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的时候,郑若萦也奇怪,家里怎么多了一个老头子。现在一伙人都是坐到一起来吃饭,郑若萦自己的伙计自己开伙。
“咦,这个人是。。?”
苏渭一上饭桌,那张嘴完全就不像是长在他身上的,一双筷子见肉就夹,见菜就扒,一大桌子的菜加上满满一大碗的米饭,吃得比谁都快,光看着他那饿死鬼托生的死样就很下饭了。
苏渭嘴里塞满了吃的,顾不上说话。
“他是我新招的帐房先生,说好的不要工钱管饭就行,我看这饭钱都够再请两个帐房先生了。。”
梁川也是看他的吃相惊为天人,这么个吃法身子还么瘦,有天理吗?
“大家见笑了,几个月不是吃稀饭就是帮人家写换两个馒头顶事,太久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菜了,呵呵。。”
所有人光看着苏渭吃都差不多饱了。梁川也是笑了,他记得当初吃不饱的时候自己碰到好肉好菜也是这个吃相,现在胃养得娇气了,动筷子也就疲懒了。
“还有这么好的事,账房先生不用钱!你怎么不介绍一个给我,那几个家里带来的伙计感觉笨手笨脚的,你请的这个能说会道的,怎么好事都让你碰上了?”
“你问老渭肯不肯去你店里,我无所谓,赶紧领走。”
这哪里是来造反的,简直就是一个大饭桶,那肚子里装多少粮食都是一口闷。
饿得太久的人按道理吃饭不能吃得太急,否则肠子太久没有蠕动会磨出病来,苏渭跟个没事人一样,一个吃两个人的饭量一点事也没有。
这个老头子的身体很好。
“今天招牌弄好了没?”
昨天跟郑若萦说好的做几个招牌,店里几天了都没什么生意,感觉有点不对劲,要是这招牌还不起作用,那肯定有点古怪。
“挂上去了,你都没出门看一下,店里来了零星几个人,问了价格不过都没有买。”
“有人看到招牌来了就行了,慢慢来。”
“你这店号称万货行,可是店里才卖几样东西,是不是有点过了,要不要再多进几样东西来卖?”
“这个事我也有考虑,明天我就去城里转转,只卖炭竹编和蚊香是有点少了。”
“其实咱们凤山现在那些山货什么的倒是可以也放你店卖的。”
郑若萦一句话点醒了梁川,就是啊,梁川自己都把自己后方的大宝库给忘了。
“对啊,现在山上那么多的山货比如竹笋竹鼠什么的,咱们吃腻了,可是清源人没这口福啊,下次老何过来我要跟他说说这个事,空守着宝山不能浪费了。”
清源县城自从毕照升领着梁川转了一圈之后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古人择址讲究一个风水朝向,兴化城的风水极佳,清源县城同样是如此。
北有万安河南有笋江,倚山而城,风水堪舆大家们叫这种格局为三台山八卦水,而清源城内正好有一条河叫八卦沟。河水入海环转回顾,水因山而转,百川汇聚环报,东西北清源山桃花山还有紫帽山三山屏起,南向开口,北风南下不得,水系环抱,藏风又得水,可谓是风水宝地。
清源的每个人都起得格外的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四方的货物都赶了一个大早,去晚了只有别人挑剩下的。清晨也是一天最清醒的时刻,一天当中时蔬最为新鲜的时候,乡下的老农挑着菜担,把一捆捆新鲜的青菜,硕大的冬瓜,还有海里河里的水产运进城里贩卖。持家的妇女会杀上一会价钱,你来我往之间享受着这初春的美好时光。
梁川和招弟两主仆一个喜欢吃热腾腾的肉包子,就着一碗浓浓的豆浆,一个喜欢哧溜的面线糊,里面放着几块醋肉,还可以再拆一块香甜的肉粽,夹一小块微咸不腻的腐乳,完成一个早上最美好的仪式。
清源的城市结构与兴化的东西格局不同,清源呈现一种南市北宫的格局。泉州府的州府威远楼坐落在清源县县衙以北,县衙与府衙坐北朝南,北面倚着高大的群山,环顾着诸南的水系。南面临水依水而起的港口码头造就了今日的清源的繁荣。
川流不息的人群给了清源无限的活力。自古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清源不仅对于周边的州县有无穷的吸引力,对于四方胡夷同样有着无穷的魅力。
这些化外人似乎比大宋人民还清楚勤劳的价值,他们不远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东方,可是为了躺在床上安眠的,而是为了带走东方满地的财富!
最后一批南下的海船即将要起启航了,再不挑好货物南下就会两手空空,真主都不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满街的丝绸瓷器还有茶叶,随便带一点南下,换到的都是等量的金银!
两个人一大早地就出来逛街,梁川盘算着得给店里面再进一些货物,让万达店里的商品的种类充实起来,至于要买进什么货物,这就需要斟酌一番。
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是一贯的策略,梁川想的最好是自己生产的,人无我有才能充分占领市场。可是大宋的商品经济已经可是算是相当的发达,除了创造,普遍的商品已经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了。
东街与城南的分界并不明显,都是商贾聚集的繁华所在,而梁川万达店所在的城西相较而言更多的居民区,两者所以有着人流本质的区别。
从西街到东街,街上的摊位还有小贩越来越多,原来宽阔的道理仿佛被腰斩掉了一半。
两个人东张望地,看见什么东西都会好奇地瞅上一会,清源不仅生活物资丰富,连一些饰品还有小件玩意也特别的多。女人喜欢男人也喜欢。
东街有一个庙名唤通淮关公庙,庙小小的祭祀的还是关羽这种不是很主流的历史名人。在宋代以前关关羽的地位并不高,还叫作关公庙,直到明朝以后才直线上升,甚至封为关帝爷。
庙前龙蛇混杂,也是一处热闹的所在。卖膏药的卖艺的还有售卖各种稀有奇珍的都会在这里聚集。主流的商贩都不会在此逗留,这里在清源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长安的火车站一般,让人望而生畏,没有别的原因,只为这里想走旁门左道的人太多了。
两个人走到一个小摊前,摊主是一个獐头鼠目的年青人,两腮精瘦无肉两个眼睛看人好像都固不了,到处乱瞟。身上还有一大堆刺青,龙飞凤舞的,让人看了有点怕怕。
摊子上什么也没卖,就摆放着一只铁猫。在这个石埕场上最显眼的位置,就卖着这么一只铁疙瘩,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梁川睨着眼看着这个破摊子,走过去的时候心里咯噔了一下,好熟悉的场景,这一幕怎么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招弟现在眼睛也很亮,一走过去,立即拉住了梁川,扯了扯他的衣角悄声说道:“三哥三哥,你看那只铁猫的两个眼珠子是不是特殊的宝石做成的?”
梁川定睛一看,两个猫眼睛光彩夺目,好像还真是好东西啊。
“好像是啊。”
看热闹不嫌事多,两个靠了上来,蹲在这个小摊子前围观了起来。
摊主一看有‘鱼儿’上钩了,精神为之一振,卖力地招呼了直来:“两位爷一看有点面生啊,好像不是本地人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