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卷土:“接线用的,这里再放一台电脑,就完美了。”
电脑?那玩意可是高科技,咱们科委连个电脑机房都没有,你就想着电脑办公了?太超前了。
李卷土也意识到,这玩意是有些早了,现在互联网还没出现呢,电脑对多数人来说,只是个单纯的打字机,功能单一。
郝主任:“这东西是气派,可是,没多少人用得起啊。”
李卷土:“等将来私人老板多了,会有市场的。”
郝主任:“东西做出来了,你准备干啥用?”
李卷土:“本来打算把这个项目给三产办,搞一个办公家具厂,现在看,还有点早,过几年也不迟。”
郝主任:“那这样品怎么处理?”
李卷土:“先放这吧,信息科那办公室太小,放不下。等三产办承包下来,再搬过去,我自己用。”
郝主任没提钱的事,李卷土也没提。做一套样品,能用几个钱。
这个项目,在南方发达地区,还是有一定市场的,毕竟改革开放十年了,一些小老板也开始成长起来了。但这玩意,运输是个问题,体积庞大,一个大货车也拉不了几个大班台,从这里到南方,几千公里,运输成本太高。最实在的就是把工厂开在当地,省了不少运费,才能有的赚。
要不然就得再等几年,附近的小老板也成长为大老板了,市场才能起来。
或者再等十几年,网吧起来了,转椅也会有市场,但不是这种老板椅,是简易版的。
高端市场不够繁荣的时候,便宜的替代品就一直有市场,比如塑料凳子,三合板桌子,还能凑合用。
处理完这事,李卷土就回去了。
当天下午,他又开着摩托车来到丹江二高,接上了李香水,回家过节去了。
一百多公里,摩托车开了两个多小时,才回到清河村。
正是金秋时节,地里的庄稼都准备收割了。
这年头,收割方法还相当原始,家家户户都磨好了镰刀,纯手工收割,玉米,大豆,高粱,水稻。
李卷土和李香水到家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了,父亲李清泉正在磨镰刀呢。
母亲田兰芝见一双儿女都回来了,赶紧张罗做饭。
李清泉:“回来的正好,割地又多了两个劳力,镰刀我还要多磨两把。”
李卷土是个壮劳力,还是一个手速快的壮劳力,在秋收割地上充分展现了出来。他保持着平均每秒收割一棵玉米的速度,一天收割超过了10个小时,连午饭都是在田里吃的,除了吃饭,就是割地,几乎没怎么休息。
放假这三天时间,他一个人收割了两晌地的玉米。家里今年只种了两晌地玉米,否则他的速度还能更快一些。
老妈和小妹根本都没摸镰刀,两个人一起跟在后面剥玉米棒子,都跟不上他割地的手速。
老爸也没用上镰刀,他开着拖拉机,在后面装玉米棒子上车,然后运回家里。就只做这一样,全天来回跑,三天时间也只收了一垧地的玉米回来。
家里还有五亩水田,种的水稻已经在国庆节之前收割完了,李卷土没赶上。
收回来的玉米棒子,装在一个玉米楼子里。玉米楼子,是每家每户在自家户外临时搭建的简易仓库,地面防潮,铺了一层红砖,还垫上一层玉米秸秆,四周用木头杆子和木板围起来,再用铁丝捆绑。一般都是长条形的,宽度两三米,长度可以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低也是两三米。这种形状,便于玉米棒子通风。
秋天的农民最是高兴,看着自己丰收的粮食,那是一种从心底里绽放出来的喜悦。
李父:“今年的玉米收成不错,咱家这两晌地,最少能打4万斤,1毛5一斤,也能卖个6000块了。”
李卷土当然不在乎这6000块钱,但这是父母一年辛勤劳动所得,值得尊敬。
李母:“今年粮食能涨点价吧,总是一毛五一斤,谁还种粮啊,种大白菜算了。”
李卷土:“今年粮价能到两毛钱,交完公粮,剩下的不用着急卖。”
李父:“现在谁还交公粮啊,都是用钱抵,多省事。”
李母:“涨价是真的吗?你从哪听说的?”
李卷土:“我认识一个粮贩子,到时候请他上门来咱家收。”
李父:“他能收多少?把你爷爷家和二叔家的粮,也一起收了呗。”
李卷土:“应该没问题,他们是倒腾给饲料厂和淀粉厂的,用的多。”
李父:“现在的玉米都没人吃了吗?都拿去做饲料了?承包到户这才几年,就解决了全国人民吃粮的问题了?”
李卷土:“现在国家的粮食产量,如果调配得当,饿肚子的还是能解决的,毕竟改革开放也有十年了。老百姓也不能总吃玉米面啊,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的,还是要吃点猪肉的,玉米做饲料也算物尽其用。”
李母:“二道贩子啊,这帮人最能压价了,比公家粮库还靠不住。”
哪里来的什么二道贩子,是李卷土自己想搞一个淀粉厂,帮着父母和村里的老乡,解决一下粮价太低的问题。
粮价还没有全面放开,粮食还是统购统销,国内的粮价还是很稳定的,稳定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低粮价也不是一无是处,最明显的好处就是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粮价是最敏感的价格,粮价的变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家是有通盘考虑的。
当然,低粮价的危害也显而易见,牺牲的就是农民的利益,而且是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利益。国家目前到处缺钱,各行各业都需要发展,也是没啥好办法。
这次回来,李卷土感受最深的,还不是低粮价的问题,而是生产方式太落后了,农民太辛苦了,而且效率低下。
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否则无法解放生产力。
他又开始惦记上了三叔他们的拖拉机厂,能否做点文章呢?
事情还真多,有些千头万绪啊。
做了三天壮劳力之后,李卷土又带着妹妹回到了丹江城。
节后上班第一天,李卷土又收到一封京城来信。
信是陈大宝写来的,好消息是他们终于拿到了民营企业工商营业执照,名正言顺地开公司了。
李卷土稍微回想了一下,大约记得,民营公司这个口子一开,全国各地各类私企公司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乌央乌央的。
坏消息就是,进口家电的货不够卖了,要自己去补充一些货源。
李卷土一琢磨,长此以往,这也不是个事,自己不能总给他们当保姆啊,丹江这边都够忙的了,哪有那些闲工夫总往京城跑,必须让他们学会自强自立才成。
本来想给他们回一封信,但转念一想,这种事不适合在信里说,干脆就给陈大宝打了一个电话。陈大宝他们的公司,早已申请了电话,还开通了国际长途。
长途电话也不适合在办公室打,李卷土就去了葛全的小店,那也开通了国际长途。信息传递是个问题,移动电话什么时候才出来呢?自己的滨江小院,要不要也开个国际长途呢?好像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