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只要对方肯提供这道特别的菜,就能获得六次免单机会。
这些人里,有并城餐饮杂志的编辑,美食节目策划,民间美食评论家,还有各个知名酒楼的大厨。
当然,天宫大酒店的六大天王,不在此列。
光是从西山省地界上找这些稀罕菜式,自然是不够的。
侯一鸣还委托了罗凯和赵杰,利用家族关系,向各个省的餐饮界人脉中打听,哪些菜式完全没有流入过西山省地界。
此时的西山省,和川西、东广、湘南这些省份相比,远远算不上美食大省。
但是,凭着煤、电、气行业的先天优势,缔造了一波波的财富神话之后,这片古老、低调的沃土,迅速吸引了各个省份的商人前来淘金创业。
自然也吸引了一大批,外省的餐饮业人士,前来传播各自省份的美食。
西山省八大家族,尚未大力染指餐饮业,也成了这些外省淘金客们积极抢占并城市场的动因。
于是,在并城的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粤式食府,西川酒楼,湘南小馆。
并城百姓,对于五湖四海的珍馐佳肴,也变得不再陌生。
但凡在其他省份流行的主流菜式,在这个城市都能觅到踪影。
可想而知,侯一鸣这次搜集珍稀菜式之旅,有多难走。
“猴儿哥,你让我跑跑车,搞搞汽修,弄弄装修我在行。可这酒楼活动我从没搞过啊,你不怕我给你办砸了啊?”
石头瞅着厚厚一叠企划案,胖圆大脸上挂起了愁容。
侯一鸣不再摇晃椅子,认真地面向石头,正色道:
“你觉得,我对你的期望就是跑跑车、搞搞汽修、弄弄装修?”
“假设有天,我坐在并城最高大厦的顶层,调度着千亿资金。而我的发小兄弟,还在跑车搞汽修,你觉得我会开心吗?我脸上会有光吗?”
“我对你的期望,是到时候,你坐在我旁边,给我出谋划策,跟我分享我们创造的一切。”
“汽修厂,只是你的起点。以后,我会把你推进我手里的每一条商业赛道。你的终点,就是并城最高大厦的顶层。甚至是,纽越、轮顿最高大厦的顶层。”
此刻,说者动情,听者哽咽。
对于石头,侯一鸣一直将他当做兄弟、家人看待。
石头在他成长中的陪伴,消弭了许多独生子女特有的孤独感。
他知道这个胖小子今生志向不大,只要有个美满家庭,有个收入尚可的工作,便再无奢求。
但侯一鸣,不允许他平庸一生。
学历不高、样貌普通、特长不多,这些缺点,确实能蒙蔽外人的眼。
没几个人,会认为这个黑胖小子,这辈子能有大出息。
但侯一鸣不是外人。
他看得到兄弟身上的光。
他坚信,只要自己拉着他一步步向前走,他的人生,将会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变化,最终会让那些看低石头的人,悔不当初。
石头有些哽咽,吸了一下鼻子,说道:
“行,猴儿哥,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会努力赶上你……”
侯一鸣拉了拉椅子,右手搭在办公桌上,端坐道:
“你不需要和我比,你只要能活出最好的自己,我这个做兄弟的,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知道吗?”
石头破防了,差点哭出声。
只是男子汉大丈夫,哭哭啼啼的不成体统,他忍住了,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那……汽修厂那边儿……”
“先扔给陈雪,那丫头也该学着独挡一面了。康旭之忙着电器行的事儿,你先过来帮我把饭店的事儿搞定。”
“行,猴儿哥。五天时间也不算长,我先去忙活了。”
关上办公室的门,石头擦了擦眼角打转的泪,坚定地走向了楼梯口。
侯一鸣靠起老板椅,转向落地窗,遥看车流不息的大街。
窗外,是他熟悉又陌生的家乡。
这次归来,他希望故事的结局,不再是被迫远走漂泊。
而是坐在最高大厦的顶层,和兄弟、朋友们一起,俯瞰家乡。
五天后,鸣泽食府门口,一片热闹。
鱼贯而入的食客,满脸堆笑派传单的服务生,让这个开业没几天的新饭店,焕发出无限生机。
长街斜对过的天宫,自然也无法忽视这个新对手。
如今,天宫饭店上上下下,都知道了李家与侯一鸣的故事。
也许,鸣泽饭店所有人,都将天宫视为死敌。
但天宫人都是风轻云淡,懒得正眼瞧这个,体量比自己小了好几倍的无名小卒。
在并城,甭管是曾经的迎宾楼,还是如今的天宫大饭店,光是名字,就是个金字招牌。
开业不久,天宫便找回了昔日迎宾楼的荣光,迅速成为了并城高端社交圈的宠儿。
门口豪车不断,夜晚歌吹不息。
徜徉其间的富贵男女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迎宾楼里,醉生梦死的奢靡岁月。
毕竟,那时候迎宾楼的辉煌业绩,也是靠这群人帮衬的。
斗转星移不管过去多少年,富贵荣华的,还是那群人。
楼起楼塌不管建了多少个,照顾生意的,还是那群人。
铁打的贵族圈,流水的娱乐场。
天宫人不把鸣泽放在眼里,实在是可以理解。
但李家总管之首,师爷庆大开可没这么浅薄。
他可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掉以轻心。
挖走柴泽厚,给了侯一鸣当头棒喝之后,师爷算是旗开得胜,立了一功。
三姑也是倍感欣慰,觉着自己从未看错过这个得力管事。
随即赏了一辆进口本田车,以资鼓励。
那年代,一辆进口本田汽车,已经算是豪车了。
师爷千恩万谢,更是不敢有一点懈怠。
这不,就在新对手大搞酬宾活动之际,立马派了手下乔装打扮,混进人群里装食客,前来刺探。
鸣泽食府的一楼堂食区里,座无虚席。
二楼的包厢区,也是十室九满。
侯一鸣和并城市餐饮业协会副会长姚光,坐在一楼靠窗的客桌上。
面前摆了四菜一汤,两瓶玉粮液酒。
桌边立了个小牌子,写着“评委席”仨字儿。
立牌旁边的登记簿上,写了四十多道菜名,和一行行的注释。
这都是食客们报上的稀世菜名,和简要的制作流程,以及自己的联系方式。
而侯一鸣上衣口袋里的记事本上,也密密麻麻记录了三十多道并城餐饮界专业人士们提供的稀有菜式。
同时,还通过罗家、赵家甚至是刘家的人脉网络,找到了二十几道完全没流入西山省地界的外省菜式。
显然,这次活动收效不错。至于这些菜是否符合侯一鸣的要求,还得经过评委们一起审议。
第三位评委,我们的鸣泽食府临时大厨,周明达,此刻还在厨房里锅铲翻飞,忙碌不停。
只有等他下班熄火,三人才能完成最后的审核。
而侯老板和姚副会长,此刻正推杯换盏,畅聊着并城餐饮业现状和美食经。
侯一鸣在前世,因为生意做遍全球,也跟着吃遍了天下美食,可以算得上是个标准的美食家。
离家闯荡之前,虽然母亲悉心照料,但毕竟经济条件有限,吃的都是普通家常菜。
在外地打拼的日子里,只要手里有了闲钱,便会去华国各地考察项目,顺便品尝当地美食。
吃过的名菜,攒下的美食经,不比桌对面这位,享誉并城的美食专家少。