实话,我从未见过哪个年轻数学家,能将某个领域的问题钻研到你这种程度。”
这位摩尔根是个很会说话的人,言语之中毫不吝啬赞美,说的陆舟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两人很轻松的闲聊,不过聊着聊着,摩尔根便将话题带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上。
“……哥伦比亚大学有很多杰出的华人数学家,比如张玮,张涛武,他们都是很出色的学者。在我们这里你可以和很多优秀的华人学生交流,而我们对华人留学生和教授的态度,绝对是全美最开放的,尤其是对于有潜力或者有能力的学者。只要你愿意过来,我们可以直接聘请你担任正教授。”
说到这里,端着香槟滔滔不绝的摩尔根教授,已经不加掩饰了。
陆舟尴尬地笑了笑,正准备用一句“我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作为回答,结果德利涅教授的声音便从旁边传来。
“你说的这些东西,普林斯顿也可以提供。”
摩尔根愣了下,回头看去,笑容顿时有些微妙。
“……德利涅?哦,我的朋友,没想到你也在这里。”
“很高兴见到你,摩尔根教授。”不是很熟,德利涅只是淡淡地问了声好,然后看向陆舟,停顿了好一会儿,才继续说道,“本来是打算等到明天的,但机会难得。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我打算宣布一件事情。”
附近交流攀谈的人停止了交谈,纷纷将好奇的目光投向这里,等待着他继续说下去。
回应了那些好奇的视线,德利涅盯着陆舟,语气郑重的说道。
感受到了那视线中郑重与严肃,陆舟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也换上了严肃的表情。
看着自己的学生,德利涅教授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鉴于你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能力。经过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讨论,我们决定,授予你博士学位。”
随着德利涅教授的话音落下,周围响起了掌声。
几个年轻的学生,甚至对着陆舟吹起了口哨。
他们有的是华人留学生,有的是普林斯顿常青藤俱乐部的会员。对于这位大神,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崇拜着。
一个博士学位,虽然称不上什么荣耀,顶多算是实至名归。
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拿到博士学位,毫无疑问将被写入普林斯顿的校史,甚至是载入史册。
不过,德利涅教授没有把话说完,明显还打算说些什么的样子。
等待掌声平息之后,他用平稳的声音,继续说道。
“同样的,经过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讨论决定,鉴于你在素数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性进展,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郑重且诚恳地,向你发出邀请,邀请你在普林斯顿研究院担任教职。”
说到最后,德利涅教授看向陆舟的目光中,带上了几分赞许。
“聘用的offer会和你的学位证一起,在后天发到你的手中。当然,是否接受聘用的offer,选择权在于你。”
几个大佬倒是没什么感觉,一个教授的头衔而已。至于同龄人们,和那些并不出名的学者们,则是屏住了呼吸。
或许可能有人会觉得一个教授的头衔没什么。
但这里可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二战之后世界数学界的中心!
而且,他才21岁……
嫉妒让人质壁分离……
摩尔根不说话了,只是耸了耸肩,做了个无奈的表情。
和学术界的“猎头公司”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比挖人能力,哥伦比亚大学确实还是不够看了点,就算是把数学系主任的职位当条件开给他,多半也是白搭。
陆舟也是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给愣住了。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深呼吸了一口气。
“……是什么教职?”
德利涅教授用理所当然的声音说道。
“除了正教授,还能是什么?”
陆舟怎么也没想到,德利涅教授会在宴会上给自己这么大一个惊喜。
原计划他是打算在年底之前拿到博士学位的,但现在看来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数学年刊》还没有刊登他的论文,但普林斯顿研究院已经授予了他博士学位,甚至是正教授的头衔……
不过仔细一想,陆舟也不是不能理解普林斯顿的决定。
哪怕抛开哥德巴赫猜想不谈,他的群构法已经可以作为一项出色的理论工具,应用到解析数论这一领域中。
甚至不少大学的数论教材,都已经开始跟进。
想到这里,陆舟不禁有些遗憾。
这都要历史留名了,当初咋就没有取个牛逼点的名字呢?
还是搞“abc”的望月新一有先见之明……
不管别人看不看得懂,“宇宙际理论”这名字,听起来就很牛逼。
办完了毕业手续之后,陆舟默默地将毕业证和学位证以及博士帽拍照,顺手发到了围脖上。
几乎是意料之中的,他围脖的评论区再一次爆炸了。
只不过,这一次炸的出乎了他的意料。
【握草,大家都是九年义务教育,凭什么你怎么秀?】
【二十一岁的正教授?牛逼,刷新查尔斯费弗曼的记录了。】
【我觉得三个月拿到博士学位更牛逼。】
【不不不,你们知道这货为什么这么快毕业吗?我听咱们数学系里的大神说,就在一周前,这位大佬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几天前普林斯顿开了一场报告会,报告人只有他一个……】
【握草,不是吧?!】
【给陆神跪了……】
【博主发张照片吧,一会儿进考场,我打算挂脖子上。】
陆舟也没有想到,他不过是发了个“毕业照”纪念一下,楼竟然会歪到哥德巴赫猜想上面去。看来关注他围脖的,还有不少留学生。
到后来,讨论越来越激烈,有人将《纽约时报》和《费城日报》的新闻截图发到了围脖上,也有人从arxiv上翻到了那篇论文。
“普林斯顿最年轻教授”和“哥德巴赫猜想”这两个话题,就在网友们兴奋的讨论中、自媒体的跟风报道之下以及民科们气急败坏的声讨中,被双双送上了热搜……
因为哥德巴赫猜想和华罗庚学派的不解之缘,以及在那个年代下陈景润对“1+2”问题的突破性成果,让这个猜想早已经被打上了超越学术意义的“政治标签”。
其实陆舟不知道的是,虽然他还没有看到新闻,但早在网友们嗅到风声之前,他挂在arxiv上的那篇论文,就已经在华国数学界酝酿了一场风浪,甚至引起了政界的关注。
不过,暂时还没有人公开站出来发表看法,因为所有人都在等待《数学年刊》的评审结果。
此时此刻,身在普林斯顿的陆舟,也暂时还没有意识到,这种关注意味着什么。
因为他现在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年刊》的同行评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